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名校生薇婭年賺20億,談非名校畢業生的出路:普通人想逆襲,記住3個拐點!

2020-07-26     英文教室

原標題:非名校生薇婭年賺20億,談非名校畢業生的出路:普通人想逆襲,記住3個拐點!

轉眼間,因受疫情影響而被稱為「史上最苦逼的高考」終於迎來的放榜日。

面對中國這場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考場「廝殺」,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十年寒窗,一場考試決定了有人能進入讓人羨慕的985、211,有人只能去二本三本專科,有人名落孫山。

有人說,大學決定了就業的起點。

這固然沒錯,但沒有名牌大學加身,就註定低人一等嗎?非名校生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前幾天,新世相聯合光明日報推出畢業季特別紀錄片《出身》,邀請薇婭到一所二本院校的女生宿舍,與4位畢業生聊了聊她們的人生困惑。

一個又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了雙非名校畢業生的面前。

不可置否,學歷是能力的第一個證明,雖然不是唯一,卻也是最簡單直接證明自己的方式。

儘管如此,真正能夠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往往是那一小部分人,更多則是在塔底的普通人:

2019年,42所雙一流大學本科畢業生約有19.6萬人,而每年全國大學的畢業生人數超過800萬人,這42所大學的畢業生只占不到3%。

然而,否定二三本以及專科生的聲音,卻層出不窮。

比如知乎熱門話題:「二本學歷是人生中的恥辱嗎?」

比如「985大學都畢業即失業呢?更何況你一個小小的三本?」

而當雙非學校的學生當中有一兩個成功者出現,馬上就有人跳出來說:「這是個例!」「這是毒雞湯!」

慶幸的是,結果並不會因起點位置的高低來決定。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往往也並非起點,而是拐點。

你的人生能達到什麼高度,在於你是否能把握好以下三個拐點:

一、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

是首要任務

短片里的女生一開口就是對自己強烈的質疑:「像我們這種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確實比不上他們,本身起點低,總是面臨更多的被選擇。」

薇婭聽後,馬上回應:「人最怕的就是比較。」

「一比較你就會迷失方向,本來你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好好的,一比較就慌了,就想要找捷徑。」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與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比較時(上行比較),會感到焦慮甚至自卑;而當我們與比自己差勁的人做比較時(下行比較),會獲得自信和滿足。

自卑感從來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往往是來自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

所以真正傷害一個人的不是實力更強大的別人,而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自己。

努力向「理想中的自己」靠攏,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但每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因而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以期達到單點極致。

一位網友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高中畢業讀了製藥專科,從決定讀的那天起我就想,努力學習,畢業進藥廠,學歷低也沒關係,盡力到讓自己的能力足夠強就可以。

現在畢業8年了,終於做到項目負責人的職位,好幾家上市企業也都在邀請我。我認為,做到理想的自己了。

這就是所謂的單點極致,極致不等於完美,比較好的描述是「一針捅破天」:少做一點事情,在極小的地方把縱深做到極致,最後的收穫反而更大。

二、你與強者之間,

差一句「順其自然」

看過薇婭直播的人,應該都知道她1分鐘最快說過876個字,而普通人的語速,僅是每分鐘220-300字。

她幫袁隆平推廣水稻,1分鐘就賣出86萬斤。與阿里魚嘗試直播帶貨新模式,5000條牛仔褲1秒被搶斷。幫薛兆豐賣書,65000冊瞬間秒光,後者連稱:「不相信,我真的不相信。」

讓人不敢置信的,還有她每天的作息表:

15:00 起床

16:00-19:00 到公司選品,試用上千種商品

19:00-19:30 過腳本,直播預熱

19:30-20:00 化妝

20:00-00:00 直播

00:00-06:00 直播復盤會、選品、對接商家

06:00-10:00 回家、吃飯

剩下的時間只夠睡4-5小時,就又得趕往公司,周而復始。

她的一切,快到沒有縫隙。

這個1年賺超過20億,全網擁有超過2千萬粉絲的女人,停不下來。很多人說,薇婭和李佳琦,都是被時代、被算法選中的幸運兒。還原了真相:

那些能始終隨風而起,步履不停,跟隨時代腳步持續奔跑的人,才有被選中的可能。

三、永遠不要用起點高低

來定義自己

電視台記者到陝北採訪一個放羊的男孩,曾留下這樣一段經典對話:

「為什麼要放羊?」

「為了賣錢。」

「賣錢做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麼?」

「生孩子。」

「生孩子為什麼?」

「放羊。」

這在學術上叫作「內卷化效應」,指的是 長期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穩定,不斷重複,進而自我懈怠,無漸進式的增長,無突變式的發展,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沒有任何準備,完全缺乏應變能力。

雷軍在談自己的時間觀時,談及年輕人現狀:「你到一個公司打工的時候,偷懶,老闆沒有看見,就覺得自己又蒙了一下,玩貓和老鼠的遊戲,真沒必要。

公司付出的那麼一點錢,就買下了你一個月的青春?學會的東西,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公司的。」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母校作演講的時候慷慨激昂地對年輕人呼籲:

「你們是最不該接受現狀的人,也是最應該改變現狀的人。請無所畏懼,做最不願接受現狀的人,以及最積極改善現狀的人。」

全力以赴,而後順其自然,才能持續有效地精進自己。

正如紀錄片薇婭所說,剛起步時,曾為了工作搬了 18 次家。

開第一家店是 03 年非典的時候,當時感覺運氣不好,很難,回過頭來發現那是一個時機。

為了創業,薇婭先後賣過3套房。2011年在西安早已財務自由的薇婭夫婦意識到風向變化,破釜沉舟將七家線下店鋪關閉,來到廣州開始布局線上,準備擁抱電商。

薇婭的商業嗅覺,敏銳得可怕。電商直播風口來臨之前,她已經準備起飛。

當然,並非沒有波折。

因為缺乏經驗,轉型線上的第一年,她就虧了200多萬。

2014年的雙十一,由於訂單遠超預期,薇婭只得臨時找工廠趕工,出現品質問題,大量消費者要求退貨。

最終,退了600多萬,加上逾期發貨的罰金,又虧了200多萬。

兩次虧損的代價,是她賣了兩套房,幾乎賠光了之前數年的積蓄,但同時,她也看到了電商蘊藏的巨大商機。

她並未停歇,又賣了一套房,繼續干。

次年,她的淘寶店生意好起來,當年雙十一銷售額突破1000萬,全年銷售額3000多萬。

這成績引來了淘寶直播官方的注意,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前幾天,一張照片在朋友圈瘋傳。狹窄的格子間,設備簡陋,薇婭和李佳琦就地直播,很多網友唏噓:原來如今光鮮耀眼的他們,也曾經這樣。

事實上,這是一場直播比賽,最終,薇婭拿到第一名。

2018年11月,薇婭首創帶貨27億的奇蹟,一戰封神。

15年前和薇婭一起去北京動物園開服裝店,如今已是她老公的董海峰說:「我們經歷過的事,踩過的坑,最後都為主播這個職業做了鋪墊。」

有人問薇婭: 這麼黑白顛倒,不停地奔跑,你不覺得苦?

她的回答,出奇一致:因為熱愛。

寫在最後

麥克思研究院幾天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5440元。數據的可參考性雖然不高,但卻在評論區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

在評論區,很多年輕人留言寫下自己的真實收入:

「我一本,在北京上班4年多,比平均還要低一千塊。」

「985,拿著3000起底的工資。」

「19畢業,普通本科,到手一個月1萬+,高工資必然伴隨著脫髮。」

「19大專畢業,996,月入15+,拿時間換金錢。」

這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時代。

要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就必然要付出與之相匹配的心血和汗水。一成不變、淺嘗輒止的人,終將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

擁有與自己死磕到底和對夢想忠誠到底的勇氣,往往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徑」。

光明日報×新世相·2020畢業季紀錄片《出身》

點擊下面相應模塊即可進入內容連結,方便同學們學習英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oHijHMBd4Bm1__YIX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