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貝克和貝哈赫工作室:「冒險早在骨子裡」

2023-01-16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特貝克和貝哈赫工作室:「冒險早在骨子裡」

Atelier ter Bekke & Behage 回顧展展覽現場

伊芙琳·特貝克(Evelyn ter Bekke)和德克·貝哈赫(Dirk Behage)組成的Atelier ter Bekke &Behage平面設計工作室,或許名聲並不家喻戶曉,但Atelier ter Bekke & Behage工作室卻在過去的25年里創作了大量作品,主要集中在視覺識別、標識系統、出版物和海報設計等法國公共文化領域。著名的作品包括為歐洲攝影博物館、法國柯林國家劇院、奧德翁歐洲劇院、法國聖納澤爾劇院等做的形象識別設計。

近期,法國國家平面設計中心(Le Signe)為其舉辦了名為「作品/作品」的回顧展,用他們的作品為觀眾們講述這個設計二人組的故事。

聖納澤爾國家劇院 22/23 年度海報

上世紀的90年代中期,在巴黎相遇的伊芙琳和德克,正好碰上了電腦開始進入工作中的時間節點。對於平面設計行業來說,當一台電腦可以取代大量的人工勞動時,個人或小型工作室的獨立運作就成為了可能。彼時,設計工作室的大小和受委託設計項目的多少就不再是客戶的顧慮。再加上,小型或獨立設計工作室更勇於冒險去嘗試一些大型工作室可能不會做的設計,Atelier terBekke & Behage 的誕生在當時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奧德翁劇院(Théâtre Odéon)《Entre Chien et Loup》(2021)海報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即便他們都來自荷蘭,踏上法國的土地時語言尚且不通,但伊芙琳和德克仍然勇闖巴黎這座「浪漫之都」。因為他們認為該城市的「特有客戶群」對於事業的發展充滿了吸引力——從一開始,他們便鎖定客戶群體僅為文化和社會組織(如劇院、博物館、藝術中心、畫廊)而設計。提到這個選擇,德克笑說:「法國是最具文化和藝術魅力的地區之一。僅在巴黎,就有四個國家劇院,而在荷蘭只有一個。」這些文化遺產已構成了法國社會生活的支柱,但這些機構背後的運營者,大多不知道平面設計師的工作是什麼。伊芙琳和德克看到了此中的商機,希望能「服務於大眾利益,而不是皮諾(開雲集團執行長)或阿爾諾先生(LVMH集團總裁)的利益。」

杜布希國家博物館「KAO EXPORTLTD」展覽海報 (2016)

這個選擇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方式:有別於商業廣告可以達到數十萬份的「能見度」,文化組織類的作品大約只有四十份,所以他們就不得不致力於設計出大膽和突出的作品,好讓人們一眼就能看到並且深深的印在腦子裡。為此,伊芙琳表示,他們的海報都會採用絲網印刷。即使這種印刷方法在成本預算上只能最大限度地選擇三種顏色,但成果與其他競爭者的對比性就極為顯然。這樣一來,「即便我們的作品看似很 少,但 影響力卻很 大。」她自豪地說。

杜布希國家博物館「Corée 1886」展覽海報 (2016)

其實,他們還有另一 個成 功的秘訣:沒有「風格」。伊芙琳和德克的設計所專注的是「內容」,即「找出傳播內容的正確方式。」在這樣的前提下設計,他們的作品就不免會有很大的差異性:時而看似如荷蘭威廉·桑伯格(Willem Sandberg)的拼貼字體,時而遵循揚·范·圖恩(Jan van Toorn)追求社會意義的宣導性,後期還融入了俄羅斯和日本藝術,甚至還有音樂領域(如後朋克、朋克、新浪潮)的象徵圖像——他們的設計作品豐富、多彩且不拘一格,持續地激發觀者的想像力,並滿足好奇心。

環看他們的履歷表,從奧德翁劇院(Odéon)、歐洲攝影館、土魯斯-勞特累克博物館等,合作過的著名文化組織不僅眾多,而且還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其中像歐洲攝影館就長達 22 年。而不難察覺到的是,這些作品都以海報的形式呈現。雖然偶爾會有如標誌、形象、印刷品、字體、網站、場景設計等更為具體的項目,但海報看似工作室的「鐵飯碗」。問及此事,他們一點都不以為意,認為:「所有形式的溝通都是關鍵點。正是因為(平面設計)這種多樣性才吸引我們的投入。我們並不偏愛某一種媒介,儘管設計海報可以說是最具挑戰性的。」

Atelier ter Bekke & Behage回顧展「Works / Travaux」海報

「比如,在劇院和博物館,海報是展示長期規劃的一種方式。我們總是會努力讓我們的客戶意識到這一點。幸虧,我們往往都會成功。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繼續設計這麼多海報的原因,就像電視首次出現時,每個人都認為報紙將終結那樣,在數字與社交媒體盛行的當下,海報也依然存在著。只要海報仍張貼在街道的牆上,就能發揮傳播信息的作用。如果不是,那它就不是海報;只不過是印在一張大紙上的圖像。」

有別於其他海報展,「作品/作品」中懸掛著的海報,都額外伴隨著特設的「情境」:劇院、地鐵甚至海邊的聲音……好讓人們可區分出「尋找信息」(比如尋找具體的地點如圖書館等)和「意外地邂逅信息」的差異性。海報,由於需要與公眾交流,就不能與其他設計採用同樣的方式去呈現。出於同樣的目的,海報的布局與空間和視角也相得益彰,陳設如一個迷宮。「我們的作品並不是為了博物館的白牆而生。它一般都生活在室外,會受到雨水和陰影的影響。」德克指出。所以,為海報營造出所需的氛圍就能讓一張張的海報「身歷其境」,被訪客看到、注意到、閱讀到。

杜布希國家博物館「Al2Si05」展覽海報 (2016)

當然,談及海報,也不得不提到那印有他們肖像,宛如馬賽克拼圖的展覽官方設計。難道這不會給人一種自大狂的印象嗎?伊芙琳解釋:「因為當時法國正在進行著總統競選,所以到處都能看到貼滿兩位候選人的肖像海報。作為紀念,我們也決定趁機嘗試這樣的設計。」而且,這樣的概念也被化作展覽中的互動環節,為訪客們提供了大量的彩色塑料小方塊,讓他們製作出屬於自己的「肖像海報」。顯然,這些小方塊就像是現代為人熟知的「像素」,但對於曾經「沒有電腦可使用」的設計師們,卻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設計手法。

伊芙琳和德克承認,他們在事業上一直以來進行的「冒險」其實早在骨子裡,尤其荷蘭設計業的先驅們早就對平面設計有著崇高的理想。「他們即使在設計商業作品,也依然懂得如何提高標準,創造『破壞』,並改變 20 世紀視覺文化的面貌。」所以,遵循了這樣的先例,他們在追求更人性化社會的平面設計道路上,更顯豁達。或許那是 25 年的經驗之談,又或許,那是一種不被業界「明星化」,盡享設計的「愛美麗」心態吧。

文 Article / 甄建恆 Yen Kien Hang

圖 Pictures / 法國國家平面設計中心 Le Signe、特貝克和貝哈赫工作室 Atelier ter Bekke & Behage

攝影 / 馬克·多米奇 Marc Domag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eff3cc5dc3333f0ad34d26208e0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