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
總是霸榜熱搜的娛樂圈又出新聞了——以戰國末期為時代背景的《劍王朝》定檔12月6日,講述了一個以劍說話的時代,數位修行者為爭奪最高權力而相互廝殺的江湖恩怨故事。
故事背景在戰國時期,自連滅韓、趙、魏三大王朝,大秦王朝已經迎來前所未有之盛世,強大的修行者層出不窮,人人都以身為秦人而榮。
群雄爭霸,亂世混戰,七年一次的鹿山會盟,讓武國重回巔峰,鄴、擎、蘇三國岌岌可危。
丁寧,一位身患頑疾的武國少年,正運籌顛覆不可一世的武國。大逆現身,岷山奪魁,一日通玄,這一系列不尋常,讓丁寧成為江湖最炙手可熱的存在,也讓元武大帝和皇后鄭繡感到一絲寒意。
隨著丁寧修為和布局的漸入佳境,與元武和鄭繡的對決一觸即發,塵封十六載的傷疤再度揭開,究竟孰是孰非終將了斷。
一場曠世決戰塵埃落定,在這一刻生死變得那麼微不足道,丁寧了卻了心愿,也徒留了遺憾,但這就是他的選擇。
看看這簡介, 滿滿的武俠玄幻色彩,哦,別誤會,咱們今天不聊電視劇,而是電視劇背後的劍王朝以及歷史上的古劍時代。
說起劍這種兵器,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尊崇,但其實用性從漢朝以後日漸削落,它真正的黃金年代,只有從春秋到兩漢的數百年。
數百年間,產生過不少製作刀劍的能工巧匠,他們的事跡後來被演義成許多神話般的故事,而且當時擊劍活動風行海內,產生了許多以高超劍技聞名天下的高手。
在這種舉世尊崇的歷史背景之下,劍是身份地位乃至尊嚴的象徵,它不光是一個簡單的兵器,還是珍貴的收藏品,也是重要的商品。
世界範圍內留下的歷史古劍非常之多,很多都是一般文物,算不上珍貴文物。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的逆天古劍有5把,這些逆天古劍包括有來自古埃及文明,也有來自西方一些不知名的文明,還有中華文明的絕世名劍——那就是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
越王勾踐劍
這把古劍國人非常熟悉。
寶劍主人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越王之劍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氣,儘管這把不屬於越王八劍,但也是一把震驚中外的寶劍。
上世紀60年代,江陵地區位於長江中游古雲夢澤畔湖北省江陵地區灌溉工程挖掘出一片望山楚墓,出土了近400件隨葬器物,有青銅禮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並在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發現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即後來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
這把劍的製作十分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髮絲;劍格下面鑲有藍色玻璃,後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藍光;劍身還縱橫交錯著神秘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
靠近劍格的劍身處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非常完好。
吳王夫差劍
春秋戰國時期劍分為3大類,一是平民劍,二是諸侯劍,三是天子劍。
所謂的天子劍便是周天子的佩劍,但我國目前考古並沒有出土周代的天子劍,但出土了不少諸侯劍,前文提到的越王勾踐劍便是諸侯劍。
而考古同樣出土了越王勾踐死敵吳王夫差的佩劍,這把劍同樣是中國歷史民劍,名為「吳王夫差劍」。
1983年11月23日,離勾踐劍出土地僅兩千米的江陵縣馬山五號墓,同樣出土了一件絕世青銅矛。
這把青銅矛長29.5厘米,矛身飾有黑色「米」字幾何花紋,線條平滑,鋒刃銳利。矛鋒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設有放血槽,放血槽後端各鑄有一個獸頭。
考古工作者在矛身上發現基部有兩行八字錯金銘文:「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專家考證,此矛為吳王夫差所有,目前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吳越之地多寶劍
我國上古三代之青銅器,論禮樂重器,當屬中原地區鑄造的為最好,但談及兵器,最精良的莫過於吳越之地。
《考工記》上說:「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吳越地區自古水網縱橫,開闊的平原較少,盛行於中原地區的戰車作戰方式在這裡很少有用武之地,所以步兵才是吳越軍隊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適合於近身作戰的既輕便且鋒利的武器,而劍恰好具備了這些特點。
而吳地又富藏銅、錫,這又為鑄造寶劍提供了資源上的保障。
吳越青銅劍一般認為是先在吳地發展起來的,而吳越兩國又地域相連,交往密切,當青銅劍製造技術在吳地得到發展時很快也傳入越國,使得青銅劍的鑄造技藝成為吳越兩國共同的財富。
然而吳越之劍的出土地卻很少在古代吳國和越國的領地範圍內,反倒是多見於河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湖北和安徽曾經一度是楚國的地盤,而山西則是晉國的天下。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如此互相憎恨的人,他們心愛的兵器怎麼會埋葬得如此相近呢?
這要從當時時代背景說起。
春秋戰國的華夏大地,群雄爭霸,吳越兩國都屬於勢力比較弱小的國家,只能依靠與強國的結盟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
出於對楚國的共同敵對關係,吳國和晉國結成了聯盟;而利用越國對於吳國的恐懼和敵視,楚國也拉來越國與之結盟。
專家們認為,吳越寶劍多在他國出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吳晉、越楚聯盟的出現。這些寶劍中,一部分應該是兩國互相示好時的饋贈品,另外一部分則應該是戰爭中的戰利品。
以相劍為業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相劍者這一職業應運而生。
鑑定刀劍質量的優劣,識別一柄劍是出自精工巨匠之手的精品還是後人仿製的贗品,成了一門學問。
關於相劍者,由於年代久遠,古籍上面的記載並不多。
《呂氏春秋》中講述過一些相劍者的活動和言論;
《韓非子》中記載過一個叫曾從子的人願意以相劍者身份充當刺客,刺殺吳國國君的故事;
《吳越春秋》、《越絕書》中則記載越王勾踐時期有過一個叫薛燭的秦國相劍者,還有過一個叫風鬍子的相劍者為楚昭王評定了太阿、龍淵、工布、湛盧……
除此以外,基本上就沒什麼太多的記載了。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漢代居延邊塞甲渠候官遺址內,發掘出了一批簡冊,這就是著名的「居延漢簡」,這其中,就包含了一篇關於如何辨識「利善劍刀」的簡冊,或為當時相劍者工作經驗的筆錄,定名為《相劍刀冊》。
《相劍刀冊》內容不長,出土六支簡,兩百多字,從文字上看,原冊應該有七支,丟失一支,這是歷年來唯一一個屬於古代相劍學的簡牘資料,所以雖然有殘損,但內容基本完整,文字清晰,條目分明。
在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寶劍被視為天下珍奇,社會上早就出現了託名吳、越的贗品,對於當時的相劍者來說,「相劍者之患,患劍之似吳於者。」
到了漢代,上流社會崇尚古劍、輕視新器,這種風氣抬高了古劍的價值,刺激了作偽者。
當時,一柄軍中使用的普通劍價值是六七百文,而一柄寶劍價值可達「百金」。
因此鑑定古劍的真偽,區別是「故器」還是「新器」,就成了相劍者的重要職能。相劍者的本領主要在於他能準確的指出一柄劍的質地特點,以使執劍者充分發揮其功效。
相劍到底怎麼相呢?
首先看有沒有「劍格」,以此來判斷它是不是古劍。
春秋戰國古劍一般都沒有護手劍格,而戰國之後的劍因為體積增大,所以改變了使用方法,導致劍格變得寬闊,憑藉這個,來判斷這柄劍是不是古劍。
不得不說這種方式有點過與草率了,這完全是建立在這柄劍是真劍的基礎上的,萬一有造假的人仿製古劍形制,那這一條就形同虛設了。
不過這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好劍!
首先要看顏色。
好劍的色澤是烏黑的,並且黑色應該沿著劍脊均勻而連綿不斷的展開;如果它的黑色雜亂,說明出自一般人之手,不是上品。
接著看劍身不同部位的硬度,劍脊部位要求韌性要好,以免容易斷裂,劍刃則要求硬度高,保持鋒利度和殺傷力。
然後還要看紋理,這是相劍的重中之重,刀劍身上的紋理是鑑定刀劍的最重要依據。
劍身在鍛造過程中,經過特殊工藝程序後所產生的各種紋路,這一點從春秋戰國時期就一直流行。
《相劍刀冊》直接說了,劍身無紋,算不得好劍,紋理蔓延到刃口,和紋理不順暢的也不是好劍。
好的劍紋就像竹帘子一樣的紋路,其次是如同雙蛇盤繞的劍紋,或者應該類似於青銅器的「蟠螭紋」、「蟠虺紋」或者「龍紋」,「羽」和「圭」形的劍紋也不錯。
在漢劍中,如今我們命名為「松針紋」、「冰絲紋」的細小紋路應該就是「羽文」,而勾踐劍上面的那種菱形花紋,應該就屬於「圭文」。
那麼不好的劍紋有哪些?
「鬥雞」:紋理紛雜錯亂,劍體金屬揉合不好;
「佂蛇」:劍紋如蟒蛇急行,或橫或豎脈絡不整,劍體當中有裂縫。
劍的紋理不僅是一種外觀裝飾,更是反應劍體不同金屬糅合的均勻程度和雜質的分布狀況,紋理粗陋是工藝粗糙的表露。
不僅如此,古代講兵者不祥之器,紋理不僅應該賞心悅目,還要有吉祥的感覺,紋理「凶不利」的,算不上善劍。
看完這些,是不是對古代武俠世界和古劍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有了這些知識,等《劍王朝》上線後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找茬了,就目前放出來的宣傳圖來看,小編已發現不少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