「載土」歸來 嫦娥六號上演「太空水漂」、開「傘花」

2024-06-25     光明網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 題:「載土」歸來 嫦娥六號上演「太空水漂」、開「傘花」

作者 馬帥莎 喬德治

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背採樣返回之旅圓滿完成。從月球高速飛向地球,如何「踩剎車」減速成為嫦娥六號返回器安全回家的關鍵。

星際上演「太空水漂」

很多人都試過「打水漂」,找一片薄薄的石頭,放低身姿,將石頭斜貼著水面擲出,有意思的一幕便會出現:石頭扎入水裡後又會快速躍出,回到空中,再扎入水裡,又回到空中……如此重複多次。

在返回階段,嫦娥六號返回器就在星際上演了一場類似的「太空水漂」——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即兩次進入地球大氣層。從距離地球高度來看,返回器首先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約為11.2千米/秒)進入大氣層,之後從逐漸「親近」地球變為遠離地球,並穿出大氣層,就像打了一個水漂。

專家指出,數千公里大氣層的阻力,以及太空飛行器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熱量可以快速消耗嫦娥六號返回器的能量,使返回器穿出大氣層時的速度降到第一宇宙速度(約7.9千米/秒)以下,不再具備環繞地球飛行的條件。隨後,返回器再次下落,以類似神舟飛船的返回過程返回地球,後面的回家方式就輕車熟路了。

「太空水漂」的最大風險在於第一次進入大氣層。其間,既要利用大氣層阻力儘量降低返回器速度,又要保證返回器有足夠「力氣」再次躍入太空,同時還要讓返回器保持一定的飛行路徑,並能在固定位置穿出大氣層。駕駛嫦娥六號返回器完成這一高難度動作的正是「舵手」GNC(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

為了讓嫦娥六號返回器能順利跳起、準確著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研製團隊前期開展了大量試驗,模擬了上千萬條飛行路線,確保返回過程順利。

空中綻放「紅白傘花」

在嫦娥六號返回器著陸過程中,紅白相間的降落傘引人注目。為確保返回器安全著陸於預定地點,降落傘以兩級減速的方式,綻放兩次「紅白傘花」,護佑返回器穩穩落於地面。

「紅白傘花」在空中相繼「綻放」,離不開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回收分系統其他「綠葉」的助力。其中,回收控制器是回收系統的「大腦」,控制著每一個關鍵動作。在返回器距離地球數千公里時,它便「甦醒」進入預備狀態。

返回器進入大氣層後,回收系統的另一位「成員」壓力高度控制器,如「耳朵」一般,時刻聆聽著外面的「風聲」,通過「耳膜」感受壓力,計算出返回器所處高度。當高度達到預定的10公里附近時,它就向回收系統的「大腦」發出信號,「大腦」隨即發出彈傘艙蓋的點火命令。接到點火命令後,四隻負責彈傘艙蓋的彈射器好比「推手」,將傘艙蓋瞬間推出。

首先展開的降落傘是一朵只有2平方米的「小花」,即減速傘,它負責「踩剎車」,對返回器進行初級減速,之後分離拉出主傘。第二級降落傘是一朵約50平方米的「大花」,即主傘,負責把返回器的速度由數百公里每小時降低到不超過50公里每小時,護送「月球土特產」安全送達地面。(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b0c0635d4cad644d9aee83c217a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