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午8:55分,空軍8架伊爾76型運輸機陸續抵達武漢天河機場。
這些運輸機是分別從瀋陽、蘭州、廣州、南京起飛,攜帶著795名軍隊醫療隊員和58噸物資集結武漢。
這是繼汶川玉樹抗震救災之後,空軍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同時出動大型運輸機數量最多的一次。
在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和聯勤保障部隊白忠斌副總司令員簽署互換交接文件。
這標誌著僅用10天建成的火神山醫院,正式交由人民軍隊接管。
交付儀式@央視軍事
自2月3日起,火神山醫院開始正式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軍隊的醫護人員將承擔起火神山醫院的救治工作。
圖源:人民日報
這些醫護人員中有不少人曾參與當年小湯山醫院抗擊非典任務。從17年前到17年後,從「小湯山」到「火神山」,有些事物已然巨變,有些事物卻未曾改變......
當前,用於集中收治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正如火如荼,預計2月2日整體移交軍方管理。
圖:火神山醫院施工圖
據武漢市委常委會26日透露,當前,武漢版「小湯山」火神山醫院建設正加緊進行,預計床位700-1000張。目前已完成建築總平面、6個護理單元的基礎圖以及水電總圖,並已提供施工單位現場施工。
25日,武漢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決定,除了武漢火神山醫院外,半個月內將再興建一所「小湯山」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新增床位1300張。
火神山、雷神山——
這兩個霸氣響亮的名稱有著什麼來歷呢?
據環球時報報道,根據多條信源,其「火神山」並非屬地的原名,它是近日被建設者們賦予特殊意義的最新命名。
原來,楚文化傳說中的湖北乃古楚之地,而楚國人被認為是火神祝融的後代,祝融(帝嚳)則是黃帝的子孫。
人的肺部五行屬金,火克金。而荼毒人類肺部的新型冠狀病毒懼怕高溫,火神正好能驅瘟神,於是「火神山」之名應運而生。
至於雷神山,也是對應著中國民俗文化的傳說:雷神是懲罰罪惡之神。凡有違背人倫法理且犯下不可饒恕罪責者,則將遭受五雷轟頂而斃亡。這便是「雷神山」一名的來歷。
圖:火神山醫院施工圖
中新社記者25日在位於武漢蔡甸知音湖大道上的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上看到,運輸土方和施工材料的大型施工車輛在道路兩旁排起長龍,不停地有序進入工地。上千名施工人員、上百台挖機鏟土激戰正酣,進行土地平整、碎石回填等施工作業。
中建三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衛國表示:「在不到48小時的時間裡,我們通過夜以繼日的奮戰,已經挖出20萬方土方,為後續工程展開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施工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需要與時間賽跑。」
當下,武漢火神山醫院已開通了5G基站。中國鐵塔和三大基礎電信企業都是在23日接到通知,要求在3天內完成蔡甸火神山無線網4G、5G覆蓋工程建設。
中國鐵塔和三家運營商連夜研究確定建設方案,並向武漢鐵塔公司提交點位需求。四家通信企業23日晚開始突擊施工,除夕夜也連夜施工,用時不到兩天。
目前,黃岡版小湯山也正在改造中,將於1月27日投用。此前,黃岡已確定13家定點醫院和29個發熱門診。面對發熱患者增多趨勢,仍存在就診排長隊、留觀床位緊張。
為此,黃岡緊急研究決定,徵用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作為發熱患者集中收治點。此處將設立1000餘張床位,集中收治發熱病人,確保患者得到及時治療。
另據媒體報道,17年前曾任小湯山非典醫院院長的中國醫師協會名譽會長張雁靈,再次奉命出征。大年初一急赴武漢協助蔡甸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工作。時任北京小湯山醫院副院長鄧傳福教授一同出征。
2月4日,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接收第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與此同時,按照統一模式設計、規模更大的雷神山醫院正在爭分奪秒地衝刺。
這是一場與「瘟神」的賽跑。
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九,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在武漢建設專門醫院的命令下達,目標是10天建成一座床位達1000個的大型醫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按照常規流程,3萬多平方米建築量的項目,至少要兩年,哪怕緊急狀態搭建臨時性建築,也需要1個月時間。
但有小湯山的藍本在前,一切都又變成了可能。
17年前的非典時期,建設者僅用7天7夜,就完成了占地2.5萬平方米的特殊醫院,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被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稱之為:「世界醫療史上的奇蹟」。
這一次火神山copy小湯山,首先驚動的,是一位79歲的老人,黃錫璆。在這個人人自危的春節里,他和很多抗疫一線的工作者一起,成為一名「逆行者」。
《科技創新與品牌》2014年採訪報道黃錫璆
黃錫璆,便是小湯山醫院的建築設計者。
17年前。2003年4月23日,北京「非典」患者劇增。
62歲的黃錫璆帶病手繪出小湯山的設計草圖。因受到場地和材料限制,小湯山醫院每一段的設計圖紙都有所不同。為了儘快出圖,黃錫璆帶領設計團隊幾乎是24小時接力畫圖。
經過七天七夜的努力,設計團隊交出圓滿的答卷,一座高標準的非典專科醫院拔地而起。
小湯山醫院在之後的兩個月內收治了全世界十分之一、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治癒率超過98.8%,全部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感染,做到零死亡、零感染。
51天後,小湯山醫院拆除,這成為黃錫璆設計過的壽命最短,但知名度最大的醫療建築。
6年前,2014年。我們採訪報道73歲的黃錫璆時,他榮膺第六屆「梁思成建築獎」。
「梁思成建築獎」是當下我國建築學界最高榮譽,有「中國建築師終身成就獎」之稱,自2000年設立以來,有包括吳良鏞、張錦秋、何鏡堂等多位建築大師獲獎。
評委會對他的評價是「對公共建築特別是醫院建築的平面布置、空間組織做了革命性的變更和創新,提出矩陣排列、庭院格局、順暢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醫院建築與大自然親近和諧、最大程度地使醫患感受到親情和溫暖。」
6年後,春寒料峭,國難當頭。
1月23日,要copy小湯山建設火神山醫院的武漢市城鄉建設局,發出函件緊急求援,請求中國中元對武漢市建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醫院進行支持。
黃錫璆,設計小湯山醫院是正是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首席總建築師。
獲知消息,黃錫璆設計的圖紙第一時間就傳到了武漢,而且他專門打電話給武漢的建設單位,提出小湯山醫院設計中曾經留下的遺憾和不足:病房緊挨地面,沒有隔空層,容易潮濕;沒有設置專用病區走道,開門就是院子,管理不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非典結束後,黃錫璆並未停止對傳染病醫院的研究和實踐。經過幾年積累,他主持編制了國家標準《傳染病醫院建築設計規範》。
第二天一大早,還有這位79歲的老人趕到已退休闊別多年的單位,交出一封請戰書,內容簡潔明了,只有三句話:「本人是共產黨員,與其他年輕同事相比,家中牽掛少,具有『非典』小湯山實戰經驗,」表示自己隨時準備出擊參加(疫情)抗擊工作。
這一天,是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
前期網友驚嘆於它的建設速度,但到了後期網友們更驚嘆於它設計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隔離層、混凝土地基、箱式板房,統一的排水排污系統、離地面架空30厘米的病房、兩扇窗戶和通道組成的專用隔離防護窗……
黃錫璆曾介紹,在醫療場所,清潔區、半清潔或半污染區、污染區要明確劃分,有的還要做到嚴格的分區與分流。「在院內總體布置中,首先要考慮的是明晰的功能分區,應當注意醫療區內各建築物間的合理間距,在處理好人流物流交通、解決好潔污分區分流的同時,保證各建築物內的自然通風與採光的基本條件。」
當年儘管時間緊迫,但小湯山醫院仍然嚴格遵照傳染病醫院潔污分區與分流的基本概念進行設計,採取了非常嚴格的隔離措施。「整個院區被分為三塊,新建成的病區是控制區,醫護人員的居住區域是緩衝區域,行政和後勤的辦公區域是清潔區,各個區域的人員分區活動,防止污染擴散。病區內則採取了更為嚴格的隔離防護措施。」此外,為了保護醫院周圍環境不受污染,還專門新建了污水處理站,且有專門的垃圾處理裝置對廢棄物進行收集、化學滅菌再焚燒處理。
小湯山臨時醫院的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市內各醫療機構分散收治SARS患者不利於隔離和管理的壓力,對有效控制與隔離感染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湯山並不是黃錫璆唯一的醫療建築作品。
北京地壇醫院是亞洲一流傳染病診療、研究中心,為北京市突發衛生事件救治基地之一。
根據傳染病醫院消毒隔離要求,黃錫璆的設計採用了三區三廊設計,嚴格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域、辦公區、醫療區,完全做到人流、物流分開。各個樓梯既相對獨立、又有走廊將其並聯一體,形成一個在傳染病暴發時能戰,在平時又能做到傳染病治療、防控的平戰結合的現代化綜合傳染病醫院。
在北京佑安醫院的規劃設計中,黃錫璆的方案是各樓均按傳染病醫院設計要求嚴格分區與分流。手術部手術室、產房等均設有負壓裝置;實驗室、病理、太平間均按生物安全要求設計;還設置了負壓呼吸道重症監護病房,最大程度上滿足環境安全與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
在1月26日北京市衛健委公布的3所市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醫院,名單上前兩位正是地壇醫院和佑安醫院。
從業至今的50餘年中,黃錫璆累計完成全國各類醫院工程設計200多項,超過國外同行一生成果的5至10倍。
黃錫璆出生在印尼一個華僑家庭。16歲漂洋過海回國,18歲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
大學畢業後,黃錫璆進入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設計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一待就是一輩子。
1984年,43歲的黃錫璆被公派到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兩年。
魯汶大學不僅是比利時最好的大學,在整個歐洲也名列前茅,並在生物學、醫學、建築學等研究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最後,黃錫璆還是選擇了醫療建築方向,成為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醫療建築的留學博士。
他將國外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率先提出醫院系統工程的綜合優化設計理念,開啟了中國現代醫院的新紀元,被譽為中國醫療建築設計的開拓者;從壯志青年,到有成中年,再到如今的白髮老人,黃錫璆心心念念的,就是讓國外先進理念在國內醫療建築領域落地生根,為中國人建造自己的現代化醫院,改善中國人的就醫環境,
「我們那個年代和現在不一樣,在畢業分配時強調服從祖國需要,『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第一志願』。對我而言,只要能學以致用,到一個可以發揮自己專長的地方就好。」
祖國的需要,成了這位老人一生的信條。
79歲,他擔任了火神山醫院技術專家組組長。
雖有小湯山先例,但火神山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黃錫璆接受採訪時說:『』武漢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是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設施,與北京小湯山醫院一樣,採用了相同的設計概念和技術手段。但畢竟兩地氣候條件、具體地區等有差異,對此當地建設、設計部門根據實際條件做出決策,我們也及時提出了建議」。
「看報道施工工地架設了夜間照明,集中較多施工機具,還架設了多個視頻攝像鏡頭,全程監控,這和17年前連智慧型手機還沒出現的情景是很不相同的」,黃錫璆時刻關注著火神山醫院的建設。
17年時間,黃錫璆目睹了時代的巨變,只是依舊初心未改,面對危難,逆行而上。(作者:魏曉文,原標題為《火神山copy小湯山背後的逆行英雄》)
《科技創新與品牌》雜誌社供稿
非常時期的「中國戰疫」
疫情暴發初期,不斷增加的定點醫院床位數量,難以跟上疫情蔓延速度。
根據2003年抗擊「非典」時的經驗,新建集中收治疫情患者的醫院,能夠迅速扭轉病患救治的被動局面。這一經驗迅速成為社會共識。
2003年4月,北京建成可容納1000張病床的小湯山醫院,兩個月內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其間無一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蹟。
疫情,不等人。與死神競速,情勢緊迫,間不容髮。各方面迅速動員,進入戰時狀態。
1月23日,武漢市政府決定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建設一所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火神山醫院。
圖為新冠肺炎患者被轉運到武漢雷神山醫院接受治療。新華社發(高翔 攝)
面對不斷變化的疫情,1月25日下午,武漢市決定在火神山醫院之外,半個月之內再建一所「小湯山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新增床位1300張。
任務重,責任大,時間不等人。
第一個問題擺在決策者面前。時值春節假期,許多農民工返鄉過年,短時間內如何調集這麼多建設工人?
負責火神山施工的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技術部經理葉建介紹,1月23日進場當晚,中建三局迅速調集了武漢市正在加班的五個建設項目中的1400多名工人,場地平整等工作才可以迅速展開。
與此同時,中建三局還廣發「英雄帖」,通過勞務分包公司迅速召集工人。湖北含璋勞務公司總經理付劍平說,1月23日晚接到通知後,24日一大早就帶著一輛大巴直奔恩施,沿路到宜昌、荊門、荊州、仙桃等地接回工人;同時,又動員武漢周邊農村的工人結伴前來。
隨著雷神山醫院設計變更、規模擴大,人員依然捉襟見肘。建設方中建三局再次面向整個中建集團廣發「英雄帖」。
一呼百應、八方來援。800人、1000人、2000人、5000人,現場人數的每一次增長,都意味著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越來越有底氣。
截至2月4日,僅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就有1000餘名管理人員、8000餘名作業人員日夜奮戰,1400餘台各類大型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川流不息,3000餘套箱式板房、3300套機電安裝物資運抵施工。
第二個問題也迎面而來。選址在哪?規劃、環保等部門緊急會商,最終定在知音湖畔的武漢市職工療養院。這裡遠離人口稠密的漢口主城區,交通、管道等配套基礎齊備。
「醫院建設不會污染附近湖泊。」中建三局安裝公司技術負責人李永峰介紹,醫院的廢水從排出到處理合格,要經過七道嚴格的工序,先在院區內經過全封閉的收集和預消毒處理,再到污水處理站進行生化處理,最終經系統檢測合格後,才會排入市政管網。
李永峰測算,每所醫院每天最多會產生800噸至1000噸污水,而每所醫院的污水處理能力最大達到每小時80噸,「每所醫院每天最多可處理2000噸污水,現有處理能力非常充足」。
中南建築設計院防水設計師張頌民介紹,雨水經收集進入院內調蓄池,經消毒後排入城市污水系統。為防止雨水滲入地下,隔離區內地面全部做了硬化處理。通過混凝土基層、防滲膜和鋼筋混凝土地面層等三層防護,確保無雨水下滲。
大年初一,原北京小湯山醫院院長張雁靈專程來武漢考察得知,火神山醫院配備多台高端CT,大幅提升ICU重症病房數量,組建專家委員會為病人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等情況,評價「總體非常好,只需做局部調整」。「很多設計標準、設備配備,都要優於當年的小湯山『非典』專科醫院。」
「十天完工」的中國氣魄
「十天建座醫院,這怎麼可能完成?
」這是眾多參加火神山醫院設計、施工者,接到任務指令時的第一反應。
鋪設碎石、壓實基礎、開挖基槽……按正常流程,工期節點按天算。在火神山,一切節點都得以小時,甚至以分鐘計算。極限的工期要求,現場設計、施工、監理人員一齊守在現場,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邊調整。
最高峰時,工地上有7000多名工人,800多台挖掘機、推土機等設備同時作業。上一個單位剛完成場地鋪沙,下一個單位馬上進場鋪防滲膜,後面鋪設活動板房基腳的單位還在催促。高密度的人群、機械,讓現場施工空間極為有限。
全體現場施工人員則以「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兩班倒」24小時晝夜不停施工,爭分奪秒搶抓工程進度;施工、監理人員一齊守在現場,許多難題都是在熱火朝天討論後現場敲定解決方案。
更難的在雷神山——
5萬平方米、7.5萬平方米、7.99萬平方米,面對疫情蔓延的兇猛勢頭,短短六天,雷神山醫院規劃總建築面積三次增加,床位從1300張增加至1500張,總體規模超過兩個火神山醫院,但工期卻與火神山相當,難度可想而知。
更何況,春節停產停運期間,僅存的一點人機物料都投入建設火神山醫院,再開闢第二戰場,可謂難上加難。
面對困難,迎難而上。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強調:「舉全集團之力,確保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任務交給我們,必須全力以赴!」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華元立下「軍令狀」。
1月25日下午四點多,建設雷神山醫院的消息傳來,剛剛結束火神山施工任務的中建三局一公司臨危受命,200多名管理人員和600多名工人重整行裝,連夜「急行軍」,趕赴「新戰場」。五台大巴、八台卡車在兩座醫院之間來回奔波,到26日凌晨四點全部完成轉移,各項準備工作迅速啟動。有員工感慨:我有了當兵的感覺。
需要協調的人員數量上萬,涵蓋幾十道的工序,經歷設計、交底、土建、設備安裝、裝修等階段,多道工序必須齊頭並進。
作為牽頭單位,中建三局如同項目的「大管家」,統籌制定好通往勝利的「路線圖」,統一策劃、組織、協調,做好工序和工藝的穿插流程,為所有參建單位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施工安排,保證每家單位都能最大化發揮專業優勢,保持各單位的施工節奏步調一致。
集結號吹響,一場無日無夜的戰鬥開始了。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1月28日下午,中建三局雷神山醫院項目指揮部火速成立臨時黨委,並為六支黨員突擊隊、七支青年突擊隊授旗。儀式上,120餘名黨員面對鮮紅的黨旗,高舉右拳,字字鏗鏘,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決戰決勝的堅定決心。
雷神山上,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一個個共產黨員挺身而出,「我是黨員我先上」的豪言壯語激盪在雷神山上,成為抗擊疫情的最強音。
「中國速度」背後是「中國實力」
讓世人驚呼的奇蹟背後是工業化裝配式建築建造技術和綜合國力。
中建三局一公司黨委書記吳紅濤說,兩個醫院的建設採用了行業最前沿的裝配式建築技術,最大限度地採用拼裝式工業化成品,大幅減少現場作業的工作量,節約了大量時間。同時,在外部拼接過後進行整體吊裝,將現場施工和整體吊裝穿插進行,實現了效率最大化。
對於施工內容複雜的雷神山醫院來說,覆蓋場地平整、管道預埋、防滲膜施工等十幾道大的工序,涉及基礎工程、土建及裝飾工程等十幾個專業,不同專業之間需要劃分接口介面……無處不在的交叉施工和接口管理,是對中國建造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次集中檢驗。
「既要嚴防污染周邊環境,也要嚴格控制院內交叉感染。」雷神山醫院項目的總設計師、中南建築設計院黨委副書記楊劍華介紹,醫院以「潔污分流、醫患分流、人物分流」為原則,採用嚴格的「三區兩通道」設計,醫護人員按「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的工作流程布置工作區域。每進入一級區域,醫護通道與病患通道完全分離,為醫護工作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環境。
記者從雷神山醫院隔離病區病房樣板間看到,病房內設有一個由兩層玻璃和紫外線系統構成的傳遞艙,病人的餐食和藥品都會從傳遞艙傳遞進來,通過艙內的紫外線系統消毒,避免感染。每個病房安置有兩個床位,房間內有獨立衛生間。
「中國速度」背後有科技支撐。」擔任雷神山醫院建設專家顧問的張雁靈表示,「雷神山」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如果說北京當年是一場「遭遇戰」,如今的武漢打的是一場「阻擊戰」。
今天的中國建造,早已不是17年前建設小湯山醫院時的肩扛背馱,今天的雷神山醫院,也早已不是當年的小湯山醫院。污水處理、空氣凈化等各項技術更加先進,在給病患醫護人員提供更加完善生命健康保障的同時,也將醫院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中國速度」來源於綜合國力。「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火神山醫院建設期間,全國各地各個行業都調動了起來,從物資到技術,從硬體到軟體,真正感受到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網絡輿論評價說,這也是今天我們能夠創造「火神山速度」的最強勁底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