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屋主:闕媛玲(民宿主理人)
有人說,城市越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距離也就越近,廈門剛好就是這樣一座城市。
2016年,「那廂」所占的山頭還只是一片荒地,幾棟破舊的老房,是一個紐西蘭人在這兒以貨櫃打造的工作室。闕媛玲與先生鄭磊為新民宿選址時剛好看到,被眼前海天環抱、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觀所觸動,由此才有了此後的「那廂」。
「那廂」建在廈門環島南路的山頂,藏於山林巨石間。最初,「那廂」在廈門落地時,就迅速在民宿圈沸騰起來。不僅僅是因為它坐擁海天一線的絕佳景觀、與對面的台灣海峽隔海相望,更是因為「那廂」全由貨櫃改造。
遠遠眺望,幾個貨櫃散落於一片相思樹與松林之間,由自然的路經相連。最初建造時,設計師將貨櫃通體刷成了深灰色,能自然藏進山林巨石間,絲毫不顯突兀,就好像從中自然生長一般。
隱於山間,遠眺台灣海峽
「那廂」所在的位置是廈門島上最大的一片山林——從植物園一直延伸至廈門五老峰及黃厝一帶。四周山林圍繞,巨石林立。從環島南路開車至此,僅需2分鐘。
與廈門市中心的熱鬧不同,因為周邊環境的影響,這裡的幽靜氛圍反倒能給人另一種全新體驗。
「那廂」臨海,踩在碎石子鋪成的小路上,抬眼遠眺即是壯闊無垠的台灣海峽, 有客人笑稱:「台灣大哥大」的信號在這裡最強,如果連不上民宿里的WiFi,說不定有時還要付漫遊費上網。
主理人闕媛玲與先生經營這家民宿已有3年, 問起為何會做這樣一家民宿,闕媛玲如是說道:民宿是人們抽離現實生活的理想縮影,我們希望通過打造那系列的精品民宿,分享對生活美學的理解及詮釋,帶給旅客獨特的時空體驗。
依山就勢,讓民宿自然生長
採用貨櫃設計,是考慮到不想破壞原有山體的岩石結構及周邊環境,不砍樹,也不對原有石材進行大面積切割。
那廂總共有兩種房型,一種是將貨櫃改造後直接放置於山地中,另一種則是依山就勢,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和建築體本身交錯重疊,形成將貨櫃建築嵌入岩石的效果。
這樣一來,建築本身在體量上不會壓到風景,能讓「那廂」自然的融進周邊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共生的效果。
設計師在貨櫃外嵌入了大量的竹子,就地取材的設計也成了「那廂」的點睛之筆,建築外立面凹凸不平的造型讓光影照進室內時形成美妙的韻律感,也很好的保護了客人的隱私。
設計師借鑑古代園林的布局,安排了園林式動線的設計,讓入住的客人在一步之間,能窺得不同的景觀。
尊重自然,並將自然引進來
「那廂」的設計由建築師兼主人鄭磊主導,正如他所言,「那廂」的設計配合環境,尊重自然,他希望來這的人可以更多的感受自然,而非設計。
室內結合了天然橡木,給人以貼近自然之感,加上暖色調燈飾的的調和,讓溫暖氣息蔓延整個空間。
民宿大堂以竹子圍合成裝飾牆,長條形木板凳簡潔質樸,用餐時客人可隨時看到外面的景色,身處室內也時刻不離自然。
原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讓建築與山野在空間中融合的恰到好處,直至呈現出最自然和舒服的狀態。
在「那廂」,與樹影、巨石共眠
民宿總共有12間房,每一間都擁有極其私密的環境及獨特的觀景視角。
房間內落地的鋼化玻璃窗將海風隔絕在外,卻將山林、海景完美納入房間,無形中也延伸了室內空間。室內裝飾以簡潔木色為主,目之所及幾乎都被精心設計。
設計師在房頂留了一個小小的天窗,光影透過玻璃投進室內後,樹影會投射在牆面上,形成好看的光影,這也成為了1號房內獨一無二的裝飾。
下到一層會看到一個下沉式客廳,傍晚時分,一望無際的海面像呼吸一樣撲面而來,此時索性窩進沙發,或在室外浴室舒服的泡個熱水澡,將視線集中在海浪的搖盪,身心皆得到最好的享受。
其中一間藏於巨大岩石的凹陷處,入口處被茂密的植被所環繞,需要經過石縫中下陷的樓梯才能尋得進入房間的門。
推開房門,一塊巨石映入眼帘,巨大的山石岩嵌入牆體,形狀像極了《大魚海棠》中的鯤。夜晚安靜下來時,你甚至能清晰的感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力量。
嵌入牆體的巨石
白牆、木質地板與粗糙的原始表面,室內的簡潔剛好將自然元素中拙實、質樸之美展現。設計師恰到好處的留白,保留意境之餘又能滿足居住體驗的舒適感。
夜晚,建築逐漸隱退於周圍的樹影中,室內溫暖的燈光慢慢凸顯,伴隨遠處輕拍的海浪與山林間的徐徐清風,出世、入世皆在「那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