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展覽出現「江湖體」,網友紛紛嘲諷,業內人士:內行才能看懂

2024-10-04     書法網

北京故宮珍藏著歷朝歷代極為珍貴的文物,尤其是書法、繪畫真跡,隨便一件都是「鎮館之寶」級別。為了滿足大眾對藝術的興趣,故宮每年都會舉辦展覽。而在今年的例行展出時,有一件書法引發大眾熱議,有網友直呼「江湖體怎麼混進來的?」

原來,這幅字看上去歪七扭八,筆畫奇形怪狀、纏繞連綿,一點也沒有那種雋秀雅逸之氣,與周圍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字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場工作人員和業內人士,卻為這件作品抱不平,直言「招致如此評價,真是太冤枉了」有專家甚至直言「只有內行才懂這幅字的好」。

此作名為《草書體秋詩軸》,而它的作者是明末書家倪元璐,不論是草書還是人品,他都被世人稱為「典範」。倪元璐,字汝玉,號鴻寶,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生於浙江紹興上虞縣一戶書香門第,自幼立志苦讀,博覽群書。

天啟二年(1622年),倪元璐中進士,曾任國子祭酒、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不久又兼攝吏部。他為官正直廉潔、忠義果敢。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軍逼近北京,倪元璐請修南京宮殿以備不測,但朱由檢未採納。北京失陷時,倪元璐自縊以殉節。南明弘光帝追贈為少保,諡號「文正」,後來清廷又賜諡「文貞」。

乾隆對他稱讚有加:「元璐尚能留心經濟,奏疏多切中時務。國朝定鼎時,即賜諡文貞,實明季諸臣中矯矯者。」倪元璐除了精於政事,詩文書畫也堪稱一流。他五體皆能,行草尤極超逸,得王羲之、懷素、顏真卿、蘇軾、米芾諸家之長。

他打破了元代以來妍美精緻的書風,開創老辣奇崛風格,與黃道周、王鐸並稱明末書壇「三柱石」。傅山曾指出「四寧四毋」即寧丑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而倪元璐的字就是這一理論的最佳範本。

前文提到的《草書體秋詩軸》寫於其中年,釋文為:「乾坤悔狡獪,壚鞲入精微。靜者知光采,道人仝氣機。貧原不是病,瘦亦勝於肥。到此彌多力,詎為暮惰歸。體秋八絕之一。元璐」

此作用筆以圓代方,筆畫絞轉連帶極為暢快,一氣呵成,轉折處如「折釵股」,暗含筋力。鋒棱四露中見蒼渾,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欹側多變,奇崛險宕,因字賦形,字跡大小、重心高低錯落,有「筆奇、字奇、格奇」三奇之譽。

倪元璐對明末以來草書界影響極大,八大山人、何紹基、吳昌碩、梁詩正、于右任、沙孟海都學過他。康有為稱讚:「明人無不能行書者,倪鴻寶新理異態尤多。」他的字在日本都頗具名氣,可見影響力之廣。

您認為倪元璐的字怎麼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a202c2205ac89bcbd45a3489296ea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