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條件完全不同,唐節度使是邊塞抵禦外敵的的武將,一併掌握了財權,人事權,往往才能坐大,而總督,巡撫恰恰是為了互相制約才設立的。節度使好多都雄居一地數十載眾人只視節度使不識朝廷體制,節度使相當於弱化了的諸侯。總督巡撫一職經常有論調很難相互勾結,新的地方都是陌生的官員都制約著你,所謂的能調動的兵馬首先很有限其次不是正規軍。自打宋太祖發明了文官體制後很少有內部大員造反的。
清朝文官正一品的只有太師、太傅、太保、三殿三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九門提督等文官都是從一品。總督如果加大學士頭銜,就是正一品了;加尚書頭銜,都是從一品。比如,李鴻章曾經以為文華殿大學士的身份,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就是正一品。
最關鍵的問題是誰承擔軍餉,這是核心問題。藩鎮是自己養兵,督撫是朝廷養兵。清朝中後期為了戡亂,允許團練之後。朝廷對湘軍和淮軍也是頭疼的,沒有曾李同意,朝廷也調不動軍隊的。朝廷想給曾國藩挪挪窩,派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上任不久就被湘軍的人給刺殺了。朝廷連個屁也不敢放,改派曾國荃任兩江總督。庚子事變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就是按兵不動,慈禧太后無奈之下只好逃到西安,也不會追究這些督撫違抗聖旨之罪,朝廷也會認慫的。辛亥革命時,清廷為什麼要起用袁世凱?因為新軍是朝廷調動不了的,陸軍大臣蔭昌在新軍面前說話屁用沒有,不用袁世凱沒辦法啊。所以,誰養兵,誰說了算。
總督雖然品級高,名義上的權力比較大,(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總督XX,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河道,巡撫事)看似權勢熏天,實際上對地方的軍政,民政管理權及其有限。總督所轄各省都有實際主持政務的行政主官~巡撫,還有負責全省財政的副省級布政使(藩台),以及負責全省司法的提刑按察使(臬台),和負責全省地方治安,徵兵,剿匪,軍隊訓練的提督(省軍區司令),這些省級,副省級官員即是本省的領導班子成員,又各自有自己的垂直領導體系和各自的業務範圍,互相制約,各司其職,誰也不能一家獨大,比如說,提督雖然是本省的官員,但是又受兵部的直接領導,跟同級的總督巡撫只有業務上的關係,又比如布政使,掌管一省財政,稅收,雖然是副省級官員,但是又受戶部直接領導,跟巡撫互不統屬,所以,不管是總督還是巡撫,都沒有任何可能在地方上進行割據。
總督巡撫其實權力交叉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只不過一個側重軍政,一個側重民政。二者也沒有上下級關係都是聽命於皇帝,這是朝廷防止地方大員做大做強,故意互相掣肘監視罷了。很多人認為總督和巡撫為地方官,實際二者均為中央官員。地方行政最高官員為布政史司政使。督、撫二者一般都有加銜。總督授左督御史為從一品,大學士為正一品。巡撫授兵部待郎為正二品,兵部尚書從一品。從此看耍高於提督。令外總督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在定範圍內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土皇帝。
總督統領地方軍政要務,但是因為提督和巡撫一般也有專折密奏權,所以總督也受提督和巡撫監督,總督權力肯定是大於巡撫的,姚啟聖做過福建總督,年羹堯做過四川總督和川陝總督,李衛做過直隸總督,岳鍾琪做過陝甘總督等等,總督一般設置在擔負著軍政要務執行重大軍政事項的省份,尤其是當軍政要務事項涉及到多個省份時,總督的設置就很有必要了,可以避免地方官員因為一些矛盾互相掣肘延誤軍國大事,也便於協調統領不同省份的力量,總督的設置就有點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意思。
論官品提督最高,論實權總督最大。但是職場上沒什麼絕對的,總督雖然管幾個省但不可能對巡撫直接發號施令,也沒有直接調動提督管轄的一兵一卒。總督手下的兵叫督標,巡撫管轄的兵叫撫標,提督管轄是綠營(就是漢軍)他們之間誰也干涉不了誰互相監督都有直接上奏的權利…硬要分出誰大的話總督>巡撫>提督但實際上各有其責誰都不能對誰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