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害怕魏明帝曹睿?淺談司馬懿在曹營的發展是否如履薄冰

2023-11-18     一畫書畫

原標題:司馬懿害怕魏明帝曹睿?淺談司馬懿在曹營的發展是否如履薄冰

2017年一部《大軍師司馬懿》橫空出世,力壓同年所有歷史劇,該劇藝術性地展現了司馬懿傳奇的一生,描繪了一個波瀾壯闊的後三國英雄時代。

電視劇中有一幕鏡頭令我記憶尤深,高深莫測的斑駁宮牆下,一席深衣的素樸書生亦步亦趨地行走著。慢慢地,年輕書生停下了腳步,他緩緩地回過頭,被稱為鷹視的眼裡滿是憂恐。這憂恐是對夕暮里的大漢嗎,是對亂起時的天下嗎,抑或是對浮萍般的身不由己嗎?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這個年輕書生在拒絕曹丞相七年的徵召後,終於在一句「若復盤桓,便收之」的威脅下,不得不走上了仕途。雖說無奈,但他又何嘗不和尋常受辟的士子一般滿懷揮斥方遒的期待和匡扶天下的壯志呢?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司馬懿既已成為了議郎、丞相主簿,便終日勤於職守,廢寢忘食。曹操是個多疑的主君,對於「鷹視狼顧」的司馬懿,他始終心存疑慮,但他終究不過人臣,在孔融案和「衣帶詔」之後,不能再肆意妄為了。何況此時的司馬懿對曹操來說不過孺子,想來終究翻不起什麼風浪。加上司馬懿的勤懇與才名,曹操竟升起一絲惜才之意,於是在「三馬食槽」這最後的試探後,決定將司馬懿交給了曹丕來駕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輔佐魏世子曹丕。

同年,關羽陷樊城,圍曹仁,降于禁,直逼許昌。鋒芒之盛,勢不可擋!曹操欲遷都避難,司馬懿力諫之,謂遷都之舉,必失國之銳氣,示弱於吳、蜀。獻離間計,聯吳攻蜀,孫權果畏關羽之勢,遣呂蒙襲取公安。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蜀失荊州,元氣大傷!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位,司馬懿任丞相長史。同年,曹丕稱帝,改元黃初,司馬懿任尚書、督軍、御史中丞。

黃初六年,曹丕東征,臨行時對司馬懿說:「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當曹丕東征回洛,又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由此可見,司馬懿與曹丕之間的君臣之誼何其深厚。司馬懿是曹丕可以託付後背的臣友。此時的司馬懿,對曹丕的忠心當是發自內心的。這對君臣相識相知於微末,經歷過儲位之爭、即位之難、登基之謀,不說親密無間,至少相得益彰。對一個士子來說,平生最大之幸事,莫過於遇見一位相得益彰的明君,君臣齊心協力,一統天下,開創治世!曹丕於司馬懿而言,便是那位明君。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逝世。立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為輔國、託孤之重臣。臨終前,曹丕對太子曹睿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這是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

五月十七,洛陽這座煌煌帝都,迎來了年輕的新主人,魏明帝曹睿。曹睿自幼聰慧,相貌俊美,好學多識,為曹操所喜,稱其可以延續曹家三代之盛。曹睿之母就是各位耳熟能詳的「洛神」甄姬。因為甄姬原來是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故常有人對曹睿的身世報以惡意的中傷。後來連曹丕都厭惡了甄姬,也順帶著疏遠起了曹睿。之後,甄姬因怨言被曹丕賜死,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這件事使得曹睿心智大變,也是,自幼聰慧的皇子,又怎麼會想不通後宮的這些腌臢事呢。但為了太子之位,十五歲的曹睿不得不學會隱忍,學會偽裝。於是他明理而有德行,處事小心謹慎,對郭皇后這位嫡母尊敬有加。終於,二十二歲的曹睿成為了大魏的天子,中原最有權勢的人!但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眼前還有四個老古董,他要一個一個地將他們挪開,能為己所用的,他不介意將他們繼續擺放在太極殿內,若是妨礙自己的,便將其摔碎!

曹睿即位初,就大力強化皇權,「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曹真、曹休、司馬懿,多被曹睿派遣至邊疆,用以抵禦蜀、吳的侵犯,從而不得在朝堂干預朝政,所謂輔政,形同虛設。因此,曹睿即位伊始,就將皇權牢牢地握在手中了。

曹丕在位期間,採納了陳群與司馬懿的「九品官人法」,世家由此大興。曹睿敏銳地察覺了這些問題,開始提拔宗室,抬高宗室地位,以抗衡世家。故曹睿在位前期,重用曹真、曹休兩位宗室將領,與蜀、吳對抗。司馬懿還沒有掌握軍權的機會,直到曹休、曹真相繼去世,宗室人才凋敝,青黃不接。這才使得曹睿不得不啟用司馬懿以抵禦諸葛亮的北伐。

在熬死諸葛亮後,蜀國的北伐徹底失敗,再無一統天下之能耐。司馬懿本打算乘勝追擊,一舉攻下蜀國,卻被曹睿拒絕,這其中未嘗沒有遏制司馬懿聲望的意思。但也難說這不是司馬懿故意做出貪功冒進的樣子以避免曹睿的忌憚。此前,司馬懿可是放過了失去主將的蜀軍,這種表現即使不至於是養寇自重,也必定是存了些心眼的。畢竟,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事,對皇帝來說早已輕車熟路。

那麼,司馬懿究竟怕不怕曹睿呢?筆者認為司馬懿應是怕的。少年英主,正值壯年,大權在握,怎麼也看不出謀朝篡位的可能性吧?雖然司馬懿放過了蜀軍,那也是為了自保,而非存了謀逆的心思。說到底,曹家對司馬家真是不錯了,又是加官進爵,又是寵信有加。即使有著遏制的意思,那也是出於皇帝的本分。如果一個君主對一個臣子毫無保留,委以重權,那麼這不僅是對自家基業的不負責,也是對臣子的捧殺。

曹睿對司馬懿究竟是什麼態度呢?前文提到,曹睿幼年遭逢不幸,卻又不得不隱忍恨意與悲傷,這使得曹睿養成了寡恩、陰鷙的性格。所以當沒有人能夠制約他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鴆殺郭太后,為母報仇。其次便是違背父親曹丕的意志,為母正名,改弦更張。他甚至放出了叔叔曹植,並採納了曹植的建議,提拔宗親。

所以,這樣一位君主,對分割自己皇權的外姓輔政大臣自然不可能在有其他宗親選擇的情況下拜以重任,委以大權。即使在不得不起用司馬懿的情況下,也會對其進行監督和制約。但他在保證自己對權力絕對掌控的前提下,對司馬懿也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司馬懿征遼東時,滿朝文武對司馬懿久不還朝表示不滿,上奏曹睿召回司馬懿,以防止其擁兵自重,而曹睿終不為所動,還說:「司馬公臨危制變,計日擒之矣。」果然,司馬懿不負所望徹底解決了困擾曹魏政權二十多年的遼東問題。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詔曹爽、司馬懿為託孤重臣。曹爽為曹真之子,志大才疏、心胸狹窄、貪財好色。私收國庫珍寶,納先帝妃子數人,不尊太后,蒙蔽聖聽。司馬懿身為德高望重的三朝老臣,自然受到了曹爽的排擠。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與鄧颺、何晏、丁謐謀,軟禁太后,曹爽一時權勢無兩,擅權專政,親黨林立。

司馬懿此時身負朝堂有識之士所有的希望,但是他並未站出來,而是採取了他用一生總結的無往不利的策略——裝病。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先拿到太后詔書,罷免曹爽,後率三千死士攻陷武庫,掌控洛陽城,圍曹爽於高平陵,並借太尉蔣濟勸降曹爽。如果一切就此而止,司馬懿便是曹魏建國以來最大的功臣,從此功成身退,恪守本分,可為人臣楷模,受萬世景仰。只可惜,此時的司馬懿已無人可以制約。幼主曹芳羸弱,太后仰仗司馬公鼻息,當世聲望、權勢最隆者,屬司馬公無二!

曾經的司馬懿,也是滿腔熱血、心懷天下、壯志凌雲的士子。面對權臣曹操的威逼,他曾經抗爭過拒絕過;面對友人曹丕的要求,他曾經憧憬豪邁過;面對棋逢對手的諸葛亮,他曾經惺惺相惜過。然而,曾經的一切如落花流水般漸行漸遠,留在這老朽軀殼中的只剩利益的權衡、冷酷的計算以及對時間的哀嘆!

司馬懿怕曹睿嗎?怕!但他怕的是曹睿這個人嗎?不,他怕的是那至高無上的皇權!當他已是當世最有權勢的人時,他也仍然畏懼著這份皇權、這份大義,所以到頭來,他終究止步於皇座跟前,只是在那皇座上空懸了把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725ee3112c0572e003b2f73308ac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