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高情商就是:不委屈自己,不傷害他人

2019-07-27     萬象小書社


01.最差勁的溝通:聽不進去話

老王是深圳一家外貿公司的設計師,公司主要是做電子煙,銷往歐美國家,公司效益不錯,老王的工資待遇自然也還可以。

有一天,老闆安排老王做一個PPT。老王二話不說屁顛屁顛就做完了。

之後老闆又接著安排他做3D渲染圖。

這下老王就有點不高興了,感覺領導是在給他找茬。

誰承想,這竟然成了老王辭職的導火索。

而直接原因,竟是領導在微信上對他說的一句話……

老王今年快30歲,來這家公司不過半個月。最後卻因為老闆一句話,氣得立馬辭職,連工資都不要。

原來,老闆微信上發給他的是一句廣東方言,不明就裡的老王把這句話理解成了「你這個傻子」。火暴脾氣瞬間被點燃,說什麼也不願受這個委屈。

最後還是老闆知道了其中的誤會,主動打電話讓老王回去。可老王依然說什麼都不回去。

老王說,感覺自己融入不到那個團隊。

這是我下午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事例。老王之後的職場境遇更加不順,但那已是後話。

作為旁觀者,我們不難看到,老王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到這個團隊的真實原因,就在於不會溝通

老王覺得老闆在給自己找茬、說話不尊重自己,於是一氣之下就裸辭,之後知道是誤會卻怎麼勸都勸不回去……全程都沒有跟老闆好好溝通,聽不進去話

如果老王不轉變自己的想法,真的很難在職場混得好。

02.學會傾聽,溝通才能事半功倍

在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老王」:

·雖然對方不是壞人,但與之談話有時會感到不愉快和煩躁

·儘管對方工作能力強,但在人群中卻沒有威望,得不到提拔

·對方頭腦靈活又是美女/帥哥,但異性緣卻不好,朋友也很少

……

相反,還有一些人明明沒有什麼突出優點,卻很招人喜歡,工作也順風順水。

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就在於溝通

每個人都喜歡錶達,希望別人能聽自己說。很少有人真正願意聽別人說。

這一點絕不是僅僅只是話嘮們的特質。

一些人沉默寡言的人,他們平常話很少,看起來似乎很缺乏表達欲。事實上,一旦環境調節到了他們熟悉的領域,他們的語言系統就會瞬間開閘,變得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因此,傾聽就顯得非常難能可貴,它也確實是高情商溝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有一個朋友小若,是一個文靜、寡言,不會積極找話題的女孩。

可是,小若身邊的每個人都說:「面對小若,我總能說出好多話來。」

小若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通常只是微笑著聽他人說話,恰當地附和,如果對方詢問自己意見,她也會合理給出看法。但大多數時候,小若還是扮演「聽眾」的角色,不怎麼談自己的事情。

小若身邊總有很多人,他們之間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她也非常喜歡這種被朋友環繞起來的快樂。

所以你看,在溝通中,「傾聽」一定比「說話」更划算。

03.高情商溝通,只需3步

日本作家魚住理英在《1分鐘溝通課》一書中提出,高情商的溝通力,是表達力與傾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只要掌握其中的秘訣,就能告別說完就後悔、開口就冷場、提問不在點子上這些問題,從而掌握溝通主導權,實現「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的終極目標。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高效溝通呢?

我們圍繞「附和」「態度和動作」以及「提問能力」三點,分別來看一下。

附和

談話氣氛的活躍與否由「附和」決定。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聊天進行不下去,就是因為自己每表達一個觀點都會被對方否定,接不來不知道說什麼好。這樣的人很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成為「冷場王」。

如何才能讓別人願意多跟你說話,並給出「和這個人談話很舒心」的評價?

大家試著從以下選項中看看自己屬於哪種。

·不停地說「是是是」。

·不停地說「原來如此」「的確如此」

·每次附和都過於誇張(參考日劇中年輕女性的反應)

·隨意阻斷對方的話語(每句話都做出反應)

·在附和中插入「奇怪的笑聲」

如果沒有一項中招,那麼恭喜你,朋友們對你的評價應該還不錯。

實際上,以上幾種附和方式都是錯誤的,需要加以糾正。

接下來,我們看看對話高手是如何附和的。

根據內容調整「語調和語速」

「說話者的印象是由『語調和語速』決定的。」

語速調、語速快的人,往往給人興致勃勃、精力旺盛的感覺,但往往也容易忽視傾聽者能不能跟得上自己。作者傾聽者,可以用「語調低,語速慢」的方式來符合。

這樣對方會稍作停頓,跟上你的節奏。

說話的人之間感情會互相影響,通過語調和語速的調節,達成「情感同步」,自然就會給人說話說服的感覺。

·不知道怎麼辦時「沉默地點頭」

「沉默地點頭」是最常見的附和方式。不出聲,認真地看著對方的眼睛頷首,嘴角適當上揚。

大家不妨模擬一下這個場景,當自己口若懸河說出一個方案時,對方適時地給予點頭回應,自己是不是也會備受鼓舞,接著往下講了呢?

當然,在對方明確需要你附和的情況下,明確地說「是的」給人傳遞的感覺會更好。

「一秒鐘」等待

附和也要把握節奏,大部分的人附和往往是過快的。這就很容易把附和拉回到我們上述所講的幾項錯誤附和中。

回應,也要講究留白。

對方說話快,回應快,雙方都會變得疲憊。而回應速度放慢,停頓一秒鐘時間,給對方你在思考的感覺,最後做出的回應會更令對方心滿意足。

不要以「可是」「不對」等否定詞作開場白

舉個例子。

——「我很喜歡那家咖啡館。」

——「可是他家據說環境有點亂。」

這樣的回應顯然會讓對方失去聊下去的熱情。給自己留足時間,了解對方的想法後,再恰當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對方接受起來也會容易一些。

很多人可能不大了解自己的說話習慣,怎麼辦呢?

不妨通過錄音了解清楚自己的說話習慣,分析自己在溝通中存在哪些問題,對照改進,從而變得善於溝通。

態度和動作。

真正的溝通高手從不忽視自己的「態度和動作」。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在溝通的過程中,「話語」所傳達的內容只占溝通的二到三成,表情、語調、動作等非語言部分占比更高。

不少人在跟別人聊天時總會有一些小動作:一邊聽對方講話,一邊做自己的事情。抖腿。抓耳撓腮。這些被大家忽略的細節,往往會影響到說話人的情緒。

人人都喜歡與跟自己關係親近的人聊天,這樣比較自然舒服,也願意講更多心裡話。

但實際上,生活中,我們每天要花費八小時甚至更多的工作時間,和不怎麼親近的人說話。

所以,糾正上述令人產生距離感的小動作吧,和對方變得親近起來,來更有得聊。

眼神設置

網上流傳著一張吳磊過安檢的圖,不少人看過之後都希望那位安檢員是自己。

古人說,「眉目傳情」,一個人就算不說話,也能從他的眼睛裡看到很多內容。

如果廣大男同胞能學會吳磊的這個眼神,就可以很大程度解決自家女朋友盯著男明星看的問題了(劃重點)!

當然,一般的談話,我們並不需要這樣深情的眼神。

很多人在談話時,不敢直視對方,眼神飄忽不定,無視對方與自己的眼神對視。從而給對方自己不自信,或不喜歡、不重視對方的感覺。

那正確的眼神設置是怎樣的呢?

視線自然地看向對方的眉心、眉毛、眼睛上下、額頭、鼻子等區域,切忌直勾勾盯著對方眼睛,避免給對方造成壓迫感。

我自己以前也有這個毛病,因為緊張和不自信,後來被人提了出來,自己也下意識改正了。練習地多了,再跟別人聊天時,就敢於直視對方了。這點在面試中尤為重要。

「姿勢」傳達一切

根據下面幾點,核查自己有沒有相應問題:

·不直面對方,身體總是傾斜

·一邊搖晃上半身,一邊聽他人講話

·聽他人說話時身體後仰

·雙手抱臂

……

我們一一來看,在與他人面對面交談中,不直視對方、身體傾斜是非常不禮貌的。總給人「對著空氣說話」的感覺,所以不妨對著鏡子多多練習。但如果是多人會議這樣的場合,則可以選擇不與對方面對面而坐,採用扇形圍坐的形式,避免尷尬。

搖晃上半身,很容易讓人有暈眩感,造成極大的生理不適。抖腿、轉筆等等也是同理。這樣會讓產生極大的反感與厭惡情緒。

年紀大或者有一定權勢的人喜歡說話時後仰,也有很多人是想通過這樣的姿勢表達自己的個性。給人極大的隨意感。相反,正確的姿勢應該是稍稍前傾的,這樣傳達給對方的信息是,你對他所講的內容很感興趣。同時,記得手要放在對方看得到的地方。

雙手抱臂給人感覺是「防衛」「拒絕」,顯然與我們想要與對方拉近距離這樣的訴求相悖。怎麼辦呢?站著談話時,可以雙手自然下垂,或者與對方並排站立。

長期養成的小動作一時半會兒想要改變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心裡時時刻刻注意這點,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習慣。

提問能力

「提問能力」決定一個人獲取到的信息的多少,要想從對方那裡獲得更多信息,必須多提問。

提問的能力決定對方是否想繼續跟你聊下去以及說出的信息量符合還是超出你的預期。

好問題不是靈光一閃想出來的

我們與人約會、面試、談合作,都是通過談話,如何掌握提問能力?也許,我們需要跟談話類主持人學習一下。

採訪前,主持人一定會對對方做一番調查,對方的喜好、家鄉等等,他曾有哪些過人之處。如此做一番準備,記錄下可以提問的事項。

那麼什麼是好問題呢?

對於記者來說,一針見血能引發媒體爭議的是好問題;主持人能提出讓對方不難堪且引發傾訴欲的是問題。那麼相應的,對於我們來講,提出「有深度的具體問題」。

舉個例子。

——「昨天開彙報會了吧?怎麼樣,有什麼感想?有沒有一種過關的感覺?」

——「嗯,我感覺還不錯。」

——「是嗎?那太好了。領導怎麼說?」

——「這個嘛,有兩點事項還沒確定,領導說只要把這些問題明確好,就可以了。」

——「是嘛,那就好。」

在這個例子就是一個「有深度的具體問題」的對話,提問的人問的是「昨天彙報會」的感受,並設身處地提出自己的感受,讓對方有得聊。之後循序漸進地問到領導意見,因為前面已經有了關心對方的鋪墊,到這裡不會打探他人隱私的感覺就會弱一些,從而雙方都比較愉快。

即使了解也可以假裝不懂

很多人在提問時會提一些抽象的問題,或者喜歡搶話,也就是那些用「是」或「不是」就可以結束的談話。

要記得,我們與人談話,一切的提問都要圍繞「讓對方多說」進行下去的。

所以,有時候可以假裝不懂,適當提問,給對方足夠信息,多說一些。

和人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會說話,真正高情商的溝通,就是在聊天過程中彼此覺得舒服,既不讓對方覺得受到冒犯,自己也不因為對方的提問覺得委屈。善用附和、傾聽、提問,跟任何人聊得來都不成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9qz0GwBJleJMoPMQm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