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近日,蘇州張家港警方破獲系列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案件,查扣動物製品200餘件,其中不乏獨角鯨、盔犀鳥、赤麋鹿、玳瑁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涉案價值超過1000萬元。
警方查獲的部分物件
兩千公里外的走私案,牽出制售保護動物製品犯罪網
2019年6月,張家港市公安局接到四川省某市海關緝私分局線索,該局在辦理一起走私珍貴動物製品案件時,發現一名張家港籍男子王某有重大嫌疑,要求警方協助偵查。
警方調查鎖定,犯罪嫌疑人王某家住保稅區(金港鎮)某小區,隨即前往實施抓捕。現場,民警的查獲可謂觸目驚心,除了圖章、項鍊、珠串和刀叉等動物製品成品,王某的住處還有大量動物製品原料。經司法中心鑑定,警方查扣的物品為國家保護動物盔犀鳥、獨角鯨、玳瑁等動物製品,價值40餘萬元。
尋找海外買手,在當地拍賣網站收購鯨牙等物件,採用快遞包裹夾帶的方式走私到國內,這是王某獲取部分野生動物製品原料的方式,在頻繁操作之下,王某最終進入了海關緝私部門的視野。
嫌疑人利用物流運輸動物製品及原料
審訊中,民警發現除了從海外走私,王某在國內也有貨源。倒賣野生動物製品原料、銷售野生動物製品,成為王某獲利的主要方式。至此,一個範圍遍及全國多省的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的犯罪網絡逐漸清晰。
堂而皇之網上銷售,所售保護動物製品均用字母表示
麋鹿,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盔犀鳥、獨角鯨,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名錄。諸如此類本應被保護的珍稀動物,卻被打造成珠串、擺件等各類「收藏品」,背後除了殘忍的殺戮,更暗藏著暴利的驅動。
據查,2017年以來,王某從不同渠道收集野生動物製品或原料,轉手倒賣賺取差價,或自己加工製成動物製品,以加收高昂加工費的方式售賣獲利。以鯨牙為例,王某非法收購的獨角鯨牙每克15元,製成鯨牙製品後出售,每克要加收近300元的加工費。鯨牙顆粒沉重,每次交易額都高達上萬甚至數十萬元。警方查明,王某數年間非法交易野生動物製品的累計價值近500萬元。
警方查扣的抹香鯨牙
「明知國家禁止買賣野生動物製品,為了逃避打擊,網絡成為這類交易的首選平台。」辦案民警介紹。聊天群、論壇、拍賣網等網絡平台,將一群痴迷特殊「收藏品」的人集結到一起。2017年底,王某在網上找到一個交易野生動物製品的灰色角落。
據王某介紹,他在某專門拍賣古玩的網站開設店鋪,打著拍賣古玩的名號,實則買賣野生動物製品。即便王某的網店沒有發布所售物品的真實圖片,甚至僅用DY(獨角鯨牙)等字母縮寫做實物介紹,也並不妨礙「內行」的主動上門。
警方收網搗毀犯罪網絡,案值逾千萬
從網上訂貨、線上支付,到物流配送,這種依賴通訊網絡技術完成的遠程非接觸性犯罪,給警方的偵查帶來不小的麻煩。核查每一筆交易流水,追蹤物流最終去向,警方通過排查海量信息流,在固定證據鏈條的同時,對王某所售野生動物製品的來源和去向展開追查。
警方在嫌疑人王某住處查獲動物製品
耗時數月縝密偵查,警方基本摸清了王某的收購、銷售渠道,梳理出以犯罪嫌疑人張某、吳某等人為核心的供貨商、買家。「這些人有的和王某一樣,以倒賣或加工動物製品為生,有的則是為了收藏。」民警介紹,不同的需求在網絡交易的助力下,串聯成涉及全國多個省市的非法買賣野生動物製品鏈條。
嫌疑人用於加工動物製品的機器
2020年1月13日,張家港警方集結警力組成抓捕組,兵分多路奔赴廣西、廣東等多個省市,在當地警方的協助下,奮戰數日將10名犯罪嫌疑人收落網中。
在此次抓捕行動中,警方查扣到盔犀鳥、玳瑁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共計200餘件,涉案價值超過1000萬元,徹底搗毀一個涉及全國多省的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犯罪網絡。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王某因犯走私罪被判刑,犯罪嫌疑人張某、吳某等10人因涉嫌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被警方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本案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