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8歲討人嫌」?越討人嫌的孩子,家長越要偷著笑

2022-09-17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7歲8歲討人嫌」?越討人嫌的孩子,家長越要偷著笑

「7歲8歲討人嫌」?越討人嫌的孩子,家長越要偷著笑,因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標誌。

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格外的令家長們頭疼,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會對家長的指令言聽計從,在家長提出指令後不斷地糾正家長的錯誤,並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並持反對意見。

如果家長多次拒絕孩子的建議,孩子會用自己的方法抗議。

甚至有些孩子會進行無區別反抗,無論家長的建議是什麼,孩子都會進行否定,由此可能會引發雙方的語言衝突,令家長疲憊不堪,孩子們也備受打擊。

那麼,怎樣安全度過這個時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換個角度去看待這個時期,孩子們已經在小學度過了幾個學期,從幼兒園的小寶寶成長為可以照顧自己並獨自在學校生活和學習一整天的大哥哥大姐姐,在各方面都有了彌足珍貴的成長,這給了孩子們很大的信心。

認為自己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也有了很多自己對待事物的不同想法和意見,希望老師或者家長能夠採納自己的意見,讓自己「成熟」的一面得以展示。

因此,面對父母的事無巨細的嘮叨或者包辦,他們開始表現得不耐煩,嘗試對抗,這些一反常態的對抗,令家長措手不及,也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擁有了惹怒家長的力量,試圖用這個力量讓家長妥協,從而這種「拉鋸戰」愈演愈烈。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做父母的應該如何應對?從以下幾點簡單介紹:

找到孩子對抗的原因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的動手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都在成長。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大多數孩子萌發了為自己做主的想法。

比如,我想玩完球之後再寫作業,而不是聽媽媽的寫完作業再玩球,天都要黑了,還怎麼玩球?通過一次反抗後,媽媽正在做飯,就同意了,那我以後都要先玩球。

為什麼不能一天玩兩次遊戲,我想玩兩次遊戲,上次媽媽忙著的時候,就讓我玩了兩次,說不定努力爭取,每天都可以玩兩次遊戲。

人無完人,父母的話也不都時刻正確,尤其在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父母每天疲於應對工作,家庭瑣事,面對孩子的糾纏可能會讓步,產生一些並不合理的安排。

聰明的孩子們就會發現生活中父母的一些安排有妥協的餘地或者與上次的決定不一致,他們會試圖徹底推翻父母的決定,期待父母能尊重自己的決定。

這個時候如果遇到了阻礙,孩子們會激烈地反抗,堅持自己的意見並再次嘗試讓父母接納自己的想法。

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們的自我意識開始清晰,獨立意識也逐漸增強,他們時刻都想展示自己的「成長」,不希望父母像對小寶寶那樣的對待他們,希望擁有和父母同樣平等的話語權。

如果父母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孩子們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心裡的想法,心裡委屈又表達不出來,就會用發脾氣、不溝通來發泄,從而激發雙方的矛盾。

引導孩子說出想法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但對自身的認識不夠清晰。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多鼓勵多溝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幫助他們去判斷和剖析他們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幫助孩子正確覺醒自我意識

正視孩子期望獲得話語權和自身決定權的想法,並幫助孩子們去實行。幫助孩子正確地覺醒自我意識,從而讓孩子更尊重父母和自己,分配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感受自主的成就感,也幫助孩子去區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和以後可以做主的事情。

絕對不能在孩子不服從父母的指令時「一錘定音」決定對錯,不給孩子解釋和爭取的空間,這樣會令孩子關閉溝通的通道,與家長產生隔閡,變得無區別對抗,為以後的溝通造成不必要的阻礙。

小澤是一個從小特別聽話的男孩,從小就是一個小暖男,動手能力也很強,可以幫媽媽做很多事情,媽媽一直引以為傲。

七歲的時候,他便開始表現出和媽媽不同的意見,總會問媽媽一定要這樣嗎?我可不可以那樣?媽媽習慣了小澤一貫的聽話和服從,總是希望小澤能對她的指令無理由服從,沒有探究小澤的想法。

母子從媽媽的一味批評,小澤服從,到後來小澤開始間斷性的不服從媽媽,有時會離開家裡自己出去玩,不帶任何通訊設備,故意讓媽媽擔心。

小澤媽媽試過勸說,引導,但小澤都表示不能接受,每天都是媽媽耐心說教,小澤無區別對抗,媽媽崩潰,打罵小澤,小澤跑出去玩!小澤媽媽很崩潰。

其實小澤沒有變,他依舊是那個乖孩子,只是他的自我意識覺醒了,他很多事情想自己做主,媽媽為小澤習慣了給小澤做決定,母子之間就產生了衝突。

後來媽媽諮詢了身邊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察覺到這些衝突是因為小澤開始成長,試著和小澤約定讓小澤決定一些他的事情,一些特別重要的事情,由媽媽和他商量決定,所有決定都需要兩個人都同意才可執行,那個怪巧可愛的小澤又回到了媽媽的懷抱。

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個階段,七歲八歲是孩子們「自我意識」覺醒的黃金時期,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溝通、多幫助、多引導、多鼓勵,以朋友的姿態與孩子相處,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友誼」。

每個家庭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根據孩子的成長而不斷的轉變,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進行培育,才是最科學合理的。

兩代人需要相互溝通,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教育不能僅僅有愛,做為父母還要學習如何愛,培養愛的能力,在孩子迷茫的時候給予建議,在孩子決定的時候給予支持,孩子一定會在家庭的呵護下,健康長大!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e0ccf39afef5fc5e460b5ee5e13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