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功利心」揣度海清,算不算一種誤解?

2023-12-11   圍剿白日夢

原標題:用「功利心」揣度海清,算不算一種誤解?

電影《我本是高山》自從上個月開始點映,就引發了特別多的爭議。斯文一直沒來跟大家聊這部電影,原因很簡單:我之前並沒有完整觀看這部電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這部立項之初備受期待,上映後引發爭議,很多觀眾被網上的評價勸退的電影,到底有沒有大家說得那樣離譜?斯文選擇走進電影院自己找找答案。

首先,網上提出的爭議內容,的確存在(比如有學生晚自習溜出去玩,有女老師離職之類的,網上討論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斯文先入為主帶著這些網絡上的評價去觀影,也會反覆審視那些情節到底合不合理。也能理解網上的差評,畢竟大家對張校長的故事搬上銀幕都有很高的心理預期。

但隨著爭議的熱度漸漸消退,一些「不信邪」的觀眾開始走進影院,《我本是高山》的評價,又開始有了新的風向。

「看哭,沒有傳說中那麼差。」
「一定要帶著自己的思考去看這部電影。」
「看完之後,好像沒有網上說的那麼爛啊。」

斯文觀影結束也有類似的感受,雖然每當電影演到網上對應的「槽點」時,我都會不自覺激靈一下,仿佛腦內糾錯機自動發出叮叮提示音。

但觀影過程我哭掉一整包紙巾,影片結束後斯文印象最深刻的,也並不是那些實際在電影中占篇幅很小的所謂的「爭議」內容,而是張校長的精神力量,和女孩們的命運改變。

山月山英兩姐妹,一個成績優異,一心想要考大學走出大山,卻在母親病逝後被父兄強行嫁人,最後死於家暴;一個原本成績不佳,逃課打工只為了供姐姐讀書,卻被張校長撈回學校,在日夜苦讀中背負兩個人的夢想考上大學。

小時候因為誤服藥物導致聽力受損的玖朵雲,克服身體的障礙拚命學習,張校長拿著別人捐給她的治病錢給玖朵雲配上了助聽器,當她聽見耳邊輕聲的呼喚,那一刻眼裡迸發出的光芒,比鑽石還要閃亮。

初中都沒畢業的唐小萍,聽說女高免費自己跑來報名,先補齊初中進度又趕上高中課程,最終實現了「逆天改命」。

還有女孩們登上山頂遠眺未來時的意氣風發,臨近高考走廊里打著手電勸都勸不回去的挑燈夜戰,山英被全家逼迫著回家嫁人學校里齊呼的「山英加油」,高考成績公布時每一個人的喜悅和眼淚...

這些情節都很動人,斯文看的那場電影院裡只坐了四個人,場面冷清又安靜,以至於我能清晰地聽到一位同排姐妹的抽泣聲。

除了情節方面的爭議,也有不少觀眾對演員海清提出質疑。認為她飾演的張桂梅校長形似但神不似,覺得她沒能演出張校長的精神內核。

其實一開始電影官博發出很多創作細節時,大家對海清的期待還是很高的。

她會在太陽下暴曬,讓自己能真實呈現出衰老的痕跡,片中的素人小演員甚至以為她是真的張校長。她會注意到張校長摘掉眼鏡鏡片朝下放的小習慣,磨花自己的道具眼鏡。她會在爬山時在自己的手上、膏藥上抹上泥土,讓每一個細節儘可能真實...

網上的這張對比圖也一度流傳很廣,當時還有很多觀眾誇讚海清這兩年接戲思路很對,認為現實主義題材才是有演技、有閱歷的女演員應當深耕的領域。但隨著電影遭受爭議,這些期待和看好,仿佛化身迴旋鏢,一個個扎回海清的身上。

讓普通人去演英雄,本來就有難度。海清到底演得怎麼樣?斯文的評價是:完成度尚可。很多細節拿捏得都比較準確,幾場高光戲份的情感濃度也值得肯定。

對張校長有一定了解的觀眾都應該知道,她的身體並不好。長期勞累、又要帶著病痛翻山越嶺,張校長的身上總是疼的。

海清確實有演出那種疼痛感,不管是提重物時不自覺用腿頂著走路的踉蹌,還是吃藥時摳膠囊並不靈活的手指,這些細節都很符合實際,也和張校長很多紀錄片當中的影像重疊。

電影里這種小細節很多,但這依舊是形似的範疇,要想做到神似,其實還是要演員的看情緒感染力。

斯文對電影中幾場戲份印象很深刻,一次是山英的家長在高考前一個月來學校「搶」孩子。他們急於把二女兒也嫁出去換錢,好給家中的兒子娶妻生子、傳宗接代。電影中,張校長看見這一幕立刻衝到山英面前,保護著這個無助的小女孩。

海清這場戲的爆發力很強,那個瞬間仿佛看見了一個保護幼崽的母獸,豎起了全身的毛髮,全力威懾著對方。

那個時刻,明明兩個角色之間沒有血緣,我卻在海清身上看到了一種「為母則剛」的氣勢。張校長的果敢與堅定,她待學生如女兒一般的拳拳之心,也都在這段戲當中得以傳達。

還有一場是高考結束公布成績,張校長帶著老師翻山越嶺去給在家務農的山英報喜。山路崎嶇難行,從白天爬到晚上,最後他們隔著懸崖向山對面的山英遙遙喊話。

男老師在高呼著報喜,山英在山的對面笑著落淚,已經力竭的張校長站在一旁沒有說話,只是默默注視著對面的女孩,目光如炬穿過黑暗的大山。那一刻,演員眼神里的光如有實質,一句話都沒說,又好像什麼都說了。

我在她閃爍的淚光里,不斷閃回山英山月兩姐妹的命運,回家奔喪時的焦急、被迫嫁人時的無助、輟學打工被張校長追回時的期冀...那滴懸而未落的眼淚,一定也是為永遠葬在大山裡的山月吧。

海清在採訪中說過,她和張校長之間的差距太大,那是普通人和英雄的差距,她也有過猶豫、膽怯,甚至在劇本成型後打退堂鼓想要臨陣脫逃。但她也被張校長的精神力量感染,想儘可能去還原張校長身上的那種「燃燈精神」。

表演是無法解釋的,電影上映的那一刻,演得好與不好都只能交由觀眾評說。誇讚也好,批評也好,都是大家的自由。但因為電影口碑起伏,就批評海清說她「太心急」、「功利心太強」、「就想拿獎結果翻車了」,這就有顯得點奇怪了。

我們普通人勤勤懇懇工作尚且想要得到認可和回報,一個女演員,想要得到關注和行業的認可、想要拿獎,怎麼就成了「功利心」?怎麼就成了「污點」呢?

更何況,海清也未必是這樣想的。在之前很多作品的採訪當中,海清就向觀眾分享過,拿獎、轉型,不是她接戲的初衷。

這一次《我本是高山》上映後她也明確表示,自己非常尊重行業內的這些獎項,但演員的任務就是完成角色,對角色的褒獎大於對個人的褒獎,而角色最大的褒獎來自於大家的認可。

她說,就算這個世界不評獎,我還是會做演員,但大家卻覺得她在不同題材上的嘗試和努力,都是在為沖獎發力,這著實是一種誤解。可這樣的誤解,對海清來說也不是第一次了。

2019年7月西寧FIRST影展閉幕式,海清在台上說,希望市場能給中年女演員更多的機會。當時這段發言引起了很多討論,也有人說她太過莽撞,甚至懷疑她在「內涵別人」。可台上那番關於中年女演員的輸出,都是海清憋了很久的真心話。

其實作為家庭劇界的「扛把子」,國民媳婦的代言人,海清不缺代表作、不缺知名度、不缺好作品。她如果想要安安心心待在舒適區,依舊能有大把的戲拍,這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海清的初心絕對不是「功利」,而是想要創作更好的角色,依託好作品好角色去傳遞力量。

在已知的舒適和未知的挑戰當中,她大膽選擇了後者,乾了許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比如耗時十個月只為拍一部電影,推掉了很多商業片;比如竭盡全力出演《我本是高山》,結果評價毀譽參半。

作為一個演員,要面臨太多不可抗力和未知因素,海清能夠控制的,不過是盡力拍好每一場戲,儘可能完成好自己的任務。‍‍‍‍‍

電影評價有好有壞,口碑完全取決於觀眾,演員的表演大家也可以盡情點評,喜歡或不喜歡都是自由。但沒必要用「功利心」來攻擊女演員,演員的付出和努力,不應該經受莫須有的指責。

斯文在電影結束後,確實有一種想要更了解張校長的念頭,也想要有機會到雲南,去看看女高,看看在那裡奮鬥的孩子們。電影中傳遞的情緒也確實有感染到我,衝破低谷和幽暗迎來曙光,打破命運的桎梏逆風翻盤,張校長和女孩們的故事可以讓很多人得到力量。‍‍‍‍‍‍‍‍

這也是海清的創作初衷吧,就像她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會經歷低谷,走出來,你也會成為別人的張桂梅。

如果還有觀眾對電影有興趣,但礙於網上的評價擔心「踩雷」,也可以嘗試去看看全片。至少看完片,不管是想罵還是想夸,都是基於自己的真實的感受來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