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寒山村到廣闊天地:謝和平院士

2019-06-01   礦冶園

提起謝和平,少不了這些標籤:他是學生眼裡親切和藹的校長,是科學界屢獲大獎的科學家,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從山村出發,到廣闊天地,謝和平院士以近乎執拗的秉性、特有的質樸性格和堅韌意志,走出了一條屬於他自己的非凡人生路。

謝和平院士

歲月艱苦,「偷光」讀書少年郎

1956年,謝和平院士出生在湖南省雙峰縣甘棠鎮一個只有三十來戶人家的小山村裡面。相比於其他小朋友喜歡玩耍,年幼的他更喜歡讀書,書中知識對他而言似乎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讓他深深陶醉其中。但是,生活留給他的看書時間實在是少之又少。

當時,村裡還實行集體生產制,每年的糧食按全家所掙的工分來分。為了能多掙點工分補貼家用,兒時的謝和平院士不得不在每天上學前和放學後去放牛,然後才能看書做功課。每當夜幕降臨,為了節省煤油,愛讀書的他就只好借著廚房灶膛內爐火的亮光看書。

1973年,謝和平院士高中畢業了,他和所有同學一樣回到家鄉務農,到公社小煤窯里挑煤,靠一根扁擔把煤從兩公里的地方挑上來,一畚箕兩毛六分錢,一天下來能掙個兩塊多錢。為了掙這兩塊多錢,謝和平每天要挑十來個來回,走個二十幾公里。幾年下來,他仿佛走了一趟挑煤長征,挑煤用的扁擔在他的脖子後面磨出了一塊難以平復的肌肉腫塊,但卻沒有磨滅他那顆想讀書的心,他在等待機會,等待一個能讓自己重返校園讀書的機會。

終於,機會來了。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後,謝和平院士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並考取了中國礦業大學。考上大學的他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學習上面,帶著對讀書的喜歡,在本科畢業後他又考取了研究生。

確立方向,千磨萬擊還堅勁

1985年,提前一年拿下碩士學位的謝和平院士,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也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岩石力學。岩石力學中關於岩石斷裂理論的研究,是採礦、石油、地質等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採礦工程的頂板垮落、衝擊來壓、煤與瓦斯突出等一系列的事故與岩石損傷斷裂過程有密切聯繫。

為了尋找一種最新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突破這一岩石力學中的古老難題,謝和平院士勞心焦思,廢寢忘食。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圖書館,查閱了大量中外資料;他經常在實驗室一泡就是六七天,做上百次測定,觀察岩石斷裂中的分形維數……

正是帶著這股鑽研的韌勁兒,謝和平院士在我國最早建立了裂隙岩體宏觀損傷力學模型來研究其自然性狀及導致災害性事故發生的機理和過程,開拓了裂隙岩體損傷力學研究新領域,並應用於深部巷道大變形預測、蠕變分析及其相關的巷道支護設計等重要工程領域。

他爭分奪秒地進行著研究,可一個個打擊接踵而來。考上大學的弟弟不幸癱瘓、52歲的慈母猝然去世、心愛的女兒因病永遠離去……但這一切沒有讓他就此止步,他仍舊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岩石的損傷力學和岩石力學的分析研究第一人。

謝和平院士系統研究了裂隙岩體的幾何形態、定量描述方法、斷裂機制、統計強度、本構關係以及斷層節理力學行為,建立了非連續裂隙岩體力學研究的新理論體系。他將理論成果創造性地用於解決煤礦開採中的技術難題,提出和設計了一套「頂煤弱化預爆破技術方案」,突破了國際採礦界公認的堅硬厚煤層不能採用放頂開採的技術瓶頸,提高了回收率。

他還首次應用分形方法得到了岩體斷層滑移、沉陷量與節理空間分布、粗糙度的定量關係,提出用局部有限樣本進行分形插值獲得礦山深部斷層表面形態的方法,成果在河南鶴壁礦務局應用後取得了近千萬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效益。

在這條自己認定的道路上。謝和平院士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有分量的科研成果陸續問世。

紮根川大,一寸光陰一寸情

2003年,謝和平院士開始擔任川大校長,身為校長的他,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十分看重。

他堅持認為學校要逐步實現「人性化的管理,個性化的教育,國際化的培養」,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要為每一位師生提供儘可能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精心培育「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氛圍和環境,力爭使每位教師能全心全意地搞科學謀創新,每位學生能安心潛心學知識長才。

謝和平院士還曾告誡學生:「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人品比能力更重要,善良比天賦更重要,厚道比聰明更重要。」他認為厚道的人也許會走得慢一點,但每一步卻能走得更堅實;厚道的人也許會暫時吃點虧,但卻能領悟到更多人生的智慧;厚道的人也許會被認為不夠圓滑,但卻能贏得更多信任和尊重;厚道的人也許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但卻能收穫最飽滿的人生。

他提醒同學們,做老實人不是讓他們膽小怕事,而是要守住做人的本分、人格的本真;做老實人也不是讓他們隨波逐流、當好好先生,而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多一份包容、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多一份擔當。

2017年年底,謝院士因年齡到限卸任,他提到:「我任校長有14年210天,有幸成為到目前為止川大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至今不覺愛己深,一寸光陰一份情。15個年頭,對於這個世界的變化只是短短一瞬,但對我來講,卻是一生融入血脈中不忘的深情。此時此刻,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一定要把川大校園的每個角落再多走幾遍,把這裡的一草一木都鐫刻在記憶深處。川大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我的心永遠和大家在一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貧寒山村到廣闊天地,這條路上,謝和平院士始終堅定地走著,走出了屬於他自己的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