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堂食後,不少行業人都在關註上海奶茶店的生意。
最近,一個叫TPLUS茶家(下文簡稱茶家)的台式奶茶品牌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方面,由於品牌黏性高,老顧客的回歸讓他們解封后的生意迅速恢復;另一方面,品牌在拉新、吸引年輕人方面始終存在痛點。
曾經活躍在上海的「台式奶茶」品牌,如何看待轉型?我與茶家的創始人徐喬治聊了聊——
上海疫情中的「台式奶茶」
屬於上海餐飲業的「煙火氣」終於回來了——
6月29日起,上海開始有序恢復堂食,一時間網友紛紛奔走相告,關於」上海堂食「的話題也迅速登榜熱搜。
「堂食」消費的發力,讓上海不少奶茶店的生意好了起來,茶家就是其中之一。
「大多數門店的生意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了。」茶家創始人徐喬治介紹道。
但這並未讓徐喬治完全鬆口氣,事實上,除了要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茶家這兩年考慮更多的,是品牌轉型以及升級的問題。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下茶家,這個品牌對於不少上海人來說都不算陌生。
2015年,茶家在上海黃浦區新鄰生活站商場開出第一家門店,定位台式奶茶,客單價在16元左右。
彼時一點點在上海風頭正盛,同為台式奶茶的茶家在開店之初便獲得了關注度,甚至成為當時的「排隊王」。
在競爭激烈的上海茶飲市場,茶家穩步發展,高峰時期,在全國開出150家門店,其中近百家開在上海地區。
以上海市場為代表,台式奶茶,一度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代。
但到了2019年前後,情況發生了轉變。
新茶飲徹底爆發,更好看的門店,更有趣的營銷,更奪眼球的產品,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力。
傳統台式奶茶因此受到衝擊,以茶家為例,雖然有著相對穩定的忠實顧客群,但拉新成為了痛點,同時也缺乏具有影響力的營銷造勢。
2019年武漢文華學院店開業
幾波疫情後,茶家門店數量已經從150家減到了如今的80家左右。
而深入了解我發現,茶家所面臨的,本質上是台式奶茶在新茶飲衝擊下,如何實現轉型的問題。
台式奶茶的痛點:
錯過新茶飲的2個關鍵機會
相較傳統台式奶茶,茶家的一大優勢是,通過原料升級打造出的產品差異化,讓其在白領群體中頗受歡迎。
徐喬治告訴我,當時台式奶茶多使用奶精粉,而他的品牌將主打款換成了明治牛乳,奶蓋使用安佳,這成為了重要的品質背書。
但原料升級也是新茶飲在做的事,並不能成為品牌的絕對競爭力。
與徐喬治聊完我發現,台式奶茶的發展受限,很可能是錯過了新茶飲發展的2個關鍵節點:
一個是鮮果茶風口。
新茶飲的發展,「鮮果茶」一直是重要的風口。像是滬上阿姨、書亦燒仙草等以奶茶起家千店規模品牌,也打出鮮果茶的標籤。
鮮果更容易做出爆品,喜茶的多肉葡萄、奈雪的霸氣玉油柑,都是借水果之勢爆紅的成功產品。
此外,鮮果還解決了茶飲的產品創新瓶頸,而茶飲的產品力幾乎是和品牌力劃等號的。
這是因為水果品類豐富,既包含蘋果、芒果、葡萄等認知度極高的「大眾情人」,又有油柑、黃皮這種「冷門寶藏款」。每一款水果都有自己的上市季節、味型以及適合的茶底搭配,營造出了千變萬化的排列組合。
搭配更多、推新速度也更快,如今新茶飲品牌基本都能做到月月上新,而很多台式奶茶店,常常是一個季度甚至更久上新一次。
而新品少,憑藉產品出圈的機會就更少。
另一個是,在品牌營銷層面上,台式奶茶似乎也「不夠努力」。
而反觀新茶飲行業的營銷玩法:
- 有打造品牌IP的,比如蜜雪冰城靠著雪王周邊席捲全國,最近還推出了「黑化雪王」;
- 有做門店體驗的,比如喜茶去年在深圳開出手造店,此前還打造了環保主題店,寵物友好店等等;
- 還有請代言人的,比如書亦燒仙草則「下血本」請來了陳小春。
即使是無法在營銷上大手筆投入中小品牌,也會通過產品創新、包裝設計等方面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
泛娛樂時代,流量就是金錢,台式奶茶如果一成不變,其品牌聲量和話題性就很容易被新茶飲甩開。
積極自救,他摸索了4條路徑
「最好的不變就是不斷改變。」徐喬治說。
如今,茶家已經摸索出了幾條「自救」之路,或許可以給台式奶茶品牌作為參考:
1、門店開在CBD ,把奶茶當咖啡賣
徐喬治告訴我,經過幾年發展他發現,旗下生意好的店,多開在商圈CBD,有著穩定的都市白領消費群體。
因此,從選址來看,台式奶茶店可以將門店開在CBD,「像賣咖啡一樣賣奶茶」。
這是從台式奶茶的產品基因出發,總有白領是不願意喝咖啡的,而價格適中、口感穩定、有提神作用的台式奶茶,就成了很好的替代品。
2、放棄體驗,堅持外帶模式,保障盈利空間
前兩年,茶家也嘗試過開大店,想要做門店體驗,但發現是行不通的。
雖然CoCo都可也開出了不少大店,讓過去單調的奶茶檔口成了可以坐下來說話的優雅空間。但對於絕大多數台式奶茶來說,缺乏品牌勢能,更適合走小店模式,保障盈利空間。
3、一個月上新兩次,建立自己的產品庫
徐喬治看來,即使是台式奶茶,也是時候給產品上新提提速了。
據介紹,茶家目前保持一個月上新兩次的推新速度,並且建立自己的產品庫,在顧客面前多刷存在感,才有被記住的可能,這對於任何品類的茶飲都不例外。
4、打造「城市基因」,上新綠豆冰沙
在茶家,有一款招牌產品:牛乳綠豆沙,自從上市以來就迅速成為門店點單的TOP3,成為門店主打。
上海人始終有喝綠豆飲品的習慣,一碗綠豆沙也成了眾多消費者心中「童年的味道」。
今年在品牌升級中,茶家也開始著重打造品牌的上海基因,比如產品上上新了白玉蘭系列,作為上海的市花,白玉蘭在當地有一定的關注度,新系列也是受到當地消費者的認可。
一個理討:
台式奶茶該不該放棄自身標籤?
一杯加了珍珠、順滑香甜的台式奶茶,是無數人的奶茶初體驗;大街小巷風靡一時的台式奶茶店,承載著一代人年少時約會、聊天的青春記憶。
能明顯感受到,當下市場上的台式奶茶,似乎都是嘗試「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產品上保留自己的爆款,穩定門店的基本盤,留住忠實顧客群;
另一方面尋找品牌的差異化定位,靠近新一代用戶的訴求,形成新的品牌競爭力。
雖然路徑清晰,但實施起來並不容易。消費客群向新生代轉移,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到底是否要堅守台式奶茶路子,還是放棄一些品類標籤?眾多台式品牌都在其中搖擺平衡。
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