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高貴妃,是乾隆年少時期的戀人,和富察皇后情同姐妹

2019-11-29   小聰歷史客棧

乾隆作為封建時期最長壽的君王,自然後宮嬪妃眾多,而關於乾隆後宮妃嬪爭寵的歷史,也被不斷被搬上螢屏,成為了眾多影視作品的劇情藍本。

在這些以「乾隆妃嬪」為背景的清宮劇中,妃嬪們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為了爭寵絞盡腦汁,在乾隆後宮妃嬪爭寵的橋段中,有位高貴妃作為其中的主角,是爭寵的熱門人選,而且劇中高貴妃囂張跋扈,目中無人,讓宮中妃嬪所嫉恨,同時高貴妃也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眼光,也讓大家對歷史上真實的高貴妃的故事產生了好奇。

然而真實歷史上的高貴妃,她的性格並沒有如影視劇中演繹的那樣囂張跋扈,乾隆對她也並不厭惡,歷史上的高貴妃不僅溫柔賢惠,德才兼備,同時還是乾隆帝年少時期的戀人。

包衣出身的高氏,從使女成為皇貴妃

《清史稿》記載慧賢皇貴妃列傳: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大學士高斌女。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初,為貴妃,晉皇貴妃。薨,諡曰慧賢皇貴妃。葬勝水峪。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大學士高斌的女兒,高家原為漢族,祖籍奉天遼陽,曾祖高名選,努爾哈赤時期歸順,出身內務府包衣世家,按照清朝慣例,內務府三旗女子都需要參選秀女,入宮當差,作「承值侍應之人」,也就是使女。

作為出身內務府包衣的高氏通過包衣選秀進宮,雍正年間被指派為四阿哥弘曆的使女(格格),雍正十二年三月,雍正一紙諭令,高氏由使女上升為寶親王弘曆的側福晉。

諭曰:「寶親王使女、高斌之女著封為王側福金"(福金即福晉)。」

雍正之所以把內務府包衣出身的使女高氏封為弘曆的側福晉,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高氏父親高斌,高氏的人生轉折和父親的工作相關,因為在雍正十一年,高斌署理江南河道總督一職,高斌在江南河道總督任職期間,致力於治河事宜,治河成績卓著,成為當時清朝著名的河道總督和治河專家。正因為如此,雍正為了彰顯皇家恩典,才特意下旨提拔高斌的女兒高氏為王府側福晉。

《清實錄》所載:"乾隆二年。丁巳。冊立嫡妃富察氏為皇后·······冊封庶妃高氏為貴妃。"

在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帝即位後,月底即封側福晉高氏為貴妃,並諭令其家族出旗,將高氏母家由內務府包衣抬旗,賜隸滿洲鑲黃旗。清朝時期如果要給后妃抬旗,還需要在后妃姓氏加上「佳」字,將其滿族化,以提高后妃身份,因此高氏改為高佳氏。

清朝選秀很嚴格,通常秀女進入後宮,先封為答應。之後部分答應有可能一步升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及其之上的封號是來自代代權貴世家的女子才可獲得的,只有從王府直接入宮,家世不高的她們才有機會直接封嬪,封貴人。

高氏作為潛邸之側福晉,隨乾隆入宮,不受選秀的出身限制,憑著資歷可直接抬升位份,因此才得以在乾隆登基就被封為貴妃。

1745年,高貴妃舊病復發,乾隆深感她時日不多,因此為了沖喜,以「貴妃誕生望族,佐治後宮,孝敬性成、溫恭素著等名義晉封她為皇貴妃,高氏從出身包衣的使女到攝六宮事的皇貴妃,人生完成了逆襲。

然而即使乾隆冊封高氏為皇貴妃,依然沒有挽回她的性命,高氏死後,乾隆給她的諡號是「慧賢」,稱「慧賢皇貴妃」,根據清朝對於妃嬪諡號的記載:「慧,柔質通敏曰慧」、「賢,內德有成曰賢」,可見高氏在乾隆眼中是個性格溫柔、聰敏的女子。

高氏不得乾隆寵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雖然現代各大影視劇上演繹的乾隆對於高氏沒有半點愛情,還有點厭惡,但是分析史料發現,從乾隆對高氏的各個方面的表現和態度來看,高氏在乾隆心目中的「存在感」確實是非常高的。

首先:從高貴妃的年齡來看,她是乾隆年少時期的戀人

《清史稿》有高貴妃的記載,但是關於她的生年不詳,皇室譜牒中也並未記載她的生年年月,不過, 高氏的年歲有一個人是記得的,那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四十五年 ( 1780) 年底,乾隆帝在孝賢皇后陵前酹酒時有詩曰:

「七旬忽我逮,百歲任他期」,其後詩注曰: 「隨皇后殯地宮者,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 如在世,皆年逮七旬,今皆辭世,益增悵然。」

寫這首詩的這一年,乾隆帝恰值七十大壽,從乾隆的詩句中來看,高貴妃如果還在世,也年逮七十,因此可以判定高貴妃當與乾隆帝同歲,是同齡人,生於康熙五十年 ( 1711) 。

如果高氏真如乾隆詩中所講和他同歲,那高氏的生卒年為康熙五十年至乾隆十年(1711-1745),享年 35 歲。

高氏是乾隆年少時期的戀人,高氏進王府後,這段時光正好兩人是情竇初開的青春期,那時候乾隆還是寶親王,沒有帝王和妃嬪身份的牽絆,青年人之間的感情或許較為熾熱些,乾隆帝年少和高貴妃想必也是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而且清朝皇室的規矩是母以子貴,一個妃嬪是否受寵,很大原因在於子嗣,高氏一直沒有子嗣,在無子傍身的情況下,乾隆登基後就封她為貴妃,可以看出乾隆對這位年少時期的戀人沉甸甸的愛。

其次,從她逝世後,乾隆對她的悼亡詩來看

在古典詩歌中,自潘岳 《悼亡詩》以來,「悼亡詩」形成了一種專門的狹義概念或傳統,一般都是悼念亡故妻子的詩作。

乾隆帝一生雖然妃嬪眾多,但在他龐大的御製詩文中只為三個女人寫過輓詩, 而一再令乾隆帝悼亡懷思的,除孝賢皇后之外,只有高貴妃。

據乾隆帝在輓詩中所述:

況曾賦抱裯,嘗經陪曲宴。憂農予悒鬱,強慰予之畔。頻進徐妃箴,未怨班姬扇。廿年如一日, 誰料沉疴臶?囑我為君難,不作徒背面。」

《無題》一詩以悼亡高貴妃:

散遣閒愁點筆時,無端觸緒轉增悲。 歌詩擬改杜詩句,生別終勝死別離。

從乾隆的悼亡詩中可以看出,能讓乾隆發出 「生別終 勝死別離」的悲愴搶呼,可見高貴妃在乾隆心目中占據了無法取代的地位。

再次,高氏和富察皇后情同姐妹,並沒有讓乾隆心生厭惡

在很多影視劇中,高氏和富察皇后水火不容,互為仇敵,可在真實的歷史上,高貴妃與富察皇后一直情同姐妹,相處融洽。

高貴妃一直沒有生下子嗣,與皇后感情很深而又懂得乾隆深愛嫡子的她,自從乾隆三年富察皇后所生嫡子薨逝後,高貴妃一直安慰鼓勵著富察皇后繼續養好身體,再生個嫡子。

在皇宮中一年一次的家庭宴會的坐位,高貴妃和皇后都坐在甲等座位,兩人坐在皇上的左右兩邊,上的菜肴品種全部一致,可見高貴妃和富察皇后關係相處融洽,同時也受到了乾隆的寵愛。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高貴妃溫柔聰敏,而且識大體,還是和影視劇中腹黑跋扈的人設完全不同的,在乾隆的眾多後宮佳麗中,雖然和富察皇后相比,高貴妃不是乾隆心中的最愛以及白月光,可是和其他佳麗相比,高貴妃也算是乾隆極其寵愛的妃子。



參考文獻: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

《慧賢皇貴妃輓詩,疊舊作春懷詩韻》

弘暦 . 御製詩二集

《清史稿》慧賢皇貴妃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