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故事|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欽:以歷史為鏡,照亮澳門獨特發展之路
澳門,這個中西文化交匯的特別行政區,自1999年回歸祖國以來,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在教育與文化領域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讓無數澳門人激動不已。當時正在內地求學、即將畢業的澳門學生林發欽對這一幕記憶猶新。他回憶道:「當時宿舍里,同學們都非常興奮,很多來自澳門的同學在宿舍里掛起了國旗,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如今,回顧過去的25年,林發欽感慨地說:「自己開始工作是在澳門回歸祖國之時,澳門回歸25周年與我服務社會25周年是同一個周期,因此我對這段經歷感受非常深刻。」
「澳門回歸25年來,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是欣欣向榮的。澳門本地的文化認同與祖國內地的聯繫,大家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近日,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林發欽在接受GDToday記者專訪時表示,澳門回歸後,在教育上始終堅決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從課程體系、教材編寫到課程設計,都致力於將祖國的歷史文化與西方的教育理念相結合,目的就是為了讓澳門的年輕一代既能深刻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國家制度和發展戰略,又能充分吸收西方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成果。
澳門回歸25年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區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澳門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澳門教育事業獲得了空前廣闊的發展空間。澳門的基礎教育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表現出色,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國際排名也逐年攀升。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大學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已躍升至245位,較回歸初期有了顯著的進步。談及澳門教育事業的發展,林發欽表示,「澳門教育取得的成績背後,離不開教育理念的推動。我們建立了一個愛國愛澳的澳門特色課程體系。這意味著我們根據澳門教育的需求、國家的發展戰略,以及教育科學的全球性研究,將澳門的課程建設得更適合澳門,更加本地化,從而對下一代的教育達到更大的效果。」
近年來,口述歷史在澳門越來越受到關注。隨著教青局與人教社合編的歷史教材投入使用,新時期具有澳門特色的歷史教育正逐步深入課堂。林發欽指出,研究澳門歷史在澳門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研究澳門,不僅能關注其歷史文化,還能了解澳門在「一國兩制」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模式。他補充道,「這種研究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敘述上,而是通過具體事例和史實,認識到這種同命運共呼吸的聯繫。」
作為口述歷史研究的領軍人物,林發欽領導團隊實施了多項口述史項目,搜集了眾多寶貴的歷史資料。他強調,「口述史不僅是研究方法,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通過訪談老居民,我們收集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這些資料不僅豐富了澳門的歷史記錄,還有助於社區溫情的凝聚和歷史文化傳承。」在他的口述歷史研究中,涵蓋了多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例如,在紀錄澳門慶祝國慶牌樓製作過程的口述史研究中,他採訪了16位當年參與製作的老居民。「通過他們的回憶,我們得以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氛圍和技術細節,這些口述資料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林發欽說,「這些口述資料不僅豐富了澳門的歷史記錄,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那段歷史。」
為了確保口述歷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林發欽和他的團隊採用了嚴格的「互證」方法。他們訪談了多位講述同一主題的人,並結合文獻資料進行核實和比對,以確保口述史料的準確性和可信度。他強調,口述歷史不僅僅是收集資料,更重要的是通過生動的故事,讓年輕一代和普通市民更加真切地感受澳門的歷史文化。「當老居民分享他們成長的點滴時,這不再是書本上的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身邊長輩們講述的故事。這對凝聚社區力量、保存與傳承歷史文化大有裨益。」
展望未來,林發欽對澳門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澳門回歸50周年之際,無論在哪一個領域,我們都將實現更大的飛躍。希望澳門的年輕人能在國家的支持下,為澳門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他也強調,澳門應從歷史中找回自身獨特的發展優勢,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結合澳門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澳門在教育、文化、經濟等多個領域實現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續的發展。
製片:GDToday記者 王勇幸
採訪/視頻:GDToday記者 楊虓 蔣君彥
文字/腳本:GDToday記者 王勇幸 肖敏
發自澳門
【作者】 楊虓;蔣君彥;王勇幸;肖敏
今日香港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91bfd00a49eb955b2ddd1260f2b87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