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剖心比乾的後果有多嚴重?真知堂:這是商朝滅亡的核心原因

2024-01-21   新銳作家文壇

原標題:商紂王剖心比乾的後果有多嚴重?真知堂:這是商朝滅亡的核心原因

商紂王剖心比乾的後果有多嚴重?真知堂:這是商朝滅亡的核心原因

周世盤銘垂萬古,商廷直諫愧千官。刳心不痛亡宗痛,處死非難得死難。——《古詩》

真知堂:公元前1047年,商帝辛二十九年,四月初四。大邑商的第三十代王-商紂面對連續進諫三日不肯離去的王叔比干,怒到:「何以自恃?」比干答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王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於是剖開比乾的胸膛,取其心。史書謂之「比干剖心」。比干被殺,這件事在當時震動朝野。一時路人與目,微子去殷。

真知堂:公元前1047年,商帝辛二十九年,四月初四。大邑商的第三十代王-商紂面對連續進諫三日不肯離去的王叔比干,怒到:「何以自恃?」比干答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王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於是剖開比乾的胸膛,取其心。史書謂之「比干剖心」。比干被殺,這件事在當時震動朝野。一時路人與目,微子去殷。

帝辛此舉,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卻是殷商王朝覆滅的核心關鍵。

不殺比干,周武王不敢伐商。不殺比干,也不會出現牧野之戰,前徒倒戈,殷商覆亡之局。

比干生平

比干,河南沫邑人,帝乙之弟,紂王帝辛之叔。因封於比地,故稱比干,他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仁」。

殷有三仁,為何比干是第一仁呢?

原因就在於比干是被商紂王剖心而死。

《莊子・人間世》:「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

《莊子・人間世》:「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

真知堂:面對君王,身為臣子的比干犯顏直諫直,身死不悔,堪稱古今第一忠臣。所以後世帝王多褒獎之。

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大讚比干:「惟子在殷,實為梁棟。外贊九功,內徽辰共。」

唐太宗也贊曰:「殷故少師比干,貞一表德,忠介成性」。

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大讚比干:「惟子在殷,實為梁棟。外贊九功,內徽辰共。」

唐太宗也贊曰:「殷故少師比干,貞一表德,忠介成性」。

比干之死,民間津津樂道的則是:「比干無心能走」的神話傳說。

比干無心不死,還能騎馬走,出自小說《封神演義》。

書中這麼寫到:

「當時子牙留下簡帖,上書符印,將符燒灰入水,服於腹中,護其五臟,故能乘馬出北門耳。見賣無心菜的,比干問其因由,婦人言人無心即死,若是回道「人無心還活」,比干亦可不死。」-《封神演義》

「當時子牙留下簡帖,上書符印,將符燒灰入水,服於腹中,護其五臟,故能乘馬出北門耳。見賣無心菜的,比干問其因由,婦人言人無心即死,若是回道「人無心還活」,比干亦可不死。」-《封神演義》

真知堂:比干聞言吐血,從馬上跌落。天頓時變色,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於是卷土成墓,堆成一座小山丘,把比乾的屍身埋入。隨後恢復如常。

此墓後世人稱之為「天葬墓」。

春秋時期,商人後裔孔子哀之,以劍刻"殷比干墓"四個字於比干廟,並比之為殷之三仁。

《論語》: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論語》: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比乾的英名從此萬世流芳。

比干之死

真知堂:比干貴為皇叔,官居高位,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要去強諫紂王,雖死不悔呢?

原因在於當時的殷商王朝已經病入膏肓,而紂王依舊沉迷於聲色犬馬,不能自拔,還自負的說到:「我生不有命於天?」

紂王名子受,史稱帝辛。這個人不簡單。

史書記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守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比干剖心而死時,殷商王朝已經三分天下亡其二。

西邊的周國,已經自立為王。在此之前,周武王已經師渡孟津,陳兵於黃河北岸。

《史記》曰:周武王東觀兵於孟津,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

《史記》曰:周武王東觀兵於孟津,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

真知堂:周人師渡孟津(洛陽附近),意味著黃河天險已失。控制濟源,殷商王朝出入山西的枳關陘為周人把控。國都朝歌(淇縣)之南已經無險可守。

而此時殷商王朝的後路,也就是太行山西側的黎國,也已經被周國占領。史稱《西伯戡黎》。

周武王師渡孟津之後,殷商事實上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此時再不起來作戰,那整個商王朝就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這就是比干為何冒死進諫的歷史背景。

在此之前,帝辛的兄長微子已經數次進諫,紂王不聽勸。

微子若曰:「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我祖氐陳於上,我用沈酗於酒,用亂敗厥德於下。」《尚書 微子》

微子若曰:「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我祖氐陳於上,我用沈酗於酒,用亂敗厥德於下。」《尚書 微子》

微子就逃跑了。

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彊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史記 殷本紀》

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彊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史記 殷本紀》

真知堂:幾千年後,清末戊戌變法。西太后要殺人,康有為,梁啟超跑了。湖南人譚嗣同則不願意逃跑:「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甘願為變法流血犧牲。

你或許可以讚美康梁之謀,身為湖南人的真知堂,卻更心慕譚嗣同的慷慨就義!

所以,微子可以跑,比干也可以跑。

比干可以跑而不跑,慘遭剖心之刑。比干被稱為「天下第一仁」,實至名歸。

西周建國後,以比干為「國神」。

《易傳 繫辭》曰:比干「是故蓍之德,國而神」。

《易傳 繫辭》曰:比干「是故蓍之德,國而神」。

真知堂:自古以來,忠義之人都是備受推崇的。忠孝不能兩全,為國盡忠,是中華兒女千百年來的道德典範。

比干忠義,為什麼真知堂卻說比乾的死是商王朝覆亡的導火索呢?

原因當然不僅僅是道義上的。

比乾的死,宣告商紂王徹底失去了軍隊的支持!這才是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商朝軍制

我們都知道,殷商滅亡就在一夜之間。

真知堂:當周武王率領他的甲士45000人,兵車300輛陳兵牧野的時候,說實話,諸侯心裡還是沒有底。就這麼點人,就能戰勝五百年基業的大商嗎?

然而,面對手持板楯,歌舞以進的巴族前鋒,殷商大軍的前鋒隊伍竟然放下武器,轉身就跑(史稱前徒倒戈)。

前軍潰敗,中軍就站不住腳。

兵敗如山倒,慘烈的踩踏事件發生了,殷軍「流血漂杵」,血流成河。周軍一戰而勝。

問題是,殷商軍隊為何這麼不禁打?

要知道帝辛時代,殷商大軍曾經三次東征東夷全勝而歸。紂王自己也能手格猛獸,堪比後世的霸王項羽。

難道真的是酒色掏空了紂王的身體?

其實真不是!

歷史的真相是:紂王此時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

為什麼真知堂得出這麼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呢?了解了商代的軍事制度就明白了。

真知堂:安陽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辭中有「師」、「旅」、「行」、「族」、「戍」等字,它們是商王國軍隊的編制名稱。

「師」是甲骨卜辭中可見的最大的軍隊編制:

丁酉,貞,王作三師,右、中、左。(《甲骨文合集》33006)

丁酉,貞,王作三師,右、中、左。(《甲骨文合集》33006)

旅是師的下級單位,有左旅、右旅之分:

丁亥卜,右旅……左其……(《甲骨文合集》36425)

翌日,王其令右旅暨左旅%見方,捷,不雉眾。(《小屯南地甲骨》2328)

丁亥卜,右旅……左其……(《甲骨文合集》36425)

翌日,王其令右旅暨左旅%見方,捷,不雉眾。(《小屯南地甲骨》2328)

大師,少師是殷商時代軍隊的正副統帥。《封神演義》里則是聞太師。

箕子就是商王朝的大師(太師),而比干是少師。大師,在《尚書》中又稱為父師。

《書·微子》:「 父師、少師, 殷 其弗或亂正四方。』」 孔 傳:「父師,太師。」

《漢書·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師位而典之。」 顏師古 註:「 箕子 , 紂 之諸父而為太師,故曰父師。」

《書·微子》:「 父師、少師, 殷 其弗或亂正四方。』」 孔 傳:「父師,太師。」

《漢書·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師位而典之。」 顏師古 註:「 箕子 , 紂 之諸父而為太師,故曰父師。」

箕子和比干,本來分別是大邦商的太師,少師,也就是商軍的正副統帥。

然而比干進諫被紂王剖心,箕子聞訊則裝瘋成奴,還被紂王囚禁。接替箕子和比乾的太師,少師會怎麼做呢?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史記 殷本紀》

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史記 殷本紀》

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殷本紀》

這就是核心關鍵所在了!

眾所周知,軍隊是垂直管理的。

軍管師旅,師旅管團營,營管連,連管排,排管班。

身為大商王朝軍隊統帥的太師被囚,副統帥少師被剖心,商軍上下此時應該戰戰兢栗,氣不敢出。接替正副統帥的大將,要不就是箕子和比乾的直接下屬,要不就是沒有統兵經驗的天降幹部。無論他們是什麼身份,此時的商軍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絕境。

更何況此時繼位的大師,少師,做出了驚人的舉動!

他們竟然攜帶祭樂器逃到了周國!

這就意味著商紂王此時徹底的失去了對商軍的控制!

所以,當殷之大師少師前來投降的時候,周武王知道:

伐商的時機成熟了!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聞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殷本紀》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聞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殷本紀》

且慢,商朝不是還有族軍嗎?王軍不聽指揮,商王還有自己的族軍可以指揮啊!有人肯定要說。

確實,當年武丁伐羌,登婦好三千登旅萬。這三千就是老婆婦好的族軍。

真知堂你能不能邏輯自洽?

商代除了王軍,確實有族軍。也就是族」和「戍」。

真知堂:族本是一種軍事編制,族字從「矢」,本意為來源於同族的軍隊組織。甲骨卜辭中,「王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的職責都是從事征伐。

甲子卜……以王族伐宄方,在辛炎,無災。(《小屯南地甲骨》2301)

……般呼子族先。(《甲骨文合集》14922)

甲子卜……以王族伐宄方,在辛炎,無災。(《小屯南地甲骨》2301)

……般呼子族先。(《甲骨文合集》14922)

但你別忘了!比乾和箕子是紂王的親叔叔,他們一個被剖心一個被囚禁。

微子是紂王的親哥哥,還不得不逃跑。

真知堂: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三族的族兵本應該是殷商帝國最核心的軍事力量,其統帥卻死的死,關的關,跑的跑。我不相信紂王還能調動這三族之兵!

紂王還好色,他的老婆是有蘇氏的妲己。

妲己美則美矣,可不是婦好那樣的女戰士!打仗拼的是真刀真槍,靠妲己媚舞,可行乎?

真知堂:比干之死,徹底的寒了商國子族之心。商國的諸子族族兵,紂王調不動!

箕子之囚,寒了商國軍隊之心。軍隊指揮體系崩塌,商國的王軍,紂王指揮不動!

這就是為什麼周武王帶著幾萬人伐商,一經接觸,商軍就前徒倒戈的根本原因!

結語

真知堂:即使周軍兵渡孟津,手上擁有一支能征慣戰的商軍的紂王,依然沒有失去勝算。周武王此時進軍,無疑是一場血戰。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但商紂王自毀長城,殺死軍隊副帥比干,囚禁正帥箕子之後,勝負的天平一下子倒向西周。繼任的商軍大師,少師再在此時叛逃周國,殷商的大廈就搖搖欲墜了。此時紂王如果清醒,趕緊釋放箕子,復其職位並改過自新,大商還有一線生機。但帝辛沒有這麼做。最終失去對軍隊的掌控而戰敗,自焚身死。

這或許才是殷商覆亡的根本原因!

歷史的真相就此揭開!

本商代史研究結論為真知堂上古史獨家首發於今日頭條平台,時間為2024年1月21日寫於長沙書齋。歡迎轉發,請勿剽竊。感謝各位的點贊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