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與貪婪:曾國藩與賊,只是取得一場短暫的勝利

2022-08-25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清廉與貪婪:曾國藩與賊,只是取得一場短暫的勝利

文|野史日記

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直以為人處世之道見長於世,他用自身的經歷表達了什麼叫勤勵克己。曾經因為讀一篇文章太久,次數太多,結果被樑上潛伏的小偷嘲笑,曾國藩這樣的名士,在年輕的時候卻被蠢賊恥笑,這樣的經歷令曾國藩無比尷尬。

曾國藩和賊打交道其實不止這一次,在他為官期間,曾經查過一樁庫銀虧空的案子,當時這個案子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沒人願意查,因為古代的銀庫沒有監控,誰在盤查的過程中有沒有損公肥私,事後根本就說不清楚,總不能不管你什麼時候查案都叫上幾十號證人吧。

這個「苦差」最後落到了曾國藩頭上,曾國藩雖然以前「笨」,但是當官後可遠超一般人了,面對庫銀虧空案的難題,曾國藩意識到案子的關鍵所在,那就是想要查清楚這樁案子,自己必須獨善其身,「乾乾淨淨」才行。

曾國藩想很多辦法都不行,最終還是採取了「笨」辦法,一絲不掛入銀庫,徹查虧空案。曾國藩此舉一出,就有人指指點點,稱他有失體統,他也不管旁人說什麼,專心查起虧空案,果然被曾國藩查了個水落石出,而曾國藩此舉,無論在民間還是朝廷,都紛紛為他點贊。

曾國藩一絲不掛入銀庫的辦法實在不算高明,但是卻極為有效,不僅對曾國藩有效,對那些銀庫的盜銀賊也非常有效。盜銀賊與曾國藩的做法一樣,就是在一絲不掛的情況下,偷出銀子。

大清朝入關以後,在銀庫的問題上其實屢屢出現問題,這群曾經作戰勇猛的八旗子弟,對於經營銀庫顯然不太擅長,也沒有那樣嚴厲的決心,畢竟大家入關之前都是老鄉,很多人都是親戚,突然嚴厲起來也不好看,不如大家一起分分錢算了,這可能才是當時滿人守銀庫的弊病所在。

滿清銀庫,經過雍正13年的打拚,逐漸豐盈起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000萬兩白銀,乾隆時期,這位富二代皇帝根本不缺錢,等到和珅受寵之後,君臣二人一起,在大清的金字塔尖玩起了腐敗。

和珅成為貪官之後,火起來一個職業,也不是什麼大官,就是看守銀庫的庫兵,叫庫丁也好,郎中也罷,他的職能就是守護銀庫,防止有人偷竊。有的朋友說,這不就是看銀庫的保安嗎?那您可就大錯特錯了,就這麼一個您眼中的「保安」崗位,可不是誰都能當。

銀庫對於朝廷來說是重中之重,看守銀庫的人更得是心腹才行,滿人入關雖然與漢人名義上高喊「我們都是一家人」,但是在當時還是親疏有別,這一點在銀庫守衛的要求上就能看出一二。想當銀庫的庫丁,首先必須是滿人,還得是與皇權走得近的家族才行,這樣的庫丁往往是世襲制,外人很難插進來。即便如此,如果您的兒子想要順利接班,也要對當時管銀庫的官拿孝敬銀子,這筆銀子的數目驚掉你的下巴,得整整6000-7000兩銀子才行,當時的三品京官俸祿也不過180兩而已。

就這麼一個任期只有三年就要換人的銀庫保安,惹得八旗族人搶破腦袋,當時還有那麼一句歌謠「庫銀官、庫銀官,給個皇帝也不幹。」可見庫銀官的油水有多厚。

世代為庫丁之人,自然不是傻子,他們之所以拿出這等豐厚的賄賂來謀取職位,自然是所圖極大。監守自盜是他們獲取利益的方式,但是銀庫乃國之重地,雖然古代沒有監控,但是對於進出之人的監視卻一點不少,層層把關之下,庫丁們如何牟利呢?

起初的庫丁夾帶手法其實並不高明,利用拿進去的茶壺,在茶壺裡裝水,放入銀錠之後,再利用北方天冷,使茶壺內液體結冰,將銀錠固定其中,在下班回家時安檢,將茶壺倒過來以示沒有夾帶即可。但是這樣的方法很快就被發現,對於庫丁的檢查也越來越嚴格,到了乾隆年間,下班離開的時候,需要身上一絲不掛接受檢查才可以,而且還要張嘴舉手,幾乎你能藏銀的地方都要檢查。

針對這樣的情況,庫丁自然不會讓自己的孝敬錢打水漂,於是在培養下一代的時候,就從小讓他們練一種苦功,用金屬蛋抹油,塞入孩子的肛門,以此種方式進行鍛鍊,據說有能人者,可一次攜帶百兩之多,去除倒班、休息,三年下來可用此法夾帶20萬兩以上,即便是水準一般的人,10幾萬兩銀子也是輕而易舉,如此來看,當初入職的幾千兩孝敬錢也就不足為怪了。只不過上帝很公平,這些夾帶的人雖然一時得意,但是到了老年也難逃脫肛之苦。

其實這種事情並非是什麼隱秘,否則也不會流傳出歌謠來,以肛偷銀的方式根本瞞不過細緻的檢查,只不過是給檢查之人一個交代罷了,讓他們能夠交差,且面子上過得去,這些銀錢自然也少不了他們的份。

這些世襲的庫丁世世代代、子子孫孫用這樣的辦法偷銀子,其實還有一關要過,那就是每年朝廷派來查驗銀庫的官員,如果他們認真核對之下,必然會發現紕漏,畢竟白花花的銀子不見了,這樣虧空只要不是患有眼疾,就能輕易查明,但是從和珅掌權以來,70多年間都沒有事發。主要是這些檢查的官員也參與其中,每年檢查就查帳本不核查庫銀,走的時候可拿3000兩孝敬錢。

其實庫丁夾帶銀子的事情,還是私下進行,比較隱晦, 怎麼說這也是盜竊。但是到了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42年,發生了一起案子,當時的戶部銀庫庫丁張誠保大哥家的侄子,想要報捐知州,就將11474兩銀子裝了11個麻袋送去戶部。

在銀子入庫的時候,庫丁張誠保負責點自己侄子的銀子,第二麻袋進去的時候,張誠保喊第三麻袋。第七麻袋進去的時候,張誠保喊第十一麻袋。就這樣操作一下,堂而皇之的剩下整整四麻袋銀子,共計4100多兩銀子。但是這件事情可是「眾目睽睽」之下,那些見到的庫丁每人都分了錢,這才算萬事大吉,最終他們貪了3700兩銀子。

這些銀子最終被拉到張誠保哥哥家的萬泰銀號存起來,問題是這樣一來,萬泰銀號的幾個高管就知道了這件事兒,一聽說這是「髒銀」,動了貪念,他們提出也想分錢的想法,卻被張誠保的哥哥一頓臭罵,幾個人沒拿到銀子還挨了一頓罵,心裡憤憤不平,一怒之下去報了官。

道光聽說這個案子之後,脊背發涼,趕緊派人去銀庫實際盤查,這一次盤查沒人敢再施展伎倆,最終查明真相,讓道光差點昏過去。銀庫帳面:「實應存銀一千二百十八萬二千一 百十六兩七錢四分七厘」,實際卻不到300萬兩,無端虧空900萬兩左右,這樣的數額巨大的虧空,讓道光皇帝大吃一驚,沒想到自己這個皇帝,竟然一直被這群貪腐的人們蒙在鼓裡。對於此事,道光帝惟嘆「朕愧恨忿急之外,又將何諭」 。

清朝對於銀庫的管理和銀庫發生的貪腐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清朝整體的狀況,一個腐爛不堪的王朝,也正是因此誕生,整個王朝之中,道光皇帝反而成了那個蒙在鼓裡的清廉之人,可悲。

與清朝相比,金朝對銀庫的管理要強了太多,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當年創業的時候,日子非常苦,建立金朝以後,他希望子孫們都能和他一樣勤儉持家,所以留下一道鐵訓:「國庫財物,只能打仗時使用,任何人違反,都要重則二十棍。」

完顏阿骨打自己也遵守,直到去世。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繼位以後,感覺這日子過的太苦了,鞋兒破,帽兒破,房子也是破的,關鍵是連一瓶美酒也喝不上,苦悶已久的完顏吳乞買,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偷偷跑到銀庫,抓一把銀子就跑,出去胡吃海喝一頓。

後來丞相清點的時候,這件事東窗事發,被當時的重臣粘罕知道後,派人將完顏吳乞買從皇位上「請」了下來,打了20棍後,又給完顏吳乞買送了回去,然後所有大臣跪地磕頭,求完顏吳乞買賜罪。完顏吳乞買雖然心裡憋屈,但是他根本不可能降罪,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從此以後,完顏吳乞買自己再也不敢去國庫「偷」錢,就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同一種形式,不同人使用,便分出了清廉與骯髒,曾國藩一絲不掛入銀庫查案獲贊,盜賊用同樣方式竊銀,貪與不貪在於心,而不是流於形式。如果清朝人能夠有金朝居安思危的思想,他們的王朝又怎麼會在末世受盡屈辱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2d8137a4dae355c24deaf60f29d38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