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都很善良:結婚人數九連跌,他們心裡有本帳

2023-10-16   抱朴財經

原標題:年輕人都很善良:結婚人數九連跌,他們心裡有本帳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很善良:他們選擇放下了仇恨,不進行報復性消費,也不肯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貧困。

作者:李捷(抱朴財經評論員)

據《第一財經》報道: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683.5 萬對,比上年下降 10.6%。結婚率為4.8‰,比上年下降0.6 個千分點。

也就是說年度結婚人數跌破700萬對大關了。

頂峰是什麼時候?2013年1346.9萬對,然後九連跌:2019年中國結婚人數跌破1000萬對、2020年跌破900萬對,2021年跌破800萬對,到2022年則跌破了700萬對大關。

為什麼呢?因為人人心裡都有一本帳,沒人是真傻,有時候只是裝傻或者被迫扮天真。

01 養孩子到底有多不容易

當然,媒體也說了:「2022年第四季度受疫情等因素,一部分人推遲到今年結婚,這也影響了2022年的結婚人數」。這個理由我同意。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結婚登記人數為392.8萬對,同比增加了19.6萬對。相比結婚登記,包括婚宴在內的婚慶經濟受延遲效應影響更加明顯。例如,有不少人在去年乃至更早之前已經登記結婚,但到今年才補辦婚宴。

這些數據我都相信,但趨勢就是九連跌,和疫情有關係,但關係不算特別大。

最重要的原因只有兩個:第一個,適婚人口越來越少了,因為此前不是有計劃生育政策嘛。隨著95後乃至00後進入到婚育階段,處於適婚年齡的年輕人數量在下降。

既然年輕人越來越少,那麼,結婚人數少了很正常。

簡而言之,無論有沒有疫情,結婚人數都在減少,該買的單是逃不過去的。

我認為結婚人數少的最重要原因是:年輕人越來越會算帳了。

我一親戚李軍的老婆生完一胎之後幾年,朋友催他和老婆生二胎,他直接懟回去:「多生一個又不發錢,不生了」。

你看,現在年輕人有多清醒。

他自己和我算了一筆帳,他在某一線城市,兩口子都是普通工薪階層,一年總收入稅後20萬。

不要以為20萬很少,更不要以為一線城市人人月薪十萬,實際上,一線城市裡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是上海。

2022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萬元/人,也就是說每個月6600元。

當然,你身邊可能幾乎人人月薪過萬,那只是倖存者偏差,在整個城市的大數據里來看,絕大部分人收入沒有過萬,很多人都是被平均了

李軍首先說了金錢的壓力:

此前,因為孩子沒有搖上公立幼兒園,於是上家附近的私立,也不算貴,3000元一個月。一年3萬就沒了,寒暑假不用交錢。

孩子上小學時,以前可以上十幾個人的培訓班,每個月2000元。現在沒得上了,給表弟每個月3000元,讓他教孩子英語和數學,表弟大學畢業之後沒有找到工作,在家待業。

現在孩子上初中了,但是在小升初階段,他花了大價錢才進入一所公立重點初中,大家都懂。

他覺得自己壓力很大,因為孩子成績一般,他想讓他去讀藝術方向,又是一大筆錢。

他們一家的稅後年收入就是20萬,但是在孩子身上一年花5萬很正常,可是他們家還有房貸每月6000元,一年就是7.2萬,現在手上只剩7.8萬。

這還沒算吃飯和平時的各種開銷,包括偶爾下館子、看電影、去公園、打車、電費、水費、物業費、通訊費,一個月8000元是要的,這就是9.6萬元。

也就是說7.8萬減去9.6萬已經是負數了,辛苦一年下來,手上是負數,這還是家裡所有人不生病,老人、小孩沒有任何意外的情況下。

實際上,一線城市有多少家庭月收入能達到稅後20萬?

我問李軍:「你是怎麼搞定這個負數的?」他說,自己周末或者下班之後出去開網約車,老人有退休金補貼一些,勉強能把帳做平,說白了就是要「啃老」。

所以,不要老是說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娃,他們是真的怕了:一個人窮也就罷了,難道非要組成一個家庭,幾個人一起窮?有意思嗎?

李軍說:「誰不怕窮?」

02 「家族的驕傲」不好找工作

王濤的壓力和李軍有所不同,他的兒子王小宇在讀碩士,985的理科生。

他當然不考慮二胎,畢竟年紀大了,可是他非常操心孩子的工作。孩子明年6月份畢業,成績中上,可是工作一點眉目都沒有,他有點焦慮。

王濤當然看到過北大核物理系博士去當城管的新聞,最近又看到了武大數學系博士去襄陽五中當老師的新聞,他說心裡不是滋味。

孩子的學歷是碩士,不是熱門方向,也不如北大博士、武大博士這麼優秀,連北大博士、武大博士的工作都不算特別理想,他對孩子的工作有點不敢想。

連續幾個月,他約自己的老關係、老朋友吃飯、喝茶,但是大多數人都幫不上忙,因為幾乎所有的機構、公司都停止進人,有些還在裁員。少數人說:「我只能盡力,不敢保證」。

他約自己的一個老友,這位是大老闆,心想這次應該有戲,沒想到大老闆已經破產了,成了「負翁」,上了徵信黑名單,開口找王濤借錢,把他嚇了一跳。

人生啊總是曲曲彎彎,可是大老闆也彎得太厲害了。

王濤打聽了一圈,一些體制內單位還在裁編外人員,至於編內人員的工資……

王濤有時候還挺鬱悶的,孩子的成績一直優秀,自己也沒操過心。

當年自己就是讀了個一本,也很容易就找到工作了,為什麼孩子比自己優秀太多,居然這麼難?

王濤的孩子王小宇是「家族的驕傲」,可是「家族的驕傲」也不好找工作。

比小宇大幾歲的堂兄、表姐們正是適婚的年齡,看到這個情況,會不會感覺壓力山大,不敢結婚?應該還是有影響的。

王濤自己的工作也不是很順利,他馬上就55了,公司的業務還可以維持,可是他作為一個「高齡」總監,總是覺得老闆看自己的眼神冷颼颼的,所以,他經常主動加班,比90後還拼。

王濤的目標很簡單:無論如何要熬到孩子上班再下崗,他需要這份工作。

03 年輕人選擇放下仇恨

沒有結婚的年輕人也在算帳。

現在碩士、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不是新聞,找到好工作才是新聞。博士參加工作月收入幾千不是新聞,月收入幾萬才是新聞。

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如果家裡有房,那還可以,有可能結婚。

如果家裡沒房,要靠父母資助首付甚至月供,這個就壓力大了,很多人也就不敢考慮結婚這事兒了。

回三四線城市?除了體制內基本沒有工作機會,就算你卷到極致考進了體制內,你未必能熬出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屬於高情商人士。

所以,很多漂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完全不敢想結婚這事兒,甚至連戀愛都不敢談,萬一動了真情,兩人想在一起過日子,會不會是一種「罪過」?

有些人習慣於站在道德高度討伐漂亮女生嫁給有錢的老頭,或者精壯猛男「愛」上70歲富婆,可是,漂亮女生和精壯猛男陷於貧困的痛苦,這些人有體會嗎?

都是未婚,願意娶,願意嫁,隨他們吧。

我有位前同事,單身女性,住在一中等小區。有一次,她點外賣,外賣小哥模樣周正,一切都還算正常,把外賣送了之後。小哥突然說:「姐,你把我包養了吧」。

這是真事,前同事匆忙關門,當然,後續也就沒有後續了。

年輕人心裡的苦和壓力很多時候是沒處訴說的。

最近瀏覽新聞,看到各地紛紛放開限購,很好,可以隨便買房了。可是,對於一些適婚的年輕人來說,雖然他們沒有房子,現在要考慮的恐怕不是買房的問題,而是解決一個可持續收入來源的問題。

收入的問題解決了,才能來考慮結婚、住房等問題,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張愛玲曾經說:「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貧困。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這真是張愛玲說的?也許吧。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很善良:他們選擇放下了仇恨,不進行報復性消費,也不肯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貧困。

善哉!

結婚人數九連跌,因為人人心裡有本帳,這帳本還得繼續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