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NBA全明星賽剛剛落幕。
被盛讚為「史上最佳」。
為致敬科比,官方對賽制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少了娛樂,多了競技,頂級球星全力拚殺的狀態,讓球迷們可謂是大飽眼福。
體育競技,總有種別樣的魅力。
在明確的規則下奪得最佳成績,能讓人熱血,也能讓人落淚。
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包括魚叔在內,籃球不僅是一項運動,也代表著青春。
Netflix有一部新出紀錄片,鏡頭跟隨美國一所高中的籃球隊,記錄了他們從默默無聞到爭取州冠軍的歷程。
全程熱血沸騰——
《灌籃青春》
Basketball or Nothing
豆瓣上只有百餘人標記看過,非常冷清。
雖然以籃球為主題,海報也很熱血。
但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卻比運動本身要更多一些,也更複雜一些。
故事發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個叫「欽利」的納瓦霍族保留地。
所謂保留地,是美國自西部大開發時代便遺留下來的,對印第安人的土地管理制度。
相當於劃出一片特定區域,用以安置印第安人。
號稱是尊重他們的本土發展,實則是限制了印第安人的活動區域。
導致當地經濟條件與基礎設施相當落後
那裡與世隔絕,荒蕪而貧瘠。
不受法律約束,到處充斥著暴力和犯罪。
很多年輕人看不到出路,早早地就放棄了人生,和他們的父輩一樣,沉迷於酒精和毒品。
甚至有一片乾涸的河床,專門被用來聚眾吸毒。
一代一代,就這麼惡性循環。
大部分人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唯一還能激起人們熱情的,就是籃球。
也就是片名「Basketball or Nothing」的含義。
除了籃球,一無所有。
對保留地的居民來說,能在籃球比賽中獲勝,為他們帶來榮譽的人,就是勇士。
當地的欽利高中,有一支校園籃球隊——野貓隊。
隊員們每天除了上學,還要進行艱苦的訓練。
球隊里身材最矮小的約西亞,曾經一度因為身高被排斥。
但因為比其他人更加勤學苦練,最後還是憑實力留了下來。
約西亞說:「打籃球的時候,我並不覺得自己比別人矮。」
打籃球對他而言,不只是出於熱愛;
也是他考上大學,出人頭地唯一的希望。
約西亞有夢想,立志要上最好的州立大學。
但他的家庭條件根本承擔不起高額的學費。
只有通過打球,爭取體育獎學金,才有一絲希望。
籃球不僅是他的驕傲,也是改變命運的墊腳石。
比起加倍努力才能引人注目的約西亞,庫珀則幸運得多。
他天資過人。
身高、彈跳力、協調能力,都比其他人更占優勢。
儘管才高二,卻已經成了隊里的主力,還擔任起隊長的職責。
一場比賽下來,幾乎一半的分都是由他拿下。
但他覺得這還遠遠不夠。
庫珀的目標,是成為籃球明星。
他房間的牆上,貼滿了各個偶像的海報。
「我希望有一天,有人也把我的名字紋在背上,甚至掛我的海報。」
球場上不僅有閃閃發光的人,也需要默默付出的人。
德韋恩和錢斯,是隊里的控球後衛。
「我們不想著得分的事,只負責傳好球。」
他們和隊友配合得非常默契,家人也都為他們每天的努力感到驕傲。
錢斯的父親在他五歲時就去世了,從小生活比同齡人更加艱難。
母親一直全力支持他打籃球。
因為運動會讓錢斯忙碌起來,忘記煩惱,跟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地長大。
德韋恩的父母也這樣評價兒子的愛好:
「籃球幫助他成長,他做的事情是無價的。」
他們一家是印第安人,住在離學校34公里的一個牧場。
對德韋恩來說,上學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
籃球更加塑造了他堅韌的品質: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挺過去。」
有人希望通過籃球改變命運,但也有人只是為了混混日子。
劉易斯就是一個讓老師們既欣慰又遺憾的孩子。
欣慰的是他有天賦。
不用拼盡全力,就能打得一手好球。
遺憾的是他太安於現狀。
對人生沒有規劃,也沒有追求。
只想著高中畢業之後隨便在當地找份工作,得過且過。
也不是說這樣一定不好,否定他人生選擇。
只是明明可以通過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卻甘於浪費天賦,泯然眾人,難免有些可惜。
更何況,這裡是欽利。
安於現狀,基本等同於自暴自棄。
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跟當地大部分人一樣,走上酗酒、吸毒,甚至犯罪的道路。
老師們不想看到更多類似的悲劇發生。
尤其是體育主任。
他相信,籃球能為保留地帶來榮耀,從而改變這種墮落的風氣。
只要野貓隊能代表欽利贏得州冠軍,保留地也會得到世人的關注。
為此,他替球隊請來了教練門多薩。
在他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曾多次率領球隊進入總決賽,堪稱保留地的「傳奇教練」。
門多薩帶領野貓隊參加的第一場比賽,就碰到了塊「硬骨頭」——雪花高中。
對方的球員一個個人高馬大,而且位於主場。
不論身體和心理,都更占優勢。
但野貓隊能夠從速度上占有,不斷跑動傳球進攻。
只是他們明顯有些緊張。
約西亞甚至因為好幾次失誤,被替補了下來。
經過激烈的交戰,雙方打成平手。
中場休息時,門多薩教練告訴隊員們:
「你們必須比對方更加渴望勝利!」
調整好心態,野貓隊再次上場,進攻態勢更加強勁。
最後幾秒鐘,庫珀一個投籃。
野貓隊以高3分的成績險勝。
雖然這場獲得了勝利,但門多薩教練並不滿意。
他指出隊員們在球場上太沒有章法。
只重進攻不重防守,白白丟了不少分,必須做出改變。
可隊員們並不服氣。
「只要能贏球不就行了?」
很快,他們迎來了第二場比賽。
附近的居民都來觀戰,現場座無虛席。
野貓隊變得比上一次更加緊張,連連失誤。
門多薩教練急得一直大喊:「回傳!防守!」
結果還是難以挽回局面,野貓隊輸了。
回去之後,門多薩教練知道隊員們也很難受,並沒有多說什麼。
他只是囑咐了幾句,然後像往常一樣,默默幫所有人把汗水浸濕的球服洗乾淨。
大家逐漸意識到,教練是對的。
不改變策略,就永遠突破不了自己,更沒有希望奪冠。
他們開始苦練防守,提升弱項。
「教練說要讓我們防守,我們就要嚴防死守。」
隊員與教練互相信任、隊員與隊員之間配合默契。
有了必勝的決心,野貓隊如魚得水,進步飛快。
在一場場戰役的洗禮下,這支隊伍越來越強大。
誰也沒想到,野貓隊真的衝進了四強。
這是保留地前所未有的成績。
挺入決賽的消息在當地都轟動了,欽利的居民全員出動,用大巴車為球隊應援送別。
他們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整個地區消失已久的士氣。
作為保留地的球隊,他們遠比城市裡的孩子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
影片中有一幕。
凌晨五點,天還沒亮,幾個隊員就出發去運水。
他們每當練完球、比完賽,走出球場,外面的現實世界處處充斥著貧困與貧瘠。
野貓隊離州冠軍的目標,幾乎只有一步之遙。
這一次,教練對他們說:「沒有訣竅,去打就行了。」
但是對手實在是太強了,比分被拉得越來越大。
離比賽結束還有五分鐘的時候。
解說員也為這支第一次衝進決賽的保留地球隊打氣:
「我們不是沒有見過他們驚天逆轉,一定還有希望。」
可現實沒有那麼多戲劇化的反轉。
隊員們竭盡全力,最後還是以57:68輸給了對手。
儘管戰敗,但野貓隊還是獲得了全場的掌聲。
教練告訴他們:
「我為你們感到驕傲。保留地所有人都為你們感到驕傲。」
雖然與冠軍失之交臂,但四強的成績還是足夠讓這群孩子們被注意到。
在畢業簽約賽上,德韋恩和錢斯被同一所大學錄取,拿到了體育獎學金。
約西亞也被心儀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錄取,拿到了歐巴馬獎學金。
而且還得到了進入太陽惡魔隊的資格。
他憑藉自己的努力,不用給家裡人增添負擔也能去追逐自己的夢了。
庫珀和劉易斯則都順利升上了高三。
門多薩繼續擔任野貓隊的教練。
這是一個關於籃球比賽的故事,但又不僅僅關乎籃球。
背後還有落後地區的發展現狀、年輕一代的成長環境,以及原生家庭、個人追求等等。
對野貓隊的孩子們而言,那一場場不僅僅是籃球賽,更是人生的比賽。
不是隱喻,而是現實。
籃球可以讓他們獲得求學升學的機會,獲得被發現被資助的可能。
他們的人生在初始模式下並沒有太多選擇,因此只能拚命抓住那一根可能從井底爬出去的繩子。
成功了,就能擁抱廣闊的世界;
失敗了,卻可能就此沉淪,再也沒有翻身機會。
魚叔不喜歡灌「努力就能成功」的雞湯。
因為除了努力之外,還有太多限制條件束縛著我們,甚至僅僅可能是運氣。
但反過來說,「不努力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這句話更有參考意義。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身,每個人的起跑點都是不一樣的。
甚至有些起跑點,是別人追逐一生都達不到的。
於是有些人便開始怨天尤人,甚至將自己的失敗全部歸咎於家庭原因。
那樣就真的太軟弱,太失敗了。
每個人的起跑點確實不同。
但誰又規定了,你們必須沖向同一個終點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也都有著對自己獨一無二的成功的註解。
在追逐目標的路上,成功便已經悄然而至。
片尾最後一幕寫著:
「他們仍在追求第一個州冠軍。」
也許明年就能成功,也許還要等上好幾年。
但只要不放棄,就總會有希望。
因為奇蹟,總是會發生在拼盡全力的人身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OM1XnABgx9BqZZIci_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