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共領導人的困惑:中國朋友為什麼老是對「蘇聯解體」感到遺憾?

2023-01-17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俄共領導人的困惑:中國朋友為什麼老是對「蘇聯解體」感到遺憾?

大家好,我是蘭台。

今天蘭台要和大家聊一聊俄羅斯人和中國人的歷史觀。

說起來中國人應該是全世界最注重歷史教訓的民族。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詒徵先生就曾經說過,「中國人注重歷史非任何民族任何國家可比。」

俄羅斯人懷念前蘇聯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重視歷史?

在蘭台看來,是中國古代流行的是類似國際主義的「天下觀」。

「天下觀」認為全世界沒有國家與國家的分別,或者說壓根兒就不承認有國家存在。

「天下觀」的世界,是有一個個圈子組成。

最核心的圈子自然就是天子所生活的區域,因為是最核心的圈子,所以又被稱呼為「畿內」。

「天下觀」里,天子不是霸主,而是道德楷模,是聖人臨凡,因此又把「畿內」稱為「首善之區」。

而「天下觀」里最大的一個圈就是「化外之地」,所謂「化外之地」就是還不接受天子道德感化的蠻夷所生活的圈子。

在「天下觀」看來,蠻夷不是用武力去征服的,而是用道德去感化的。如果蠻夷不接受天子的道德感化,甘願做一個「化外之民」,那麼,這是蠻夷的損失,而不是天子的損失。

正因為天子行的是德化,所以更注意對天子一言一行、起居的記錄,而這就是「歷史」,至少是最原始的「歷史」。

所謂的「史官」其實就是記錄天子言行的官員。《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即史的初義是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

另外《呂氏春秋·先識篇》有這麼一條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

這說明「歷史」本身就具有讓人學習經驗教訓的一面。

但是,俄羅斯人對待歷史上和中國人截然相反,他們其實並不重視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他們對待過去或者說歷史,有一種「這件事情已經不能挽回了,我們就不要老是想來想去」的決絕。

1991年的俄羅斯

這可不是蘭台胡說八道, 2016年俄共中央主席團成員、俄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卡拉什尼科夫(不是AK之父)在蘇聯解體25周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表示,他搞不清楚為什麼中國朋友每次都要問他「蘇聯為什麼會解體」的問題,他不理解中國朋友為何如此「迷戀」過去?

(中國朋友)為什麼總是向後看,對一去不復返的東西感到遺憾?

蘭台覺得,卡拉什尼科夫的「困惑」其實可以代表許多俄羅斯人對歷史的態度。

2014年中國新聞網曾經報道了一則俄羅斯的新聞,新聞稱俄民調機構勝利日之前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相對於中老年人,年輕人對二戰歷史知之甚少,也不感興趣。

而另一項民調則顯示,俄羅斯人雖然是最愛讀書的民族,但是俄羅斯人閱讀歷史類書籍的比例卻相對較少。每周都有閱讀習慣的俄羅斯人里只有不到20%的人會閱讀歷史類書籍。

蘭台覺得,大概正是因為俄羅斯人老是「為什麼對一去不復返的東西感到遺憾?」這種態度,才使得他們一直到今天都沒能走出蘇聯解體的陰霾。

END

參考資料:

《卡拉什尼科夫談蘇聯解體25周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6.8.31報道

《民調:俄年輕人對二戰歷史「不感冒」 幾乎不談》,中新網2014.6.19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dce7e11ffc918b85745d7c5b45ffb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