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1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街巷》。
張廷(作者像)
督府巷南起大中路,北止柴桑支路;南北走向,全長 135 米,路寬 7 米,瀝青路面,系居民區。有傳言說:三國時,東吳都督周瑜大將軍駐湓口,曾在此建都督府,衙門前官道以「督府」名之。但是,三國時,此處距湓口尚遠,現市區也沒有開發,傳言證據不足。
歷史上,督府巷舊稱都府巷,曾經一度改稱柴桑路、衛東路,諧音別稱豆腐巷。
都府巷的位置與地名,自古就零星記載於地方志內。如《康熙九江府志》載:「都府巷,在豐儲坊都察院前。」《同治九江府志》載:「濂溪書院坊,在都府巷口」。《同治德化縣》載:「自(東)大街折而北……為都府巷,俱路通望京門(九華門)。」倘若我們將這些史料串聯起來考證,那麼你就知道,早在明代初期,從東大街(今大中路東段)轉進都府巷,首先便見到豐儲牌坊(今督府巷 22 號門前),穿坊而過就到都察院(今軍分區大院)。
原文配圖
都察院是明初設置的官府衙署,豐儲坊也建於明朝初期。到嘉靖年間濂溪書院也移建在牌坊東側,並改名豐儲坊書院,而牌坊遺蹟一直保存至 1955 年前後才被拆毀。至於督府巷的得名,並不能直接表明與所謂「周瑜都督府」有聯繫。如果是由明初「都察院」衙署前的巷道而得名都府巷,就十分符合地名稱呼規律,而且順理成章。
現存九江明、清地方志書中均無「督府巷」的記載,只有 1932 年出版的《九江指南》說:「市區街巷,或仍其舊,或已換名稱,如督府巷。」就此推斷,都府巷一度改稱督府巷、柴桑路,又在「破四舊、立四新」運動中改稱衛東路。待到 1980 年恢復舊地名時,「督府巷」才正式作為門牌置於各家各戶。
原文配圖
為何得名「督府」,回答者均以為得名於「周瑜舊衙署」。其實這類子虛烏有的傳說,始見於《道光廬山小志》中「乾隆間,王午亭集鎮九江,戎政清肅,暇則拈筆論詩,嘗有句云:身住周郎養病宮,舳無待借東風。又雲。衛齋恰對廬山,日與匡君論性情。」由此而後,不乏好事者對這段詩話添枝加葉。於是東吳都督周瑜衙署,以及夫人小喬梳妝亭便在這條深巷中,成為供人憑弔的歷史遺蹟,甚至將「衙置」前的一條小路也命名為「小喬巷」。久而
久之,這些地名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真正能解讀「督府巷」名稱的由來,恰與另一段歷史事件相關。辛亥革命九江光復,李烈鈞、羅惺子、林森、蔣群等立即組建九江軍政分府,因最高長官為都督,故又稱「都督府」,其臨時駐地正是明代的都察院、清代的九江鎮署故地,而門前街巷舊稱「都府巷」。在「辛亥光復」破舊立新之際改名「督府巷」也在情理之中。
原文配圖
其實,在九江方言俚語中,「都府」「督府」「豆腐」字音讀來相同,而且頗為繞口。所以坊間習慣諧音轉意,常將老「都府巷」與新「督府巷」讀成「豆腐巷」,據此也新編創作了幾則民間傳說流傳一時。
讀後記:我記得在都督里,武寧籍的江西都督李烈鈞在眾目睽睽之下,抽出佩刀,咔嚓下去砍了人頭的。城中心的街巷,故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