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竟還有書法傳世,這12個字至今難以破解,據說隱藏著上古秘密

2023-12-04     書法網

原標題:大禹竟還有書法傳世,這12個字至今難以破解,據說隱藏著上古秘密

大禹竟還有書法傳世,這12個字至今難以破解,據說隱藏著上古秘密

我們都聽過「倉頡造字」的故事,印象中好像漢字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倉頡「硬生生」編出來的。這種上古傳說很難服眾,經過文字學家的研究,發現漢字從最早的圖形,演化為象形符號,再由象形符號抽象、簡化為表意、表形和形聲的真正漢字,至少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

古人普遍相信「河圖洛書」「倉頡造字」「龜甲傳書」這類神話故事,《淳化閣帖》中還收錄了倉頡的《戊己帖》,力證這位「字聖」也是「書法之祖」。作為華夏文明傳承的重要人物和夏王朝的開創者,大禹與倉頡成了上古諸王僅有還有書法作品傳世之人。

不論是《淳化閣帖》《絳帖》,還是《寶賢堂集古法帖》,都收錄了《夏禹書》。此作僅有12個字,包括古彝文5個和甲骨文7個,時至今日,這12個字的釋文依舊難以破解,《四庫全書》將它們釋讀為:「出令聶子,星紀齊春,其尚節化」。但是學界只認可「子」「春」「尚」三個字。

大禹這件作品可以看作是鐘鼎書或蜾匾篆,但是還保留著明顯的象形特徵,我們沒有必要用嚴格的篆法去分析「筆畫」,但也能從線條的對稱、圓轉和精細中看出大篆的典型特徵。「大篆」這一字體包羅萬象,金文(鐘鼎文)也被認為是「大篆」的一種。

《夏禹書》有這樣幾個特徵,即字體較為瘦長,無所謂藏露中側的交替使用,但筆畫遒勁圓轉,沒有頓挫方折處理,圓轉處富有張力。結構上嚴謹精緻,頗有趣味。蜾匾篆據說就是由大禹創造,因形狀略扁而得名:「神聖夏禹,《岣嶁》紀德,龍畫傍分,螺書匾刻」。

蜾匾被認為是篆書中最佳者:「七舉曰,篆法扁者最好,謂之蜾扁,徐鉉謂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是也」。《夏禹書》正是蜾匾篆法的最早出處。有學者認為《夏禹書》很有可能隱藏著上古重大秘密,但坦言,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是證明了中國書法的一脈相承。從大篆、小篆再到隸、楷、行、草,中國書法始終是在前人基礎上穩步發展來的。

當今書壇有的人試圖徹底拋棄古法,力求創新,讓書法走向「現代化」,但如果失去了數千年的根基,那麼他還能不能成為「書法」,就是一大疑問了。隨著上古遺蹟的發現、文物的出土,相信《夏禹書》釋讀的難度會越來越低,終有一日真相大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3fa4e20117e095f592eed19c9c08f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