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好風物之中山篇:一座被低估的美食之城

2023-03-07     消費者報道雜誌社

原標題:廣東好風物之中山篇:一座被低估的美食之城

古有香山,隔海三百,神仙花卉,香聞十里。這「香山」就是後因孫中山豐功偉績而更名的中山。

《百城賦》一書中這樣描述中山:「中山者,南國之古邑,百越之名區也。漢屬番禺,晉為東宮,唐隸東莞,宋曰香山,以五桂山之飄香而名焉。」

發祥於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這裡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除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山也是廣府粵菜的發祥地之一,「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共識。

小欖菊花宴

小欖鎮擅於種菊嘗菊,歷史上每逢菊花盛開時,各家族將各種菊藝擺設在一起評比高下,曰「菊試」,後發展為菊花會。幾百年來,這項活動逐漸成為當地的一項傳統。每逢甲戌年,60年一屆的菊花盛會更是聞名中外,而利用菊瓣所特製的菊花宴,如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魚球等,也是當地最馳名的菊花系列菜式。

脆肉鯇菊花宴(圖片來源:文旅中山)

菊花合(圖片來源:文旅中山)

中山脆肉鯇

原產於長江水庫的脆肉鯇,是中山市地理標誌產品。由於獨特的養殖環境和技術,養出來的魚外形依然,但肉質已變,蛋白質比普通鯇魚高12%,味道更為鮮美。脆肉鯇因其肉質結實,久煮不爛,口感清爽、脆口而蜚聲海內外。

圖片來源:文旅中山

圖片來源:文旅中山

黃圃腊味

「秋風起,食腊味。」每逢農曆立秋之後,北風送爽之時,就是人們製作腊味的最佳時機。其中,廣式腊味中的典型代表——黃圃腊味名聲更盛。

黃圃腊味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由黃圃民間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聯盛利用當地原料,加上獨特的手工技藝製作而成,色、香、味俱佳。經後人傳承和改進,黃圃人製作腊味的技藝聞名於世,廣州著名的「皇上皇」、香港的「榮華」燒腊味店,也專聘黃圃師傅坐案,歷代相傳。

圖片來源:CCTV回家吃飯欄目

「黃圃」腊味商標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2006年,黃圃腊味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09年,黃圃腊味傳統製作工藝被納入廣東省級非遺名錄。

圖片來源:CCTV回家吃飯欄目

石岐乳鴿

20世紀30年代後期,中山先後從日本、澳大利亞引進「欽麻鴿」和「澳洲地鴿」,經石岐居民長期培育成為優良品種。

石岐乳鴿體形大、胸肉厚、肌肉飽滿、肉質嫩滑爽口而飲譽省港澳市場。最著名的中旅集團富華宮的紅燒乳鴿,其色澤金黃,皮脆肉滑,骨軟味美,吃後齒頰留香,最為食家所讚許;而淮杞燉鴿,除湯味鮮美可口外,鴿肉亦極為嫩滑。不少酒家還各出奇招,使乳鴿製作花樣百出,如吊燒鴿、生炸鴿、滷水鴿等等,都有不同風味,同受食客的歡迎。

圖片來源:中山網

乳鴿作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還在於可兼作藥用食療,故此菜式歷久不衰。

咀香園杏仁餅

源自廣東中山的咀香園杏仁餅創始於一九一八年,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稱杏仁餅,原始的杏仁餅原料並非杏仁,而是綠豆。

中山市非遺「咀香園杏仁餅傳統製作工藝」,誕生於清光緒末年的香山縣城石岐,以綠豆粉為主料,經浸豆、烘乾、磨粉、拌粉等多個工序製作而成,入口鬆化、風味獨特、令人齒頰留香,後香山知縣嘗餅後當即題詞「齒頰留香」,現成為深受海內外華人歡迎的食品。

圖片來源:文旅中山

缽仔禾蟲

中山水鄉坦洲,不僅以鹹水歌聞名,那裡的風味小食禾蟲也是一大特產。

禾蟲,是水稻田淤泥中野生的一種軟體小蟲,分布於珠江口各地鹹淡水交界處的稻田、淤泥中,繁殖時才出泥面。而魚米之鄉中山,水稻種植面積大,田裡禾蟲的數量自然不少。

中山人吃禾蟲的歷史由來已久。明末詩人屈翁山的《廣東新語》中盛讚禾蟲的滋味,並稱鄉下有禾蟲阜,為地主惡霸爭持侵奪的目標。「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蟲,或稻根腐而生蟲。稻根色黃,禾蟲者稻根所化,故色黃,大者如著(筷子)許,長至丈,節節有口,生青熟紅黃。霜降前,禾熟則蟲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斷節而出,浮游田上,網取之,得醋則白漿自出,以白米泔濾過,蒸為膏,甘美益人,蓋得稻之精華者也。其腌為脯作西醬者,則貧者之食也。」

禾蟲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鐵、磷和各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其味鮮美甘香、性溫,能補脾、暖胃、生血、利小便、去腳氣,屬滋補食療上品,城鄉居民歷來喜愛,視之為席上佳肴。

禾蟲的吃法有多種,有燉缽仔禾蟲、生炒禾蟲、煲禾蟲蓮藕眉豆湯等,而中山人的燉缽仔禾蟲,風味十足,最受食客喜愛。

圖片來源:中山日報

有人說,「如果順德是代表粵菜的天花板,那麼中山就是廣東人心中公認的美食高地之一。」去過了順德、潮汕這些人氣頗高的地方尋覓美食,要是還想走一走別人沒走過的路,那麼這座「口味上乘、物價感人」城市,值得一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3cbbbc9feaed5928e17c118093ced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