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PICO大幅裁員的靴子落地,位元組跳動在元宇宙賽道戰略性撤退就儼然變成了遙遙領先的預言。儘管90億元人民幣買來的PICO沒能幫位元組跳動圓了元宇宙的夢,此前40億美元收購的沐瞳科技,如今似乎也沒能助力他們的遊戲業務一飛沖天。日前有消息源透露,位元組跳動方面正在考慮出售遊戲工作室上海沐瞳科技,以此簡化運營,專注核心業務。
據相關報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的信息,位元組跳動方面正與一家顧問合作,評估潛在買家對於沐瞳科技的興趣,但談判尚處於早期階段,還無法得知此次交易的規模目標。要知道,沐瞳科技是位元組跳動在2021年春季才買下的,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就要尋求出售,或許也代表著位元組跳動對於遊戲業務失去了興趣。
但位元組跳動在2021年買下沐瞳科技時也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彼時其與騰訊的「頭騰大戰」正如火如荼,雙方都在嘗試滲透對方的核心業務。在騰訊方面先後祭出了微視與微信視頻號對壘位元組跳動的基石抖音後,位元組跳動也拿出了「綠洲計劃」直指騰訊的現金牛遊戲業務。考慮到遊戲業務的特殊性,位元組跳動彼時也需要一個即戰力來快速形成對騰訊的挑戰。
恰好沐瞳科技與位元組跳動的對手騰訊同樣是「死敵」,其創始團隊來自於前騰訊五彩石工作室,其中沐瞳科技CEO徐振華更是騰訊的「叛將」,其因違反勞動合同中的競業限制條款,在2018年被判決需要向騰訊返還1940餘萬元人民幣,一度曾創下同類案件中的最高賠償紀錄。同時沐瞳科技的拳頭產品《Mobile Legends: Bang Bang》(無盡對決),更是騰訊王牌手游《王者榮耀》的復刻版,並且還在海外市場有著更勝一籌的表現。
作為一個已經在海外市場證明了實力,同時又與騰訊關係緊張的遊戲開發商,所以沐瞳科技被位元組跳動相中其實並不難理解。然而遺憾的是,自從進入位元組跳動體系後,沐瞳科技一直表現平平,《晶核》和即將上線的《星球:重啟》這兩款位元組跳動遊戲業務的重點項目其實都與沐瞳科技無關。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總結沐瞳科技被收購後的這兩年多時間,或許「混」就是最精確的。
與此同時,位元組跳動遊戲業務本身近年的表現也乏善可陳。自2019年綠洲計劃曝光以來,4年時間位元組跳動的遊戲只有寥寥無幾的高光時刻,能拿出來說事的幾乎只有一款在2021年代理發行的《航海王:熱血航線》,以及一款自研產品《晶核》。要知道,位元組跳動旗下的遊戲品牌「朝夕光年」可是陸續建立了十餘家工作室、四大發行平台,並有投資29家遊戲公司。
如果說大手筆的投入能博得幾個爆款,倒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畢竟米哈游數億美元的投資換來《原神》和《崩壞:星穹鐵道》,就稱得上是不可不扣的好生意。可遺憾的是,《航海王:熱血航線》和《晶核》的成功都只是曇花一現,《晶核》預估單日流水超過3000萬元的成績只保持了不到一周時間,然後就高開低走。據相關數據顯示,上線不到兩個月的《晶核》就已經是iOS免費榜前200中查無此人的狀態。
事實上,位元組跳動為什麼沒能做好遊戲,答案其實與谷歌為什麼沒能做好Stadia、亞馬遜遊戲為何屢戰屢敗一樣。網際網路巨頭跨界做遊戲往往都犯了一個不尊重遊戲行業客觀規律的毛病,對於遊戲行業內容至上的本質出現認知偏差,並且對於遊戲行業的風向把控不太到位。比如位元組跳動在遊戲業務上的打法就是模仿競品,然後用更大的投入、搭配更充沛的流量,試圖堆出一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產品。
這一套方法論其實就是復刻騰訊遊戲在PC時代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早期的操作,例如《QQ堂》之於《泡泡堂》、《QQ飛車》之於《跑跑卡丁車》。可時代早就變了,經過無數換皮手游教育的國內玩家早已對這一套不感冒了,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位元組跳動的遊戲能在短時間維持高熱度,但緊接著就會迅速冷卻。巨額流量傾斜雖然確實能讓位元組跳動的遊戲第一時間就被推送到玩家眼前,但遊戲可玩性的缺失卻往往難以留下玩家。
更何況遊戲行業的一大特點就是「賭性大」,時至今日也沒有哪一家遊戲廠商總結出了必然成功的方法論,這其實與位元組跳動追求以算法控制一切的模式可謂是完全相悖。別看位元組跳動在遊戲業務上的投入如此之大,但相比更為核心的抖音、TikTok,遊戲業務更多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角色,能做起來固然很好,做不起來其實也無傷大雅。
當年位元組跳動做遊戲為的是對抗騰訊,可此一時彼一時,兩者之間的對抗已逐漸偃旗息鼓,反而與阿里方面在電商領域呈現出了劍拔弩張之勢。當電商業務成為位元組跳動新的增長引擎,並幫助其在全球範圍實現營收增長的時候,大手筆投入、卻嚴重依賴抖音流量傾斜的遊戲業務被邊緣化,顯然才更符合位元組跳動的利益。
所以趁著沐瞳科技還有價值,《無盡對決》目前在東南亞市場依然叱吒風雲,把這家公司賣個好價錢,簡直就是一個不能再正確的決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