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舊建築適應新生活

2022-08-26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讓舊建築適應新生活

藝術設計的朋友們

一場以「適應性建築——在既有建築上建築」(Adaptive Architecture, Building Upon the Existing)為題的展覽,即將在德國建築博物館(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拉開帷幕。對於既有建築的改造、調整和再次利用,在建築發展的歷史中是一個時常會出現在人們面前的話題。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適應性建築」或者說「舊建築更新」,已經成為許多建築師的工作方向和特色。本刊曾在去年介紹了中國建築師張軻在他工作中所提煉出的建築「新陳代謝」的概念,以及體現這一概念並多次獲得建築界大獎的「微雜院」項目。借著此次德國建築博物館新展即將開幕之際,聊聊「適應性建築」在最近的新實踐。這些新的建築實踐或許能為城市在當下的階段提供另一種發展路徑的參考。

「適應性建築」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可持續建築」。利用既有建築的結構、空間,按照城市或社區發展的需要,更新它的使用功能,並且由此對建築進行適應性改造,使原先的建築被持續利用,能夠在保留社區歷史記憶的基礎上激活新的發展機會。這種方式,使得城市建築以更為經濟、實用、高效的策略滿足不斷出現的新需求。建築師們對於既有建築的靈活干預,既可以保留社區空間結構的歷史記憶,還能夠使舊建築融入新的發展時代。

由建築師路易斯·切里改造的原阿達姆斯-米利斯針織工廠項目,原有的L型建築便成了現在的「7工廠」創意空間

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海波特(High Point, North Carolina)的阿達姆斯-米利斯針織工廠(Adams-Millis Hosiery Mill)是一座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工業建築。這座建築在建造初時,擁有龐大的體量,澆築混凝土的結構和兩英尺寬的柱子,以及帶有形狀別致的房頂和方形吊頂。當地的紡織行業早已凋敝,這座巨大的工廠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不斷被改造以適應不同的使用需求。在建築師路易斯·切里(Louis Cherry)的建築改造後,這座巨大的針織工廠已經成為為家具企業提供展會和工作空間的康登工場(Congdon Yards)。切里在改造過程中,發現廢棄工廠里兩座組合成L形的建築,它們的樓層之間並未對齊,因此他設想「在中間切一個大洞,讓它們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層疊中庭」。現在,一座鋼材質的樓梯,圍繞電梯展開,連接起每個樓層,成為帶有大型家具工作區和社區空間的「7工廠」(Plant Seven)。另一座磚結構的廠房,被改造為多個活動空間和餐廳。這樣,一座兼具社區節點功能的產業園區,成為適合當今經濟活動和社區生活的基礎設施。

由建築師路易斯·切里改造的原阿達姆斯-米利斯針織工廠項目,針織工廠廠房已經成為為家具企業提供展會和工作空間的康登工場

「適應性建築」還有另外一層概念,是建築的「自我進化」。物種通過進化,不斷適應變化中的生存環境。而建築的「進化」,也帶有著相似的意味,在城市、社區等場域的演進中通過適應性的改造,以符合新的空間需求和規範。這種更新和再利用的方式,避免了與拆除和新建築相關的耗費,它本身就是一種能夠滿足緊急需求的解決方案。面對社會的變化和新的需求,以及技術和生活方式的嬗變,建築的適應性方式是否能夠成為提高建築物使用壽命和效率的重要品質,亦可通過建築實踐得到答案。

中國建築師徐甜甜和DnA建築事務所在建築項目縉雲石宕

中國建築師徐甜甜和DnA建築事務所在建築項目縉雲石宕中,利用浙江縉雲的一處廢棄採石場,為當地提供了功能化的社區新空間。一面是延綿千年的採石業歷史遺產,一面是鄉村振興和環境改善的現實需求,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建築項目團隊主要面臨的思考。千年歷史的採石場,在當今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功能,需要通過建築的進化實現活化。徐甜甜和團隊對當地九個位於仙都景區的山谷之中的採石場,賦予了新的功能,以實現促進當地鄉村地區發展的目的,同時著力生態改善,創造可供當地居民和遊客使用的社會和文化場所。經過DnA建築事務所團隊改造的採石場,成為公共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將已歷千年的採石文脈,以及當地民俗文化遺產並置於全新的語境。

中國建築師徐甜甜和DnA建築事務所在建築項目縉雲石宕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居民生活,受到了顯著影響。人們被迫在家中工作,住宅建築的通風和照明、適應工作場景的舒適性等特性得到更多的呼喚。墨西哥的多位建築設計師,為處於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的普通民眾,對住宅進行適應性改造,使建築貼合新的生活,成為當下時期的空間解決方案。譬如,帕維爾·埃斯科貝多(Pavel Escobedo)和安德烈斯·索利茲(Andrés Soliz)兩位建築師為居住在墨西哥城著名的CUPA(Centro Urbano Presidente Aleman)住宅社區的一戶家庭,進行了房屋的改造。這座大型社區,是1947年由墨西哥建築師馬里奧·巴尼(Mario Pani)基於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城市規劃思想和建築原則進行的住宅社區實驗計劃,應對當時墨西哥城日益增長的城市住房需求。在這次改造的兩層55平方米的居住空間內,原本沒有房間的隔斷,容納了三張床,以及電視、沙發、封閉的浴室及洗衣房,還有他們的自行車和存放衣服及其他物品的許多箱子。為了解決缺乏隱私空間、儲存空間,以及地板、牆面、窗門老化的問題,建築師們開始了適應性的建築改造。

帕維爾·埃斯科貝多和安德烈斯·索利茲為居住在墨西哥城著名的CUPA住宅社區的一戶家庭,進行了房屋的改造

將原先的木製樓梯設計得更短,增加可以實際利用的面積。他們設計出一個新的廚房,並在新廚房後面安排了洗衣房和自行車存放的地方。在下層空間,存放自行車的樓梯下方的區域被改造成觀看電視的地方。兩位建築師為了解決臥室之間的隱私和儲藏空間不足的問題,通過一大塊帶有儲物櫃的木結構重新配置空間布置。這樣,儲物櫃就成為臥室空間、電視室和衣帽間之間的分隔。而其他的安排布置,更多地恢復在 1947 年建築建成時的家具配置,以尊重歷史場域的原貌。

在適應性建築中,建築師們的工作,更像是引導和干預,幫助既有建築生長成為適應當前發展和需要的樣子。同時,建築師們也為這些舊建築生命的延續帶來了新的機會,也讓人們有可能通過與舊建築的深度交互與往昔的社會記憶建立起聯繫。

文 Article / 黃巍鋒 Wayne Hwang

圖 Pictures / 德國建築博物館 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84561b1fba97df62e761f4dd5428b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