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崇尚「棍棒教育」,媽媽崇尚講道理,誰帶的孩子更好?

2024-01-17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爸爸崇尚「棍棒教育」,媽媽崇尚講道理,誰帶的孩子更好?

爸爸崇尚「棍棒教育」,媽媽崇尚講道理,誰帶的孩子更好?

家裡面有兩個孩子,女兒比兒子大十歲,湊了一個「好」字。

我自認是個「愛講大道理」的家長,和我那急脾氣的愛人不一樣,愛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嗯…怎麼不算呢,女兒小時候見了他,像是老鼠見了貓。而我喜歡在女兒犯錯後,在晚上哄她睡覺時,一遍遍地講大道理,女兒乖巧地嗯嗯應著,所以一直以來,我都自認為是一個成功的教育家。

但這套教育方式在兒子身上似乎行不通了。

兒子小時候可愛,現在稍微大了點就愛頂嘴,指使他做點什麼,十次有八次要犟嘴,有跟他掰扯的時間,我自己都把活幹完了,兩個孩子之間的差距讓我一度很是費解,難道這就是兒子和女兒之間的天生的差異?

而後我發現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很有意思,兒子從小就聽女兒的話。

我在聚餐時有點好笑的說起這個現象,我朋友是個老師,聽笑了:「因為孩子們想事情的方式一樣嘛。哎,我們大人不懂。」

我不懂?我還不夠理解孩子嗎?我滿頭的問號。

為孩子全盤做主,適得其反

和家人逛商場的時候,我是一定會避開玩具區的,商場的玩具誰買誰知道,簡簡單單的小車能上百,網上同等質量的可能只要二三十,最費解的是小小兩張貼紙就要十幾二十塊。兒子看到了,要買,貼紙是汪汪隊的,我於是哄他,「媽媽給你買汪汪隊的筆盒。」

兒子猶豫了一下,拒絕,還是要貼紙。

貼紙這種一次性消耗品在我這裡是非常不划算的玩具,我寧可給他買小汽車。

「貼紙沒有用呀,筆盒可以用很久,或者我們買汪汪隊的書包。」

兒子不肯,眼看著要鬧,在我即將捏著鼻子妥協的時候,女兒把貼紙抽過去,語氣十分嫌棄,「就這樣的還買啊?」這話我心裡贊同。

「這個都不好看!」女兒補充。

兒子被激怒了,「好看!」

「不好看!你看這裡……」

「……好看的!」

……

倆孩子小小吵了一架,兒子嘴上雖然還是不肯,但語氣也開始猶豫。

女兒掏出手機,隨手一搜,「這個才好看。」我餘光一瞥,一整張印著各種表情的大蘋果,只要兩塊八。

「就像老師表揚的時候獎的大紅花。」女兒補充。

兒子心儀的對象瞬間改變,倆孩子激情下單兩塊八的大蘋果貼紙,我和愛人對視一眼,樂了。

作為父母,我們很多時候會以「為孩子好」的心態來替他們做決定。

兒子想要的並不僅僅是一張貼紙,而是一種炫耀的資本,一種在同齡人中顯得與眾不同的方式。

我試圖用更實用的物品來替代兒子想要的貼紙,正是不理解兒子的體現,女兒三兩下把兒子收拾的服服帖帖。

因為年齡和生長環境的差異,父母並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父母一味的為孩子好,為孩子做主,卻可能適得其反,在發生分歧時,我們應該傾聽他們的聲音,努力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心理,尊重他們的個性和興趣,以建立更加積極的互動關係。

適當引導,而不是直接安排

前面已經說過,我很少使喚兒子,主要是我使喚不動他。

一次女兒在廚房給我打下手的時候,兒子纏著她,要求她陪他玩棋。

女兒耐心有,但不多,脾氣也不小,被弟弟纏的煩了就瞪他:「滾!」

兒子還是厚著臉皮黏她,問為什麼,女兒只好半敷衍半認真地回答:「我餓了呀!不幫媽媽做飯,什麼時候才能吃上?」

過了一會,那邊不再吵鬧,兒子不再說話了,女兒也安靜下來,我抽空看了一眼,發現兒子居然站在女兒邊上扒蒜。

我由衷地感到驚喜,於是立刻表達了對他的誇讚:「弟弟今天好乖!懂得幫助姐姐,幫姐姐分擔家務,你是個勤勞的小朋友了!每天進步一點點,今天扒蒜,明天洗碗,很快就能成為勞動之星啦。」 通過這番讚美,我希望激發兒子對勞動的熱情,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和貢獻是受到認可的。

兒子有點驕傲,然後女兒接著轉頭看她弟弟:「你現在幫我和媽媽,一會我們就可以早點吃飯,有時間的話我就陪你玩一會會。你看,是不是很划算?」

兒子思索一下,痛快點頭:「明天我也幫你扒蒜頭。」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自己置於指揮官的位置。或許是因為缺乏時間,亦或是認為我們不需要過多解釋。通常,我們只是簡單地告訴孩子要做什麼,怎麼做。然而,很少有家長真正認真地向他們解釋為什麼需要這樣做。

例如,我讓孩子扒蒜,他並不明白為什麼要幫我扒蒜,但是姐姐說餓了,只有一起幹活才能早點吃上飯,兒子就懂了。

孩子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他的付出將會得到什麼回報。他會逐漸養成習慣,願意主動給我們打下手,無需反覆喊叫催促。

不過我並不主張用金錢來引導孩子做家務。有些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如何如何,我就給你多少多少錢,儘管金錢看似能夠有效地激勵孩子,但在長時間內,孩子可能會產生這樣的觀念:只有通過獲得金錢,我做家務才是划算的。沒有金錢,我就不願意付出。

這種精明的計算在社會中或許是一種優點,但卻可能讓孩子過度物質化,不利於家庭良好氛圍的形成。

適當引導,就是通過和孩子溝通,解釋為什麼做家務對全家有益,強調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通過簡單淺顯的解釋讓孩子明白,每個人分擔家務是為了共同維護整個家庭的和諧與幸福。這樣的理念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家庭意識,使他們真正地理解參與家務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外在的獎勵。

不要「哄」孩子,以身作則

這裡的「哄」是哄騙的意思,並不是當孩子在旁邊哇哇大哭,而我們冷眼旁觀。

我發現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一個習慣,當和孩子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習慣於用「哄」來達到目的。

比如某個家長對孩子說,你考試及格我就帶你出去某個地方玩,然而孩子捧著及格的成績單回來了,家長卻又改要求為七十分才可以出去玩;孩子生病不肯打針,家長說,你乖乖打了針,我可以允許你吃冰淇淋,然而孩子打了針了,家長說,你還生病,不能吃。

站在家長的角度,他們做的有錯嗎?沒有!前者是在為孩子的成績考慮,後者是在為孩子的健康考慮,我如此費盡心機的為你好,你怎麼就不懂!?

可是孩子們是怎麼看的呢?我努力考及格了,你卻不守信用,我乖乖打針了,你卻出爾反爾。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們直接看到事情的本質,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只有「總是說話不算話」的家長,家長是孩子們的榜樣,如果在孩子們眼裡,家長自己都不信守承諾,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們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呢?

在育兒過程中,建立基於誠實和溝通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輕易許諾。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不僅僅是在教孩子做事,更是在教導他們成為負責任、理解價值的人。和孩子相處時,要試著理解他們,理解並不難,多些耐心,多些尊重,多些信任,理解是雙向的,父母理解孩子,孩子慢慢就會理解父母。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09da30d88b07e0ccf2dac054bf53e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