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衝突的升級,美國和俄羅斯等國的軍工廠都在開足馬力生產彈藥,工人們也不得不「兩班倒」工作提高產量。而美俄的工廠都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烏克蘭,其工廠直接「三班倒」,只不過烏方的工廠並不是生產彈藥,而是生產假肢。據了解,假肢在烏克蘭已經供不應求,因為傷殘的烏軍太多了,他們在戰場受傷後被迫截肢,如今正在康復中心接受治療。
目前,烏克蘭只有9家專業的康復中心,但都已經爆滿,擠滿了剛被截肢的士兵。而隨著在戰場上傷殘的烏軍越來越多,這些康復中心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不僅如此,連生產假肢的工廠也被迫連軸轉,工人們需要「三班倒」才能保證假肢的產量,但目前依舊是供不應求。按理說,假肢並非急需品,即便被截肢,但也不一定非要短時間內就裝上假肢,為何烏方的工廠還要這麼拚命地生產?
原因很簡單,他們提高假肢產量不僅是為了幫傷殘士兵恢復正常生活,還是為幫他們重返戰場。據康復中心的工作人員透露,這些剛被截肢的烏軍有約70%的人想重新回到前線作戰,這也是假肢工廠為何要拚命生產的原因。如今烏克蘭正是兵力短缺的時候,烏當局為了動員已經不擇手段,不挑年齡、性別,只要能上戰場就行,包括未成年也不放過。而即便士兵已經傷殘,但只要裝上假肢就還能繼續戰鬥。
這實在令人唏噓,士兵傷殘以後還要重返戰場,難道真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才肯罷休?美俄工廠生產線上的都是彈藥武器,但烏克蘭的工廠卻是假肢,這一點難道不值得烏當局仔細思考嗎?本質上來說,這場衝突的主要博弈方就是美國和俄羅斯,烏克蘭只是工具而已。其自身既沒有強大的軍力和生產力,只能靠消耗士兵來與俄軍作戰,這就是其生產線上為何都是假肢的原因。
士兵們的抵抗決心令人動容,但烏克蘭其實根本不必走到這一步。如果能學會左右逢源、遵守明斯克協議,俄烏衝突也就不會爆發,烏當局自以為靠著美國和北約就能和俄軍對抗,但看看烏克蘭的現狀。在長達一年的戰鬥中,無數士兵犧牲、國土變成一片廢墟,這值得嗎?希望烏方能儘快與俄重啟談判並結束衝突,作為旁觀者,實在不想在戰場上看到戴著假肢的烏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