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保險一季度凈利虧損,償付能力水平偏低,法人代表變更

2022-05-27     全球財說

原標題:中郵保險一季度凈利虧損,償付能力水平偏低,法人代表變更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財說

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中郵保險法人代表已經變更,今年3月代行董事長職責的李學軍成為法人代表。

中郵保險成立12年,背靠郵政集團這棵大樹,於3年前才突破凈利十億大關,盈利能力有待提高。長期以來,產品銷售嚴重依賴銀保渠道帶來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激增影響凈利表現,渠道價值水平有待提高。

最新財報顯示,中郵保險1季度凈利大幅虧損超6億元,各項投資表現欠佳。

伴隨業務擴張,資金日趨緊張,償付能力承壓明顯。

擺在李學軍面前的道阻且長。

高層變動 法人代表變更

中郵保險自上任董事長黨秀茸離任,總經理李學軍代行董事長職責後,截至目前該公司的正式董事長任命尚未下發。

今年3月,中郵保險官網發布公告稱,黨秀茸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

公開資料顯示,黨秀茸,2009年獲批擔任中郵保險董事、總經理;2017年6月,獲批擔任中郵保險董事長。

與此同時,公司還公告稱,根據相關監管規定、公司章程和公司董事會決議,將由李學軍董事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

李學軍非郵政體系出身。

資料顯示,2009年2月起李學軍先後任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教育培訓部副總經理、總經理,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戰略與市場部總經理,湖南省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2018年4月任陽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總監;2018年11月起先後任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執行董事;2021年9月任中郵保險黨委副書記;2021年11月任中郵保險黨委副書記、董事、臨時負責人。

李學軍代行董事長一職距離其任職總經理還不足半年,其於2021年12月剛剛任職中郵保險總經理。

李學軍的到來打破了公司多年來董事長、總經理重要崗位來自郵政體系內部的慣例。

《全球財說》發現,中郵保險2021年報中法人代表尚未變更,但在其2022年1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法人代表已經變更為李學軍。這是否意味著李學軍將正式履職董事長一職?

李學軍履職中郵保險,此前被業內人士視為中郵市場化轉型的標誌之一,其用工制度開始向市場化轉型。

2月,中郵保險還對外發布招聘7名總部部門級領導的動作,也被外界視為公司進一步市場化的體現。

今年,其另一個重大轉折事件也終於塵埃落定。

去年6月,友邦保險攜120億入股中郵保險,提前預定了第二大股東席位。今年初,銀保監會關於註冊資本變更和股東變更的批覆正式下發。

由此,中郵保險註冊資本增至286.63億元,堪堪超過中國人壽成為壽險業「探花郎」,公司也由中資控股轉為中外合資。

中郵保險經歷增資擴股後,最新股權架構如下。

中國郵政集團持股38.20%,友邦保險持股24.99%,北京中郵資管持股15.00%,中國集郵持股12.19%,郵政科學研究規劃院持股9.62%。

凈利水平不高 償付能力承壓

李學軍當前擔子其實也不輕。

2022年一季度,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24.95億元,同比增長5.12%;凈利潤虧損6.41億元,而2021年一季度凈利潤為9.61億元,同比大幅下滑166.7%。

同時,一季度公司投資表現不佳。凈資產收益率為-2.13%、總資產收益率為-0.16%、投資收益率0.93%、綜合投資收益率為-1.23%。

實際上,公司成立12年有餘,3年前凈利才突破10億元大關。

相對於整個郵政集團來講,無疑公司10多億的凈利體量對集團凈利貢獻較小。相較於其投入,中郵保險持續盈利能力仍有待提高。

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1023.18億元,同比增長9.1%;實現凈利14.03億元,同比增加6.61%。

報告期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65%,投資收益增加33.38%,帶動營收增長。

壽險退保金較2020年同比增長279.68%,帶動退保金大比例增長279.77%;滿期給付較2020年同比增長超5成,帶動賠付支出擴大37.61%。

疊加手續費和佣金支出、其他業務成本擴大綜合影響下,營業支出同比增長9.46%。

營收增速不敵營業支出增速,在營業外收入增加和所得稅減少作用下,實現了凈利增長。

2021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58.09億元,同比增長4.65%。按險種劃分保費,壽險保費占總保費比例達98.62%。其中,分紅保險和傳統保險保費各占壽險保費半壁江山。

從繳費劃分來看,期繳首年保費難逃行業大趨勢呈現下滑,去年較2020年同比下滑2成至232.22億元。

相比而言,期繳續期保費和躉繳保費較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15.44%和37.42%。

償付能力方面,2022年1季度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13%和175%,均較上季度償付能力有所提高。

不過,報告同時表示,預計下季度償付能力較本季度會有所下滑。

實際上,近3年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呈現下滑態勢。2019-2021年,核心償付能力表現為161%、110%、101%。

根據銀保監會網站顯示,2021年末,保險業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2.1%,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9.7%。細化到行業,人身險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22.5%。

而2021年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6%,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實際上,公司償付能力承壓早已有跡可循。

隨著業務擴張,為緩解日趨緊張的資金壓力,中郵保險經歷了幾輪增資,從最初的註冊資本5億元攀升至如今的286.63億元,此間還曾多次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資本補充債券。

從產品端來看,1季度中郵年年好財壽嘉養老年金保險在產品退保金額和綜合退保率方面均排名靠前。此產品退保率13.33%位列產品綜合退保率第一,退保金額2.57億元位列產品退保規模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中郵年年好多多保 C款年金保險在退保規模和退保率方面前後所載信息不一致,差別較大。

圖片來源: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觀察上圖不難發現,產品銷售均為銀保渠道,這也是銀行系保險公司通病,保費嚴重依賴銀保渠道。

根據2021年年報顯示,中郵保險2021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居前的5款產品銷售渠道均為銀保渠道。並且前五大產品保費收入合計占公司2021年保費收入的91.89%。

中郵保險背靠郵政集團這棵大樹,保費渠道結構單一,相比銀行儲蓄和理財產品,單一渠道銷售,保險產品面臨隨時被替代的壓力。

嚴重依賴銀保渠道,中郵保險佣金和手續費一直居高不下,呈現增長態勢。

近5年,公司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分別為13.47億元、17.99億元、20.77億元、35.36億元、79.02億元。

尤其到2021年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翻倍激增,提高渠道價值水平,實現渠道轉型迫在眉睫。

內控管理仍需加強

在公司熱切推進市場化改革、價值轉型進程中,內控仍有疏漏,遭銀保監點名通報。

4月29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於部分銀行保險機構違反<銀行業保險業消費投訴處理管理辦法>的情況通報》。

其中,通報的3家對象中就有中郵保險。《通報》直指中郵保險存在未按《投訴辦法》統計、報告和披露投訴數據的違規行為。

經投訴督查,中郵保險在2020年度、2021年度兩個年度,存在保險消費投訴統計、報告和披露不符合《投訴辦法》要求的問題。

2020年度中郵保險未將部分消費糾紛納入投訴統計,且通過年報披露及向銀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報告的投訴數據遠低於實際投訴量。

2021年度中郵保險未將部分消費糾紛納入投訴統計,且向銀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報告的消費投訴數據遠低於實際投訴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2150e820dca4d9d73f1e902034e23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