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裝飛行死亡率30%,在各國特種部隊,真有實戰化應用嗎?

2020-05-19     熊熊講武

原標題:翼裝飛行死亡率30%,在各國特種部隊,真有實戰化應用嗎?

最近,發生了一起特別令人痛心的事件:5月12日上午,一名女大學生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景區進行翼裝飛行時失蹤,5月18日這名女孩的遺體被發現。正值青春年華之際,卻走完了短暫的人生,令人感到非常難過和惋惜。

而這起悲劇也讓翼裝飛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翼裝飛行分為有動力翼裝飛行和無動力翼裝飛行兩類,我們通常說的是無動力翼裝飛行,無論是在極限運動的紀錄片,還是在現代軍事大片中,我們都能看到這種驚險而刺激的飛行畫面。

在電影《變形金剛3》中,比較高潮的一幕就是美軍特種部隊乘V22魚鷹運輸機,通過翼裝飛行,進行突入。而在我國的《紅海行動》中,影片的最後一節也是蛟龍突擊隊的4名隊員在大漠上空實施翼裝飛行。但從場面上來說,這兩段情節都是非常燃的。

從電影回到現實,在世界各國的特種部隊中,真的有翼裝飛行訓練和實戰嗎?

在談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了解翼裝飛行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人類想要飛翔的夢想很早便有了,我國明代的萬戶就將之付諸於實踐,他在椅子上綁了47支火箭,同時手中還拿著2個大風箏,希望藉此來實現飛天夢。雖然最後失敗了,但這種創造性思維和敢於實踐的精神卻是人類在「飛天」歷程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而具體到翼裝飛行來說,先驅們也是用鮮血和生命來實踐的。

1912年,法國裁縫弗朗茨·艾香德穿著自己縫製的翼裝從艾菲爾鐵塔上跳下,但不幸遇難。當時,飛機誕生還沒有多久,人類對飛行的各種嘗試也都在進行當中。

人們發現,鼯鼠可以利用自己的飛膜實現較長時間和距離的滑翔飛行。既然鼯鼠可以,那麼人類可不可以通過製作翼裝飛行服來達到類似的目的呢?這就是翼裝飛行最初的靈感來源了。

不過有靈感、有原理還不行,翼裝飛行服的製作並不像看上去的那麼簡單。現代化可實操的翼裝飛行服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誕生,而法國人帕特瑞克·德·戈亞爾頓也就此成為翼裝飛行運動的創始人。

翼裝飛行除了飛行服之外,還要有降落傘、頭盔、通訊裝置等設備。

運動員披掛整齊後,可以從飛行器上跳下,也可以從高樓、高山上躍下,其理想狀態下的滑降比約為3:1,即飛行高度下降1米,則可以滑出3米距離,而其飛行速度一般為200公里/小時,下墜速度為50公里/小時。

運動員進入飛行狀態後,自己通過肢體動作來控制飛行方向,到了開傘高度後則打開降落傘,安全降落。

除了這種安全落地方式外,還有一種非常驚險的「落地」方式是不使用降落傘。

翼裝飛行運動的創始人帕特瑞克曾經創造過自己從飛機上跳下,然後通過通訊設備與飛機聯絡,然後又回到飛機上的壯舉。

此後翼裝飛行運動的高手也都以實現這種「落地」方式為自己運動生涯中的榮耀——當然了,由於危險度極高,運動員本身要經過多次訓練才能實現,同時為了防止意外發生,也會攜帶降落傘,一旦「人機」沒能合一,那還是要通過降落傘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落地。

請注意這一點,運動員最終還是要藉助於降落傘的。也就是說運動員要在翼裝飛行之前,本身要具備極強的跳傘能力。如果非要量化一下的話就是,運動員至少要有200次自由下落式跳傘的經歷,才有資格進行翼裝飛行。

儘管如此,翼裝飛行的危險度仍然很高,其創始人也早在1998年就遇難了。有數據稱,翼裝飛行運動員的死亡率是30%,堪稱刀尖上的舞者。

因為翼裝飛行對運動員資格的要求高,而危險度則更高,同時翼裝飛行又是一項成本耗費巨大的運動(沒有充足財力,連裝備也買不起),因此世界上現在從事這項運動的只有不到1000人。

從軍事角度來說,翼裝飛行最大的意義就是載機可以在十幾公里外就可以投放特戰隊員,其通過翼裝滑翔進入目標區後開傘降落。這十多公里的距離對於提高載機的安全係數和飛行員隱蔽突襲的成功率很有意義。

而在軍事大片中,出現翼裝飛行的情節安排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極為刺激和壯觀。從影視角度來說,會讓觀眾感到新奇。實際上,在不少景區或者商業宣傳中,翼裝飛行的安排除了有飛行員想要挑戰極限的勇氣外,也是有其他因素包含在內的。

但是,儘管翼裝飛行具備一定的軍事意義,實際各國軍隊中卻並沒有將之列入常態化訓練,並進行實戰應用。

這裡我們先講一個空降兵「人車一體」空投的事情。

2019年,國內一部影視劇中出現了大型運輸機空投96A式主戰坦克的情節。這本身已經很雷人了,因為目前世界上如此重型的武器是不能空投的。而更雷人的是,這還是人車一體空投,更有空投過程中,載員爬出坦克進行一系列艙外騷操作的情節設計。

當時,不少人提出了這樣情節安排的不合理性。然而有人還是不服,稱俄軍就有「人車一體」空投的先例,怎麼就不成了?

其實俄羅斯重裝空投中,單件武器的空投重量一般都是10多噸級,而所謂的「人車一體」空投倒是真試驗過,但請注意,其得出的結論是這麼操作的成功率只有95%。

95%這個數據看似不低了,但這意味著每次「人車一體」空投就要損失掉5%的空降兵和裝備。而在投入實戰前,軍隊是要進行大量常規訓練的,這樣下來累計的訓練死傷將非常可怕。

所以,俄羅斯也只是進行過「人車一體」空投試驗,但是其從未列入俄軍空降兵的基礎性訓練中。換句話說,俄軍不具備整建制進行「人車一體」空投的能力,除非在緊急情況下冒著相當高非戰鬥傷亡的風險去這麼做。

講這個案例是說明什麼呢?

對一支軍隊來說,5%的訓練死亡率都是不可接受的,而翼裝飛行的死亡率比這個還要高很多,這是世界上任何軍隊都無法承受的。

而且翼裝飛行員本身都是堪稱專業的老資格跳傘運動員了,他們都是專向於這項運動。而軍隊中,即便是特種部隊,跳傘只是一種滲透手段而已,絕大多數的特種兵與專業的跳傘運動員相比,並沒有後者的實跳次數和經驗多。

即便是抽出了特種兵中少部分精英隊員,其具備相當的跳傘經驗,然而讓這些「兵王」去進行翼裝飛行,那麼高的死亡率也是不可承受之重。要知道現代軍隊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訓練,而非作戰,而且作戰也並不一定非得要翼裝飛行滲透。

而說起翼裝飛行滲透,我們前面講其具有比較好的隱蔽性,但同時也有缺憾——不能攜帶較多的裝備。特種兵執行滲透作戰,其作戰裝備至少要有幾十公斤重。如果只帶著一支步槍和一二百發子彈,很難完成任務;若是全負重,則又加大了翼裝飛行的事故率。

此外,軍隊訓練也是要講究成本的。翼裝飛行實際上代價很高,一套裝備正常也要幾十萬,好的則上百萬,這個成本對軍隊的訓練和作戰來說,著實是有些高了。

因此綜合來說,就目前階段(請注意這個前提),翼裝飛行還不適合引入到特種部隊的常態化訓練中,所以也沒有實戰的案例,只是在軍事類大片中出現過。

我們不排除有國家的特種部隊進行過嘗試,但至少到現在為止,它並不能作為一個常規科目存在。

而為了解決特種兵的空中滲透、突襲問題,世界各國軍隊也都在絞盡腦汁地想辦法,比如著名的「高跳低開」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而美國研製的隱身黑鷹直升機則是在裝備方面的進步。

我國的特種部隊有著自己的訓練理念,同時也有一些特色的武器裝備。

2019年大閱兵中,一款名為「空中三蹦子」的特戰飛行器就走上了閱兵場。這種飛行器因為其貌不揚,被不少人看輕。但實際上它的可操作性很高、安全度也不錯、成本還可以控制,而且關鍵的是,這麼小的飛行器,噪音和目標也非常小,便於隱蔽突防,同時除了全副武裝的載員外還可以搭載部分物資。

與翼裝飛行相比,「空中三蹦子」看似低端了很多,但軍隊要的是什麼?其實並不是酷炫,而是在成本可以控制的前提下,具備實戰性和可操作性。從這個角度看,對於很多裝備的列裝就很好理解了。

同樣這個道理套到翼裝飛行上也是如此,如果這項運動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實戰性都得到了提升,而且成本還可以接受的話,未來也不見得就不會出現在特種部隊的訓練和實戰中。

但是就現階段來說,翼裝飛行僅限於極少數的運動員中,屬於極限運動中的一個小分支。

也正因為這項運動的風險性極高,不斷會有運動員負傷或者遇難的壞消息傳來。我們尊重這些運動員的選擇,他們都是人類中的勇敢者,但是我們也尊重生命。

希望這些運動員能儘可能地做好防護手段,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同時我們也希望隨著技術手段和觀念的進步,能讓包括翼裝飛行在內的一些極限運動的事故率有所降低。極限運動,最好是在確保生命的前提下挑戰極限,而不是挑戰生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EYfRHIBiuFnsJQVCQc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