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第一部劇,豆瓣9.2一點不虛

2020-04-28     獨立魚

電影行業持續式微,但電視劇卻在突飛猛進。

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演員轉戰小螢屏。

最近,凱特·布蘭切特女王,也終於進軍美劇界了!

她不僅是主演,更擔任執行製片人。

香玉刷過後,發現這是今年最令我身心震撼的美劇——

《美國夫人》

Mrs. America

本片豆瓣評價很高,9.2 分。

女王的第一部劇,豆瓣9.2一點不虛

大魔王飾演的角色,名叫菲莉絲·施拉夫利

她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反女權」政治人物

她認為,薪酬差異不是問題,女性就該在家養孩子,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認為潔身自好的女性不會遭遇職場性騷擾。

堪稱是「女德」領袖。

作為保守黨標誌人物,還曾為特朗普站台

劇中,她的名言是——

我從未感到受了歧視

我覺得有些女人喜歡把自己不夠努力導致的失敗歸咎於性別歧視

然而在說出這句話後。

她作為議員競選者,被要求承擔記錄筆記的工作(她是全場唯一的女性)。

她自詡「幸福的已婚女人」。

但在飛去華盛頓遊說一整天,又在深夜飛回家,身心俱疲的時候。

老公性慾來了,她不能說「不」。

脫了衣服,放倒床上,連前戲都不做,直接啪。

你看她幸福嗎?

她說她幸福。

而且笑容始終那麼燦爛。

菲莉絲最轟動的,是在 1970 年代帶領 4000 萬美國主婦,成功阻止了 ERA 法案

右邊舉牌子為菲莉絲真人

ERA 全稱「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

是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推行的重要法條。

內容非常簡單。

就三行字——

第一款 在法律之下權利平等,美國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於性別關係予以否定或限制

第二款 國會有權採取適當的立法以實施本條的規定。

第三款 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兩年後發生效力。

簡言之,就是讓男女在法律上得到同樣的保護。

但 ERA 最終失敗了,至今都沒有寫入憲法

就是因為菲莉絲的狙擊。

男女同享權利,也同享義務。

菲莉絲便提出一個關鍵的煽動點:

女人也會被強制服兵役。

1972 年的美國,實行的是「抽籤法」兵役制。

即,成年男性必須去進行兵役登記,然後抽籤決定是否要進入軍隊。

所以,菲莉絲以「反對我們的女兒被強制服兵役」為切入點,號召否決 ERA 法案。

其實,在 1973 年之後,美國廢除了抽籤制,而實行了志願兵役制

入伍都是自願報名。

就不存在女人被強制送往戰場的情況。

但在當時,4000 萬美國主婦們,都被這個嚇到了

菲莉絲還使用詭辯術,把「法律上權利平等」解釋為「男女完全相同」。

繼而提出:

離婚男人就不會付贍養費,廁所不分男女等一系列反常識的觀點。

沒有勞動收入的主婦們,更是慌了。

在這場「女人們的內訌」里,ERA 法案本身合理與否,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反 ERA 運動,本質不是維護廣義的女性權益,而是保守派女性對話語權的爭奪。

是草根婦女對精英女性的憤怒反撲。

女權主義者們,一直在抨擊婚姻制度的弊病。

溫和一點的,說主婦們是「被洗腦」。

這些家庭主婦,是父權制的最後防線

被洗腦認為如果自己不遵守這個規則

就會失去男人的愛和保護

激進一點的,說她們是賣批。

婚姻就是賣淫,贍養費是戰爭賠款

未婚女性聽到這種激烈言語時,會停下來想一想其中的道理,避免采坑。

但對於已婚女性來說,她們首先感受到的,是強烈的價值蔑視和人身攻擊

咋了? 罵我是雞,我還要跟你當姐妹?

菲莉絲的這段演講,正是戳中了主婦們的痛點——

我不反對女性獲得成功

不反對女性離家工作

那是她們的選擇

我反對的

是一小股精英團體在貶低主婦

女權喜歡說,為女性爭取更多選擇權

但如果你選擇做一名家庭主婦

那就會被罵成是蠢貨

70 年代走在前列的激進女權派,確實打算拋棄家庭主婦們。

革命很混亂,總有人被拋下

但是,菲莉絲以其聰明的話術,扭轉了主婦們在輿論上的處境。

她說:

自由派女權份子都是沒人愛的老處女。

牢騷滿腹,過得不幸福,所以才想拉著已婚婦女下水。

所謂「婚姻是舒適的集中營」的口號,是她們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罷了。

都說殺人誅心。

70 年代的美國女權運動發起者,是寫出《女性的奧秘》的貝蒂·弗里丹

她觀察敏銳,言辭犀利,脾氣暴躁。

在人際交往中,很難被喜愛。

貝蒂·弗里丹結婚又離婚,約會也算不得順利,所以私人生活不算很快樂。

於是,菲莉絲在與她的辯論中,便戳中其軟肋,說「你是我見過的最不幸福的女人」。

貝蒂·弗里丹被激怒。

大罵她是「女巫」,在輿論上處於非常不利地位。

經次一役,菲莉絲名聲大噪。

主婦們士氣大振。

菲莉絲召集主婦們,帶著小孩,拿著新鮮烘焙的麵包,來到議會大廳,反對 ERA。

最終一步一步取得勝利。

她在詭辯,難道她自己不知道嗎?

知道的。

她在華盛頓大學念政治科學專業,對核武器的各項問題都信手拈來,不可能連最基本的法律邏輯搞不清楚。

除了 ERA,菲莉絲還反對同性戀婚姻合法化

現實中,她的大兒子已經公開出櫃

但是,母子關係還算不錯。

菲莉絲髮現兒子暗戀新郎

所以,這個人物身上存在著一種可怕的功利主義執行力。

為了某一個更高的野心,可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或許,從道德上來看,真 Low。

但朋友,這就是政治。

她左右逢源的技巧,臻入化境。

能敏銳地捕捉在場所有人的情緒,調整說話內容和語氣,獲得最大範圍的支持。

小姑子的關係,就是一例。

小姑子一直單身未婚,但事業上小有建樹。

菲莉絲自己有 6 個孩子,為了能擠出外出活動的時間,她把很大一部分育兒事務轉移給了小姑子

小姑子是「被剩下」的。

她渴望婚姻和家庭,但因為越戰等等原因,年輕時沒有找到適合的丈夫。

她十分悲傷,深夜向菲莉絲哭訴:

為什麼沒有男人肯娶我?

菲莉絲安慰她:

你的人生很豐富啊

事業有成

那麼多好朋友圍繞著你

我的孩子把你當做半個媽來敬愛

被這麼安慰,小姑子心情好了許多。

可是,在接下來的反 ERA 動員大會上,菲莉絲嘲諷女權者都是單身老處女,沒有男人願意娶她們,孤獨悽慘地過一輩子。

台下小姑子聽到這裡,頓時神色暗淡了

看看菲莉絲此刻的表情。

演講成功時興高采烈,瞥見小姑子後,吞了吞口水,有點愧疚地垂下了眼

大魔王的演技真是絕了

她知道自己傷害了小姑子。

可是,又怎麼樣呢?

她需要小姑子來分擔自己的家務,需要藉助她在基金會的影響力,但必要時,也可以拿來小小出賣一下

所以,她時不時地會恭維小姑子,算是補償。

可憐的小姑子就在這種「給個巴掌吃個甜棗」的分裂情緒里,繼續被操弄著。

菲莉絲擅長利用身邊「不那麼聰明」的女人,替自己擋刀

反 ERA 組織壯大後,在全國設立分會。

這種「男女天生有別」的保守思想,不僅會吸引性別歧視者,也會引來一波種族主義者

菲莉絲覺得這樣不妥,會敗壞名聲。

便鼓勵愛麗絲去傳達。

但隨即,對方暴走了,要立馬退會單幹。

菲莉絲趕忙過來圓場。

批評愛麗絲不該那麼講話,又提供各種好處挽留。

被出賣的愛麗絲,可憐人兒

連種族主義者都要,真 Low。

但朋友,這就是政治。

無論從何種角度,她都是一個有著超高組織力的精明政客

一方面鼓勵女性最好的歸宿是家庭,一方面自己在政壇里摸爬滾打。

她虛偽嗎?

當然。

可有時,人們並不都是願意聽真話。

凱特大魔王是主演,但這部劇更多的是群像戲

展現了美國 1970 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是如何風起雲湧,又是如何偃旗息鼓的。

出色的人物有:

格洛麗亞·斯坦納姆,《女士》雜誌主編,致力於推行墮胎合法化。

劇中角色

她在 2006 年 66 歲時與大衛·貝爾結婚。

成了克里斯蒂安·貝爾的繼母。

中:格洛麗亞·斯坦納姆真人

貝拉·艾布扎格,擅長推進政治議程的謀略家。

雪莉·奇澤姆,美國第一個黑人女性總統競選人。

貝蒂·弗里丹,犀利暴躁的女權領袖。

女王的第一部劇,豆瓣9.2一點不虛

從這麼一部「反英雄」的美劇里,我們得以窺見 1970 年代形形色色的美國女人們。

這部劇在豆瓣上的評論人數只有 3000多人。

相較於其它高分美劇來說,熱度算是比較低的。

在如今輿論環境下,想要討論女權,大機率會惹來一波女警告。

大家更傾向用簡單的對抗性詞彙表達不滿。

而失去了理性探討的空間。

女權運動是艱難的,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

1970年代的這波失敗,一直延續至今。

我想,本劇給我的啟示大概是:

女性內部的鄙視鏈,可能隱藏著巨大危機。

理想的大團結當然不可能實現。

但給別人坐山觀虎鬥的機會,也並不明智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aV-x3EBfGB4SiUw9C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