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占卜禱祀到求醫問藥——古代簡牘中的除疾之路

2020-02-28     考古軍中馬前卒

自人類誕生以來,疾病就是我們頭頂揮之不去的一片烏雲,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得病的。在古代生活水平和生產力都格外落後的時候,人們又是如何面對那些對健康與生命嚴重摧殘的現象呢?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從一開始的恐懼、祈求,到學習、探索和抗爭,古人對抗疾病的艱辛歷程如同一個個腳印一樣印了下來,印在哪裡呢?就在秦漢時期的簡牘當中,伴隨著這些珍貴文物的出土,古人的抗病史一起重見天日。

漢代宮廷女醫生淳于衍·最早的專職婦產科醫生


鬼神致病

著名的人類學家弗雷澤曾經總結道:「原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是由神秘和看不見的力量所引起的」;「疾病和死亡從來都不是自然的」。(《金枝》)

我國先民也沒能逃出這個規律。《禮記·表記》云: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殷人,也就是商人,遇事必卜,所以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數量眾多的商代甲骨,上面所刻的甲骨文內容都跟商王、貴族們的占卜有關。到了周代,這種祈求鬼神的風氣也沒有真正轉變,周人有「惟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之願,把自己的幸福平安寄托在上帝百神的身上。

到了先秦時期,雖然已經出現了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證明當時醫生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卻是如《左傳 · 昭公十二年》里所提到的國君有疾卻歸罪於祝史祭祀不當的記載(「吾事鬼神豐,於先君有加矣。今君疾病,為諸侯憂,是祝史之罪也」)。明明是自己身體不適,不去好好找醫生來治療,卻怪罪負責祭祀的官員,堪稱古代的甩鍋俠。

中原文化發達地區尚且如此,也難怪南蠻楚地出土的竹簡中會有大量的疾病占卜記錄了。

到了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已經誕生,但以秦皇漢武為代表的統治者們沉迷長生不老無法自拔,四處求仙問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秦漢民間對鬼神的信仰自然普遍存在。

秦駰玉版


根據出土的刻字玉版,有認為得罪神靈導致生病的。

比如一個叫的秦國青年不幸患病,久不康復,求告無門,最後拿出一套玉器作為祭品,向華山大神禱告,得以好轉如初(「又有秦曾孫小子駰曰:孟冬十月,厥氣戕凋,余身遭病……眾人弗知,我亦弗知……小子駰敢以介圭、吉璧、吉叉,以告于山華大山,大山又有賜,八月已吾腹心以下至於足髀之病,能自復如故」——《秦玉版甲簡銘文》);

有得罪鬼患疾的。

比如秦人認為,一個人若在亥時發病,生死難卜,就是因為有鬼在社祠中作祟(「死生在亥,狗肉從東方來,中鬼見社為姓」——《睡虎地秦簡》);還有被精怪纏上的,需要用狗屎搓成球來丟他(「大神,其所不可過也,善害人,以犬矢為丸,操以過之,見其神以投之,不害人矣」——《睡虎地秦簡》)。

這樣的人,生病了會找醫生嗎?顯然,卜筮禱告或者直接找巫師才是大多數情況下的第一選擇。



從巫到醫

既然卜筮禱告才是主流,那人們需要的肯定不是能識別草藥、開方施針的專業人士,而是能與神鬼溝通的媒介——巫。

殷商時期,如果生了病,巫會燒甲占卜,幫你看看得罪誰了?將來會不會好?至於真的能不能好,其實主要看緣分。

西周時,開始設醫官,形成了早期的醫療體系,但從「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蓄五味以備百草」(《逸周書·大聚》),「完民乃歸之卿,立巫醫具百以藥備疾災」(《汲冢周書》)等記載可以看出,此時巫與醫尚未分家,大概是能治先治,治不了再占卜禱告,雙管齊下的意思。

先秦時代,百家爭鳴,《黃帝內經》的誕生使傳統醫學終於殺出一條血路,與巫分家。後來秦始皇雖焚書坑儒,但保護農醫,使得醫家的地位不斷穩固上升。


僅在出土的漢代簡牘中,已經能能找到超過400味藥材,包含動物類、植物類和礦物類,記載的可以醫治的疾病有內科、外科、婦科、耳鼻喉科甚至神經科。此外,流傳至今的砭石與針灸也逐漸形成了更為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人們已經意識到,疾病的產生更多的與環境、氣候或者自己的心情有關,除了治療,養生預防也很重要,需要保持好的心情,生活和飲食習慣。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導引術,就是一種通過舒展身體、調整呼吸來強身健體的方法。

滿城漢墓出土的手術刀


從「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的恐懼,到疫氣橫行時「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復族而喪」的無奈,再到如今習慣於從死神手上搶人,這個過程是艱辛的,但貴在開始的早,實際上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最後再來一個資料介紹,秦漢時期疾病醫藥資料最詳實的簡牘為:

居延漢簡(1908-1974,額濟納河流域鄣隧遺址),敦煌漢簡(1920-1992,河西疏勒河流域漢代烽燧遺址),武威漢簡(1972,甘肅省武威旱灘坡漢墓),馬王堆簡帛(1972,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雲夢睡虎地秦簡(1975,湖北省雲夢縣),阜陽漢簡(1977,安徽省阜陽縣雙古堆漢墓),張家山漢簡(1983-1984,湖北省江陵張家山漢墓),天水放馬灘秦簡(1986,甘肅省放馬灘秦墓),周家台秦簡(1993,湖北省沙市周家台秦墓),孔家坡漢簡(2000,湖北省隨州市孔家坡漢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gC8r3AB3uTiws8Kdj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