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拼了命愛孩子,孩子還不懂感恩?「白眼狼」背後是父母的無知

2023-09-02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為啥拼了命愛孩子,孩子還不懂感恩?「白眼狼」背後是父母的無知

為啥拼了命愛孩子,孩子還不懂感恩?「白眼狼」背後是父母的無知。

同事小周眼淚汪汪的對我說,孩子連飲料都不捨得給她喝一口,她覺得太傷心了,把孩子養這麼大,盡心盡力的照顧她,沒想到孩子會這樣對她。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前兩天,小周的女兒和小夥伴們約好了一起去小區的公園裡玩,

於是小周就準備了幾樣水果,還給女兒買了一瓶飲料帶著,然後就和女兒一同出門去和小夥伴們見面。

天氣非常的炎熱,小夥伴們在一起玩的非常開心,跑跑跳跳的一會就汗流浹背了。

孩子們玩累了就坐下來休息,小周的女兒拿出媽媽準備的水果分享給小夥伴們吃,在一旁等待的小周此時覺得有點口渴,才想起沒有給自己帶水,看到女兒的飲料沒喝幾口,於是,就想著喝一口女兒的飲料吧。

沒想到小周拿起飲料剛要喝就被被女兒看見了「媽媽,你別喝那飲料,一會兒我還喝呢」女兒的話讓小周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

於是小周問女兒:「媽媽為什麼不能喝這個飲料呢?媽媽給你帶了水果,怕你渴給你買了飲料,媽媽平時那麼照顧你,你的水果可以給小朋友們分享,可是飲料為什麼不能跟媽媽分享呢?」

女兒聽了之後說道:「同學們都相互分享好吃的,我不和她們分享他們會覺得我小氣。可是飲料是你給我買的,你喝完了我就沒有了。」小周聽了女兒的解釋,沒有說什麼,只是暗暗的傷心。

我聽了小周對我說的這些之後,就問小周夫妻倆平時在家是不是特別寵著女兒,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卻捨得就給女兒買漂亮的衣服,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都可著女兒先來,自己寧可在旁邊看著,卻不捨得吃一口,還騙孩子說自己不愛吃。

小周擦擦眼淚對我說:「那你說呢,就這一個孩子能不疼他嗎?有什麼好吃的,能不可著他先吃嗎?我們夫妻掙的都不多,有什麼好吃的當然都給孩子了,怎麼捨得自己吃呢。」

聽了小周的話,我心裡感慨萬千,於是對小周說,女兒不愛你,不是女兒的錯,是你沒有教會女兒愛你,女兒不給你飲料喝,也不是女兒自私,是你沒給過她回饋你的愛的機會,愛是相互的是平等的。

小周對我說的話很是不理解,於是我對他說,不管家裡的條件怎麼樣,有好吃的東西一定要全家人分享,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吃獨食,全家人一起分享才是真正有愛的家庭,孩子才能感受到愛的溫馨與美好並學會感恩他人尊重他人。

孩子的任何行為習慣都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所以家長應該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

其實生活中像小周這樣的家長實在是很多很多,在家長們的心裡家裡就這麼一個寶貝,孩子自然是全家的中心,家裡面所有好的資源通通的都會給孩子,有什麼好吃的也是惦記著孩子自己不捨得吃一口,理由是孩子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而大人們怎麼樣都行,卻忽略了精神食糧對子孩子來說同等重要。

長此以往,孩子必然養成了吃獨食不懂得和其他人分享的自私心理,認為家裡有好的東西必須是他的,就像提前貼上了標籤一樣,父母為他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一旦有一天這個規矩被打破孩子的心裡就會極度不平衡。

孩子吃獨食是天性,同時也是順應孩子心理發育的特點的,當孩子的自主意識開始萌生的時候,孩子的占有欲同時也會出現,此時就看家長怎麼去引導。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違背孩子發育的自然規律,但是我們可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而不是推波助瀾最後讓孩子發展成自私的人格,下面我們談一談孩子是怎樣養成不願與人分享的習慣的。

孩子從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對周圍的事物有了占有欲,比如食物、玩具等等,這個時期的孩子不願意也不喜歡和他人分享,用我們家長常說的那句話就是「護東西」,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這個階段,這也說明孩子的大腦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育,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和物品歸屬權的形成,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這樣一個秩序的敏感期,認為是我的東西就是我的別人誰也不能動。

針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特點如果家長強迫他去分享,會讓他感覺別人搶走了他的東西,從而體會不到分享帶來的快樂,此時這種帶有強迫意識的分享在孩子看來就意味著失去,會讓他產生懼怕心理從而抗拒分享,以後就更加不喜歡和別人分享了,所以強迫孩子去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這樣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可以耐心的引導,給孩子看一些關於分享的繪本和故事。

也可以平時多帶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與小朋友交換,讓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失去,分享的同時也是收穫的開始。

平時在家裡也儘量給孩子製造分享的機會,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幫助分餐具,分食物等。

另外要想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平時在生活中也應該樂於分享和幫助他人,給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

在生活中不要過分溺愛孩子,現在的家庭通常是姥姥姥爺一、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簡直就是家裡的太陽,只要孩子要的東西家長都會盡力滿足。家裡有了好吃的更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

這種溺愛讓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應該的,認為所有好東西都應該給自己留著,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變得不會分享同時也會成為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

所以家長們切記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要讓孩子明白分享才能收穫更多的快樂。

當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家長不要吝惜自己的誇獎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分享行為產生成就感,充分享受分享帶來的快樂,比如分享時可以獲得表揚,也可以交到好朋友,分享的同時也可以收穫到別人分享的玩具和食物等,慢慢的孩子就會通過變得有愛心懂得感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065c856644994e1dd3570124cc3d7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