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一場綿綿秋雨,讓美麗的香山平添幾分秋意。在山腳下,新中式建築風格的香山革命紀念館今起對市民開放。上午來自中關村街道、海淀街道、萬壽路街道等地的數百名市民趕來參觀,感受那段激昂奮進的光輝歲月。
「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時候,我特意帶著家人來參觀,我希望讓女兒從小了解歷史,感受到祖國的變化,讓她能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站在館外,觀眾餘年說,來參觀的路上我就通過新聞報道做了「預習」,這四梁八柱的雨棚造型寓意著黨中央在香山為新中國搭建四梁八柱。28根廊柱,象徵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立新中國28年的奮鬥歷程。她一開口,瞬間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聆聽。
進入展廳,《為新中國奠基》主題展覽按歷史脈絡,分為「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5個部分,通過800多張圖片、報照、地圖、表格和1200多件實物、文獻和檔案,全景式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開國大典的多媒體景觀前,北太平莊街道社區建設科工作人員王雁鴻久久駐足觀看。「看,人民解放軍走過天安門前了,步子走得真整齊」「剛剛組建的人民解放軍空軍14架戰鬥機、轟炸機飛過來了,聽,這是飛機發出的轟鳴聲」隔著一面玻璃牆,牆外的觀眾仿佛回到牆內的時空,感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時的無比榮光。王雁鴻入黨20多年了,她說,我的工作是要和社區百姓溝通好,參觀展覽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通過實際行動,以百姓心為心,做好本職工作。
70年前的10月1日,兩位身在美國的中國人也是萬分激動。他們是錢學森夫婦,就在那年的中秋節,他們心中萌發了一個夢——回到祖國去,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後,他和妻子歷經千難萬阻回國,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講解員娓娓講述著70年前的那個異國中秋節。
70年,換了人間。開國大典時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兩個大紅燈籠成為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在展廳里亮相。1994年,懸掛了45年的大紅燈籠被替換成摺疊式的新式燈籠。「通過展覽,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海淀區區委宣傳部陳里寧說,紀念館開放首日,海淀區29個街道和8個工委的幹部群眾就趕來參觀。未來,我們會更充分地利用好香山紅色資源,展現中國共產黨人永遠在「趕考」路上的精神。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偉說,香山是中國共產黨人進京「趕考」的首站,是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的轉折地,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收官、社會主義建設開局之地。「這裡蘊藏著老一輩革命家、中國共產黨人永遠奮鬥的精神,這兒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堂生動的黨史課,必將激勵我們在新的歷史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奮鬥。」
又逢一年中秋佳節,一位觀眾參觀完展覽後,由衷地說:「我們緬懷這段歷史,更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