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摟草打兔子,獲得意外之喜

2023-12-16     古今記實1

原標題:晉文公摟草打兔子,獲得意外之喜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發兵攻打原國(位置在今河南濟源)。原國是個小諸侯國,實際上就是一座城,國君是原伯。

對於拿下一座小城,晉文公並未放在眼裡,仿佛如探囊取物一樣簡單,去去就回。晉文公認為十天的時間綽綽有餘,於是只讓士兵們每人攜帶十天的口糧,輕裝向原國進發,同時跟士大夫黃越約定了十日後返回。

出乎晉文公預料的是,當時正值冬季,天氣嚴寒。晉軍來到原國城下時已經下起了大雪,給攻城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加上原國的軍民守城決心又非常堅定,晉軍雖然包圍了城池卻毫無進展,眼看十天歸期將至,晉文公果斷鳴金收兵返回,不打了。

這時,負責打探消息的軍士跟晉文公說:「大王先別急著撤軍,最多還有三日,城內必亂,到時可一舉攻下。」原來,冬季食物匱乏,城中的糧食已經耗盡,加之圍城多日,物資得不到補充,守城士兵都開始挨餓了。晉文公身邊的謀士也紛紛勸諫,說這時候撤軍將前功盡棄,太可惜了,姑且再等幾天吧。

晉文公不同意,對謀士們說道:「我跟黃越已經約定好十天返回,現在時間已到,為了一座城而喪失我的信用,這事我做不到。」於是晉軍只好打道回府。第二年春,晉文公再次出兵伐原。這回,晉文公與謀士們約定:一定要拿下原國再回師。

晉文公上次為了恪守誠信而退兵,這回又下定決心攻下原國再返回,原國人聽說後,知道晉文公言出必行,原國國力弱小難以抵擋,還不如主動歸附,以避免兵禍。歸附晉文公這樣以誠信為本的君主,也算是不錯的結果,於是原伯帶著軍民出城向晉文公投降。

旁邊的衛國國君聽說後,也擔心衛國有一天會被大國吞併,與其被大國攻伐而失國,倒不如選擇一個靠譜的君王主動歸附,主動選擇比被動接受要好的多,於是衛國也投降了晉文公,晉文公摟草打兔子,收穫意外之喜,完全是因為誠信的人格魅力。

其實晉文公早在流亡楚國時期,楚成王收留了重耳,並盛情款待,重耳為了報答楚成王的恩義,曾對楚成王許下承諾:日後我當了晉國君主,如果晉楚交戰不可避免,楚國軍隊一定會主動退避三舍,以報答您的恩情。重耳成為晉文公後,為了救援宋國,與楚國軍隊對峙於城濮,晉文公信守承諾,主動撤退九十里。可見晉文公一直都將誠信作為處世的最高原則。

由此小編又想到了,在晉文公去世百年之後,孔子曾跟弟子子貢探討治國之道,其中孔子對子貢說,治國不外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就是只要有充足的糧食和士兵,在加上百姓的信任,就能夠治理好一個國家。子貢進一步問道:「如果要在三者中去掉一項呢?」孔子曰:「去兵」,子貢又問「再去掉一項呢?」孔子曰:「去糧」,子貢終於明白,三者中孔子最看重的是「民信之」,也就是取信於民。在以信立國這一點上,晉文公與孔子不謀而合。

在今天,誠信依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一環,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信之人必然人脈暢通,容易獲得更多的信任和機遇;誠信的企業也會受到合作夥伴的青睞,從而獲得長久穩定的利益;對於國家而言,強大的公信力是立國之本,國之信重於九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46bad7c4b2af0a28e28c8c6f65e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