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過疫情,沒挺過「咖啡內卷」:今年開新店反而更難了?

2023-04-04     咖門

原標題:挺過疫情,沒挺過「咖啡內卷」:今年開新店反而更難了?

前段時間,美團發布1~2月份數據,咖啡外賣訂單同比增長了101.9%,成為餐飲各品類中的第一位。

打開短視頻網站,也常常可見日營業額2萬、3萬的咖啡店。

與此同時,我也聽到另一種聲音:「高營業數據拉我入局咖啡,現實卻啪啪打臉。」甚至有的店,開業48天,營業額只有624元。

今年咖啡賽道,生意是更好做,還是更難做了?

咖啡外賣翻倍增長

生意更好做,還是更難做了?

前段時間,美團發布了1~2月份咖啡外賣訂單數據,有幾個亮點,值得行業人關註:

第一,今年1~2月期間,咖啡外賣訂單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1.9%,成為餐飲各品類中的第一位。

「一直被壓抑的消費,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訂單增長,再加上春節檔的加持。」一位咖啡品牌創始人說。

第二,今年1~2月份期間,三四線城市咖啡訂單增速已經達到104.19%,超過一二線城市的72.14%。

咖啡在下沉市場的「超長春節檔」

今年情況特殊,很多人陽康之後,直接回家過年,咖啡在下沉市場的春節檔開始得更早,迎來了「超長春節檔」。「滿城找咖啡」的需求,讓很多縣城咖啡實現了爆單。

不過,春節過後,很多年輕人再度回到大城市工作生活,下沉市場咖啡生意有所下降。

第三,廣州超越上海成為晚間的「咖啡之城」。數據顯示,夜間時段咖啡消費第一變成了廣州,上海只能屈居第二,之後是深圳、成都、杭州。

訂單增長、營業延長,從數據上看,咖啡迎來了一個真實的春天。

但最近我也聽到這樣一種聲音:

「入局咖啡,一邊是理想,一邊是現實;高營業數據拉我入局,現實卻啪啪打臉。」

為什麼這麼說?真正開咖啡店的人,感受是什麼樣的?今年開咖啡店,生意更好做,還是更難做了?

我採訪了不同區域的多個咖啡品牌,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咖啡現狀。

說說咖啡店的真相:

高單量是少數,新店似乎更難了

打開短視頻網站、社交平台,經常能看到一家咖啡館「日營業額2萬、3萬」的分享貼——似乎日入2萬,在咖啡圈已經「稀鬆平常」。

是這樣嗎?我們不妨先算一筆帳:

我們設定一杯咖啡的單價在25元,那麼日營業額達2萬元,意味著一天的出杯量需要達到800。

如果一個咖啡店的營業時間為10個小時,那麼每小時的出杯量要在80杯,如果是半自動咖啡機,意味著需要差不多4個咖啡師10個小時不間斷同時出品,才能達到這樣的出杯量和營業額。

和咖啡主理人聊了一圈,結合咖門過往採訪的經驗,在咖啡館中,高增長、高單量確實存在,但都有一些前提條件(比如高峰期、好點位,或極限狀態),而且對一個城市的咖啡氛圍、客群數量、經營思路、門店人力等方面都有要求。

「平時的真實經營中,很少能做到極致的出杯量。」

高營業額、高銷杯量只是局部的熱鬧,大部分還是「日常」的數據

「對於我們這種30平左右的小店面,一天4000~5000元的營業額已經是天花板,大部分時候,真實的營收是每天幾百到1000+。」一位西安的咖啡店主告訴我。

「看到很多縣城咖啡館過年期間的數據,我很震驚也羨慕的,我們在縣城做了五年咖啡,日銷30杯左右,過年期間最高的時候才做到一百杯左右。」一個江西縣城的咖啡主理人告訴我。

此外,很多今年自創品牌、新開出的咖啡店,今年的日子並不容易

浙江某縣級市,前段時間新開出了一家20平的咖啡店,自創品牌,2月14日開業當天「買一送一」,但最終一杯也沒有賣出去,當天零收入。

「開業6天,總營業額600元。沒開業之前信心滿滿,開了業之後每天在店裡發獃,有時候6小時沒有一個人來店裡,每天早上10點守到夜裡12點,每天房租都賺不回來,我現在的夢想是每天30杯咖啡。」

截止4月2日,他開業48天,營業額只有624元。

究其原因,今年咖啡競爭太激烈。連鎖咖啡品牌快速殺入下沉市場,很多小品牌、獨立店來不及反應,已經被迫「卷」起來了

從去年年底,咖啡加盟浪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擴張,以庫迪為代表,官方海報宣稱五個月已經突破1000家,更有新生品牌每個月以幾十到上百家門店的簽約速度發展。

一時之間,門店增速跑得比市場需求還快,一個縣城快速開出十幾家店,「咖啡消費習慣還沒培養起來,小縣城一共就那麼幾個顧客,做咖啡的比喝咖啡的都多。」

面對高速發展的咖啡賽道,不僅是新店,很多去年快速跑出來的區域咖啡小連鎖,今年也「有點難」。

很多店挺過了疫情

卻沒挺過春天的「咖啡內卷」

「很多咖啡館並沒有倒在疫情之中,而是倒在了今年的前三個月。」

「今年春天的咖啡賽道,真的卷上了天花板。」不少咖啡品牌主理人都有同感,很多區域咖啡小連鎖品牌都關閉了少則一兩家,多則五六家店面。

中部新一線城市的一個咖啡小連鎖品牌,從2020年開始做咖啡,店面從1家開到了9家,今年前兩個多月關了6家。

「今年生意比疫情之中還難做,目前剩下的3家店面,也不知道能堅持到什麼時候。」

從去年年底開始,咖啡賽道從產品到價格一直不斷內卷,很多區域小連鎖都「陪跑不起」。

在西南地區開出5家店面的一個咖啡品牌,也有同樣際遇。

「之前一家店面的時候,每天睜眼是如何和大家分享好喝的咖啡,現在一睜眼,就是房租、人力、原物料、營收之類的數據。」

去年以來,從大型連鎖品牌到獨立咖啡品牌,咖啡入局者越來越多,咖啡店層出不窮地開出,「從價格上更加平價,口感上更加茶飲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消費者的選擇性增加,『蛋糕』不斷被分割,直接導致本土咖啡品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單店生存相對容易,多店要想持續維持盈虧平衡就很難了。」一位區域咖啡小連鎖品牌創始人說。

「並且,小連鎖沒有形成很強的品牌效應,從供應鏈向價格、再到口味不斷內卷,人們對一杯飲品的忠誠度本身就不高,就很難和大品牌形成抗衡。」

「從未想到,今年春天的咖啡賽道如此之卷。」

這是很多咖啡主理人都在說的一句話。

2022年,不少消費品類都處於負增長狀態,只有咖啡一騎絕塵,凈增長1萬+家,而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今年春天。

很多品牌為了爭奪市場,快速加盟擴張,紛紛降價、發放優惠券,加速搶奪客戶。「當下的咖啡市場看似火熱,但新開和關店在不斷循環。」多位咖啡主理人表示。

這或許是一個品類在狂飆式發展中,必然經歷的洗牌過程。

對於當下的咖啡入局者,一定要開清楚形勢再決定是否入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9ea99e1e196f9e06da48f3413182f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