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城故事 | 老石 ——童年趣憶 · 上水山

2023-12-12     馮曉暉

原標題:潯城故事 | 老石 ——童年趣憶 · 上水山

「潯城故事」收錄講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紀實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首發,並在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石老師的《童年趣憶》是系列長文,故分多篇發布。

一九六二年,九江漲了大水,城裡許多地方都淹了,梅綻坡一下子熱鬧了起來,許多人都臨時搬到這裡來住,叫做「上水山」。

那次城裡被淹,水是從新壩上(現在的廬山路)一個閘口湧進來的,閘口就在沙子墩那裡,它起著控制、調節甘棠湖通往龍開河水的作用,每當長江漲水的時候,閘口就關閘。

我清楚的記得那次破閘的情形,當時我正同幾個小孩在屋旁邊玩,突然聽到一聲響,那響聲很大很悶,我們幾個小孩驚慌地望了一下周圍,沒看到什麼,就又一心玩了起來。一會兒看到有人在來回的跑,跑的人都很驚慌,接著聽到有大人說「破了,破了,閘口破了!」這時有許多人朝甘棠湖跑去,「快去看,快去看,閘破了!」

民國時期的甘棠湖 編者配圖

我們幾個小孩也跟著往湖邊跑去,從坡腳下沿丁官路拐到湖邊,站在省建二處禮堂(現在錦湖豪庭A棟樓的位置)前面那段湖邊上,當時甘棠湖邊就那一段地方沒有房屋,感覺那時湖好闊,比現在闊多了,只見湖對面沙子墩那裡,比屋還高的浪頭奔騰翻滾湧進湖裡,那「呼嘩」的聲響帶著「轟隆隆」的餘音只往人的心裡撞來。

湖邊上站滿了人,聽到人群里有「哎呀」「完了」之類的聲音;在我們身後的路上,更多的人在來回奔跑,許多人手裡抱著棉絮棉被或大包小裹的,還有許多板車,裝著家什雜物,車邊都跟著人,匆匆的跑著,有叫聲,有哭聲,那條窄窄的環城馬路簡直不夠用,一切都是亂糟糟的。

那場面使我害怕起來,同去的男孩好像沒有這樣的感覺,我便拉著細女的手說「我們回去吧!」細女可能也有些害怕,我們倆就跑了回來。剛跑到梅綻坡,就聽到媽媽在屋前屋後大叫「三兒,三兒!」我趕緊跑到媽媽跟前,媽媽一把拉住我的手,「哎喲,你到哪裡去了?我都急瘋了,外頭這麼亂,就在屋裡,莫出去。」細女也趕緊回家了。

民國時期的兩湖與龍開河 編者配圖

後來搬來了許多人,都是一些被淹了的人家,那麼多人圍在梅綻坡,真好玩!最容易搭夥的是我們這些小孩,很快就廝混在一起,飛畫兒(各出一張小畫片,用手指按在牆上,一鬆手任其自飛,看誰的飛得遠,遠者勝,吃近者)拍三角(用香煙盒的紙折成三角形,各出一張,互相拍打,打翻了對方的為贏家),玩得很開心。

在這臨時的小夥伴里,我結識了一位新朋友,他叫秋生,住在蓮花池,在湓浦小學讀書,那段時期我們天天在一起,水退了,他搬回去的時候,我們依依不捨。他送了一把削鉛筆的小刀給我,是那種可折起來把刀片塞進合著的鐵片里,鐵片上有一個可容半指的凹園,便於抓住刀片拔出來拉直即可削筆,如此設計是怕刀片平時傷著小孩,這種小刀四分錢一把,不要小看這四分錢,對於當時一個小孩來說,能攢下四分錢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民國時期的兩湖與龍開河(可見閘口位置) 編者配圖

我立即拿了一本自製的小本本送他,那是用醬油的招牌紙裝訂起來的,秋生好喜歡,他喜歡的不是本本,而是那一疊刷新刷新的招牌紙。那是當時九江醬油廠生產的壹號醬油的商標,當時醬油廠就在梅綻坡,靠馬巷口臨正街那邊是它的門市部,後來便是印刷廠,現在開發成商住樓。那時媽媽代銷這種醬油,廠家把醬油和商標交給媽媽,讓她自貼,結果賣起來貼不贏,就多了許多商標;那紙黃底藍邊紅字,很好看,背面雪白雪白,我把它裝訂成小本本,用背面抄寫生字生詞,很好使。我至今還保留了這樣一個小本本。

那次漲水收穫最大的當是長林哥,他得了一個老婆。長林哥在九玻廠做事,24歲了還沒成親,父母都為他著急,那時的人結婚都很早,象他那樣大的人都有孩子了。有一戶住在南門口的人家到梅綻坡上水山,在長林哥家落腳,那家有個姑娘,因這一落腳,兩個青年人就搞熟了,兩家大人都很滿意對方的孩子,後來他倆就搞起對象來了,好快,就在那年年底,(是六三年春節的前夕)長林哥和那個女的就成親了。一些姨娘大嬸都笑著說,這個水漲得好,幫梅綻坡漲個媳婦回來了!長林哥的媽聽到這話好開心。

老石(作者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4f8a3d04cd1fea94bbb943edfc5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