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北省石家莊趙縣的趙州橋,被人們稱為世界拱橋之祖。它建於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隋朝,名稱安濟橋,因趙縣叫趙州,又名趙州橋,堪稱是歷史土木工程最早的里程碑。相信90後一定不陌生,因為上學課本就有一篇關於趙州橋的文章。趙州橋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出現的石拱橋,它具有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是極其深厚的。偶然的機會,到趙州橋一游,就決定要寫一篇關於趙州橋的文章,以紀念和讚頌意義重大而又壯觀雄偉的趙州橋。
1961年趙州橋被被我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這兩次的入選,都彰顯了趙州橋重要價值。趙州橋屹立在洨河之上,像神明一樣鎮守在河上,便於河岸兩邊的人們通行,一守就是1400年。只因為趙州橋建築的結構十分堅固,雄偉壯觀。它橋身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結構設計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科學牢固的,建造的技術更堪稱一絕,並沒有因為年代的久遠而出現鬆動損壞。在唐代的時候就有宰相張嘉貞賦了一篇趙州大橋銘》,他在裡面說到"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足以看出他對趙州橋建造的技藝和結構的讚嘆和頌揚。
整體看來,趙州橋是一座單拱橋,拱身長37.02米,在那個時代就算是世界範圍內最長的石拱了。它的橋洞並不是普通橋樑那樣的半圓形,而更像是一張弓,橋面平坦寬闊,是為"坦拱",這樣的造型不僅水上通行方便,而且陸上也能過車馬行人,是十分周到的設計。而整體石拱有28道拱圈縱向並列修築,這每道圈還能獨立站穩,成為一個個體,這樣就非常利於單獨修補,又不會破壞整體結構。這樣大跨度的坦拱,對橋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難度高。而橋台卻是既淺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僅1.549米,由五層排石壘成。其地基是承載力較小的亞黏土。在這樣的地基上,用這樣小的橋台,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趙州橋最大的科研究性則在於它的"敝肩拱"的創造性建築,也就是在大拱的兩肩,砌有四個並列的小拱。這樣的設計既增大流水通道,節省石料,減輕橋身重量,又利於小拱對大拱的被動壓力,增強了橋身的穩定性。這也是趙州橋在1000多年的間,經受無數次洪水衝擊,八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依然千載如一日,至今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的主要原因。
趙州橋對我們的土木工程和橋樑的建築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作為我們歷史上早期的拱橋,不僅建築技術高超,還經久風霜而不毀,也不失為一大歷史文物。現在國家為了保護它,便有了禁止車輛通行的規定,就是為了這座世界拱橋鼻祖的趙州橋能更加長遠的留給我們得後世,讓這座里程碑一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