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之後,柴榮的後裔都到哪裡去了?

2023-11-14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陳橋兵變之後,柴榮的後裔都到哪裡去了?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從剛去世不久的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柴宗訓手裡奪得政權,建立宋朝。

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為了確保政權的長治久安,確實採取了一系列不同以往朝代的改革,這些改革大刀闊斧,包括「以文御武」、改革官職和科舉等等。使得宋朝不像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一樣成為短命王朝。

趙匡胤曾經在立了一塊石碑,告誡後世皇帝,放在太廟裡。新皇帝繼位都必須親自去太廟誦讀碑文,如同現代領導人「宣誓就任」一樣。那碑上到底什麼內容呢?在北宋時期,除了皇帝無人知曉。就算新皇帝入內誦讀,也只能讓一位文盲內侍跟從,其餘人不得入內。後來靖康年間,金兵攻破汴京,北宋亡,太廟一宮門被打開,人們才知道石碑上的誓約不過簡簡單單的三條: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三、不加農田之賦

其中第二條、第三條可以說是宋朝立國之本。第二條是拉攏知識分子「共治」天下,第三條則是減輕農民的負擔。第二條做得比較好,第三條則不是那麼好。

第一條則是針對柴榮的後裔,柴榮在世的時候,趙匡胤和柴榮形同手足兄弟,感情不錯,利益也比較一致。趙匡胤還是柴榮的救命恩人。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柴家天之後,還發了「丹書鐵券」給柴家,永免死罪。所以趙匡胤對待柴家或許是真心的。當然也有可能是,趙匡胤看到五代的皇帝像走馬燈一樣變換,後裔均不得善終,善待柴家後裔也相當於善待自己的後裔。

那麼柴家的真實情況如何呢?很多古代小說都有提及,例如《水滸傳》里虛構了一位英雄人物,柴家後裔柴進,家境富裕,仗義疏財。後來上來梁山,招安之後征方臘,最後在老家無疾而終。是水滸傳中少有的善終之人。可見在民間人們的想像當中,柴家後裔應該是衣食無憂了。不過柴進等人畢竟是虛構人物。

另一個比較可靠的記載是關於潘惟吉的故事。趙匡胤奪權後第一次進入皇宮見到兩個小孩,嬪妃回答說是周世宗之子柴熙讓、柴熙誨。趙匡胤問身邊大臣該如何處置,趙普等人建議斬草除根;趙匡胤問潘美,潘美害怕得沒有回答。趙匡胤說,我從柴家獲得皇位,不忍心這麼做。潘美回答說,如果我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對不起周世宗;如果勸說陛下手下留情,陛下肯定會懷疑我。於是趙匡胤把其中一個小孩送給潘美做侄子。此後趙匡胤從未過問過這個小孩,這個小孩只認潘美為父,但不認潘家其他人。這個人就是潘惟吉。

潘美就是《楊家將》中的奸臣潘仁美。其實他是北宋名將,並不是什麼奸臣,因為一些文人認為楊業之死與潘美有關,所以把他黑得很慘。當然也許是後世小說家為了襯托楊業的忠勇,特意塑造一個鮮明的反面人物。

還有個說法是趙匡胤想殺,但是被潘美巧妙勸阻。潘美收養柴家小孩之後,柴榮後人的一支均姓潘。後來潘惟吉做了宋朝的官員。根據其墓碑,基本可以旁證他確實是柴榮後裔。

那麼另一個小孩到哪裡去了呢,史書沒有記載,只說(兩個小孩都)不知所終。而根據浙江省東陽市《采盧村志》記載,柴熙誨改姓名為盧璇。趙匡胤左右侍衛本來打算殺死柴熙讓和柴熙誨,後周開國將軍盧琰冒死進諫,說應該像舜一樣接受帝位,但不廢堯的後代。潘美則用手捏著殿柱,低頭不語,趙匡胤問他你也覺得不可以殺嗎?潘美說,我沒說不可以,但是殺柴家小孩從道理上講不過去。於是趙匡胤把一個孩子交給盧琰,改名盧璇;另一個則交給潘美。

盧琰不願意入仕宋朝,後來,宋朝處理了周恭帝等人之後,問起柴熙誨下落。後來盧琰為了安全,經過轉折回到老家永康,躲在靈山,此地現在屬於磐安。後代有分出,遷徙到近鄰縣仙居、東陽、縉雲等地。

另外,根據福建的林氏族譜,趙匡胤奪得大位之後,柴宗訓叔侄逃到南唐,改姓林。宋滅南唐之後,林姓再度逃到深山老林之中的長汀,迄今有宗訓公祠和天子地(宗訓公墓)。

還有一種說法是,趙匡胤死後,柴熙讓擔心宋太宗迫害,帶著才5歲的小孩柴少嬰逃到江西永豐,覺得此地不錯,故意製造跳水自盡假象,被擺脫跟蹤。所以當地有口池塘叫做龍袍塘。

此後,因為當地一個寧姓老婦救助過柴家,於是柴姓改為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