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很悲苦的一首詞,寫盡人生坎坷,千年來打動了無數人

2020-04-04     慶余

縱觀我國古代詩詞史,由於封建社會的特殊性,雖然絕大多數作品都出自男人之手,但是也存在著少數才華橫溢的女子,她們創作的詩詞相比較男人來說毫不遜色。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不僅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還有著「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甚至於是「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見王灼《碧雞漫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武陵春·春晚》,便是才女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對於李清照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畢竟詞中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可謂是出自肺腑,感人至深。那麼問題來了,李清照為何會有如此深沉哀婉的慨嘆呢?這就要從此詞的創作背景開始說起。據黃盛璋先生《李清照事跡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作於紹興五年三月」。

紹興五年,也就是公元1135年,當時李清照正因金兵進犯而避難浙江金華。而同一時期,李清照的丈夫不幸病故,家中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所以李清照這次是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漂泊流離,可謂是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其處境的悽慘,內心的悲苦可想而知。概括來說,李清照便是因為家國之痛,身世之悲而寫下這首平生悲苦之作。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首先,詞的開篇「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即風雨停歇,枝頭的花已落盡,獨有沾花的塵土散發著微微的香氣。日色已高,我卻沒有絲毫梳洗打扮的興趣。很顯然,李清照一開始就描繪了晚春的悽慘場面,雖然是有塵香,但現實卻是花片紛飛,落紅如雨,春光被一掃而空。因此李清照便有了傷春之情,所以才會對本來熱愛的梳洗打扮也沒了興趣。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即李清照通過春去夏來、花開花謝的自然變化,感悟到了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重大的變化,也就是她所遭遇到的家國之痛,身世之悲。這讓李清照深感個人在巨大變化之中的渺小,一時間是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接踵而至。所以李清照才以「事事休」概括,以及不知從何說起,因為眼淚早已經直流了。

下片起始「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即我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不如我就去那裡劃划船,散散心吧。很顯然,李清照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憂愁和悲苦,才想到了泛輕舟。但此時的李清照,早已經沒了當年「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樣的情懷。所以便自然有了後面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即只是我擔心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言外之意就是說李清照心中憂愁實在太大、太深了,不是簡單的一次泛舟就能夠排遣掉的。這兩句歷來被稱讚為寫愁的名句,因為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觀《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只是將愁物質化,可隨水流動。

而李清照這裡愁竟有了重量,不僅可以隨水流動,還可以用船來載。可見其表現手法的高超。整首詞到這裡也就戛然而止,但詞人內心深處的憂愁和悲苦顯然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的心中,因為它有著清晰的重量。所以說李清照很悲苦的一首詞,寫盡人生坎坷,千年來打動了無數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Ie4R3EBrZ4kL1ViGU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