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城故事】許白雲 —— 在江南謀生的江北人

2023-08-02     馮曉暉

原標題:【潯城故事】許白雲 —— 在江南謀生的江北人

「潯城故事」收錄講述九江百姓生活、民俗文化的原創作品,包括的短篇小說、散文、回憶錄、訪談等。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和「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首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編者配圖 圖源:人民網

九十年代末,我在單位內退後,就開始做生意。那時我們店門口,天天有七八個江北人,他們個個古銅色臉膛,那是風吹雨打,日曬夜露賦予他們健康的膚色。他們人手都有一輛三輪車,那是他們討生活的工具,剛開始他們把三輪車放在路邊,沒事時就坐在三輪車上,或打牌或聊天。哪家門店需要送貨,就會找他們幫忙。這時他們立即停上了打牌和聊天,趕忙去送貨。店家到了貨物的時候,也是請他們卸貨。這些干慣了農活的江北人,比起門店養尊處優的老闆們,力氣大多了。我們搬一箱貨要付出吃奶的力氣,只見他們把二三箱貨物疊在一起輕輕鬆鬆,就像裡面裝的是一箱棉花,不費吹灰之力,我讚嘆他們的力大。他們說:我們是農村人,吃得苦,要養家餬口在城市混,沒力氣怎麼行。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日難。在外謀生的確不易,背井離鄉的他們生活極其簡單,拿他們的話說,他們是混日子過。沒有什麼生活享受,只想為老婆兒女能過上好日子多掙點錢。

他們捨不得租好點房子,在我們店旁,有一幢年久失修的低矮平房,他們就租住在這處四處漏風潮濕的平房裡,房子外面的牆腳下長滿了青苔。其實這算不得是房子,應該原先是某單位的圍牆。低矮的圍牆四周隨便砌了牆,裡面就馬馬虎虎地隔了幾間,這就是這些江北人的暫住地。他們就那麼湊合著住在裡面,夏天也沒一颱風扇,冬天也沒有取暖的設備。房裡除了一張床,一張桌子,就什麼都沒有,他們是捨不得在外吃現成的快餐盒飯,還要自己洗衣做飯。

這些人看上去大概五六十歲,雖說是在異鄉過著艱苦的生活,難得享受家庭的溫暖。卻總是滿面春風,談笑自如。我們這些商家,也樂意門口有這麼一幫人,隨口一叫就有人幫助解除燃眉之急。

那時他們幫店家送貨,開始送一兩箱貨或滿三輪車的貨都是五元一次的價格。若到了一卡車的貨,卸一卡車貨只要二百元的裝卸費,通常卸一卡車貨,他們就會讓其中四個人裝卸,每個人平均就五十元。人多了拿的裝卸費自然就少了。後來物價上漲,運費和裝卸費自然都是水漲船高。

他們中間有一個胖胖的江北女人,我始終搞不清這胖女人是他們之中誰的老婆。這女人時常騎個三輪車,拉著蘋果梨子什麼的時令水果沿街叫賣。

後來網上購物的多了,店家生意難做,特別是這幾年疫情,生意更難了,找這些江北人送貨的也少了。也許是這些人的三輪車影響市容,商家門口再也看不到這些江北人的身影。他們再也不守株待兔了。給每個門店留一個電話,店家要送貨或裝卸貨物就給他們打個電話。

偶爾碰見那個胖女人,還是騎著那輛三輪車,不同的是原先是在馬路邊賣水果,後來是在一個小區農貿市場賣。當然如果看到她賣水果,我就少不了照顧一下她的生意。不久前在一個網紅農貿市場又碰見這個女人,穿著一件藍花連衣裙,我左瞧右瞧地以為認錯了人。她看見了我,就熱情地打招呼。我說真沒想到是你,變得洋氣了,竟然越老越好看了,真是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怎麼不賣水果了?她說在這旁邊的農民公寓買了一套房了,水果還是要賣的,今天偶爾出來逛逛。終於她和老公多年的奮鬥,在江南紮根了。

他們之中也有把命留給了江南這座城,那是一個老實巴交的江北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

這群江北人個頭都蠻高,只有一個矮個子徐師傅,論個頭他是這群人中最不起眼的一個。特別黑瘦矮小,想必還沒一米六高。但是在這群人中威望還蠻高的。店家需要送貨,上下車卸貨都喜歡找他。我們這些店家都親切地叫他徐師傅,他也很健談,有時同他一起送貨,他就東西南北家長里短地聊。有一次他對我說:老家的人都往城市跑,農村的土地都荒了,田裡的草長得比人還高,他顯得有些著急,怕以後缺糧食。沒想到身為農民的他,也有些憂國憂民的情懷。

還記得有一次,他岔岔地說起自己媳婦,生了個女兒,月子裡卻在晚上睡覺時把女兒壓死了,他一臉的不可思議的神色,怎麼會有這麼做母親的。我也覺得稀罕,第一次聽說睡覺把孩子壓死了。

隨著城市的變遷,拆舊樓建新樓。徐師傅說他不再給門店裝卸送貨了,親戚幫他找到了一個賺錢的途徑。就是哪裡有拆舊房子的,他就到哪裡去,在廢墟里撿木材,送到家俱廠。裝滿三輪車一趟可以有百元的收入,他滿臉興奮的樣子,說一天的收入很是不錯。

一般在九江本地許多人還做著房奴的時候,徐師傅卻在九江買了一套房子。那天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他和兒子花了三十多萬,買了一套帶院子一樓的房子。他告訴我之所以買帶院子的,是因為好停自己的三輪車。他踩三輪車,他兒子開麵包車就這樣辛辛苦苦地在潯陽城買了一套房。想必房子不大,我想肯定不是商品房,否則三十多萬是買不了一套商品房的。他和兒子都是從湖北來的農民,應該也不可能在九江貸款吧?

潯城裡許多江北人,在江南生活了幾十年,當然他們的後代已全然沒有繼承他們的老家的鄉音,都跟著說了九江話。特別是現在的孩子,九江話也不大會說,都說的是國語普通話。

江南的潯陽城和江北的小池,中間就隔一條長江,早年沒建長江大橋時,江南江北互為往來時,都是靠小小渡輪木船過江,長江大橋通車後,人們就騎著摩托,或三輪車,坐著汽車南來北往的很是方便。天還沒亮就有開著麵包車或摩托車像候鳥一樣從江北開往江南,車子上裝著新鮮的蔬菜,他們都是菜商,九江的菜市場的蔬菜有很多是江北菜農供應的。

九江城裡有多少江北的媳婦,可以說哪一幢樓房裡都有江北人,哪一個工廠里都有江北人的後代,哪一條街都有江北人做生意。江南九江城的血脈里溶入了太多的江北的血液,象揉面一樣混合在一起,分不清你我了。而對面的江北,又有多少江南人會和他們混血呢?顯然少之又少,九江人不見得有江北人吃得苦,也許更好面子些。記得同事夫妻倆下崗後,不去找事做,就吃上輩的退休工資,好在公婆退休工資高。

一座始建於七十年代初的長江大橋,方便了多少南來北往的商客,長江的水有一半為江南,一半為江北,它們都一同往東流,一樣的腳步,一樣的速度。江北人在潯陽城也很融洽地和江南人結合在一起,南北的血液在後代的身上彙集在一起,共同譜寫潯陽城的春秋,象川流不息的長江一樣,滾滾朝著歷史的腳步前行。

註:編者對文章有少量刪改。

許白雲(作者像)

【作者簡介】許白雲,江西九江市人。在網絡文學《世界愛情詩刊》《華語經典文學》《作家》《紅羅山文學》《雙馨文苑》《江西作家文壇》發表過作品,偶在報刊發表散文。

【編者按】上個月接到許女士的投稿,覺得散了些,沒有採用,向她反饋了審稿者的意見。許女士將文章做了大量刪改,比以前大有改觀。「潯城故事」以原創的文字近距離記錄這座城市百姓們的生活,歡迎投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4d4f8270c9b1e0db4b6237d758eff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