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之戰為何89師僅凍傷400人?政委王直一個決策救人無數

2024-01-22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長津湖之戰為何89師僅凍傷400人?政委王直一個決策救人無數

之前上映的《長津湖》系列電影,將人們的記憶再次拉回了那片冰天雪地中的戰場上。

歷史上的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場血與雪交織的鏖戰。

志願軍第9兵團在饑寒交迫的境地中,以超乎常人的意志硬生生扛住了美軍的槍炮,將那支素來以驍勇善戰著稱的美軍陸戰一師打殘,震驚了整個世界。

但第9兵團付出的代價也是極為慘痛的,無數的戰士因為嚴寒凍傷而犧牲在前線。物資的匱乏和極寒的環境,成為了我軍將士非戰鬥減員的重要威脅。

王直將軍作是如何預判到了戰場上的險境?而面臨未知的威脅時,他又是怎樣做出了力挽狂瀾的決策呢?

才溪好兒郎,從軍屢建功

王直將軍是福建上杭才溪人,13歲那年就參加了革命,在鄉里是個遠近聞名的少年英雄。

1931年時,年滿十五歲的王直參加了工農紅軍,正式踏上了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道路。

因為他年歲小,又曾經讀過書有學問,進入軍隊後被輸送到了文工團搞宣傳工作。

可以說,紅軍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宣傳工作的「基因」。

做好宣傳工作,是凝聚軍心、鼓舞士氣的利器,也是贏得群眾支持,掀起革命風暴的「粘合劑」。

顯然,被調入文工團的王直很是清楚自己身上背負的重任。

他本來就能寫會畫,進入隊伍後,王直更是求知若渴地聆聽組織的教誨,將自己的心中所得、眼前所見一筆一畫描繪下來。

在他最初從軍的歲月里,王直始終筆耕不輟,繪出了一系列有關革命的戰鬥故事,《從閩西到浙西》、《艱難的歷程》等作品都是出自他的筆下,極大地傳遞了我軍戰士的風貌,鼓舞了人民的鬥志。

除了在軍隊宣傳工作方面頗有作為外,王直將軍在從軍作戰方面也有著不容小覷的貢獻。

從反「圍剿」作戰到抗戰時期,包括後來的解放戰爭中,都有著王直將軍的身影。其中,更以在江南茅山地區的作戰最為出名。

王直所在的團早已收到消息嚴陣以待,面對著武器精良的日軍,儘管我軍戰士各個以一當十,但我們的裝備確實落後了一大截。

王直後來回憶說,有的同志手裡拿的還是梭鏢和大刀,但看著已經走到赤山腳下的鬼子,沒有人退後一步。

當槍聲響起,我軍將士一馬當先,先拿出僅有的機槍狠狠地掃射向了鬼子的隊伍。槍聲將歇,王直等將士便向著鬼子發起了衝鋒。

雖然是文藝工作出身,但王直上了戰場一點也沒有書生氣,反而驍勇得很。

這一仗,王直所在的軍團成功繳獲了一門嶄新的九二步兵炮,這可是我軍第一次從日寇手裡繳獲大炮,還收到了陳毅司令員專程發來的賀電。

而一年後的塘馬血戰,更是王直從軍之旅中最艱險的一段回憶。

1941年11月,日軍突襲我軍在塘馬地區的駐地,敵我力量懸殊,王直奉命率領隊伍突圍。當他率領隊伍突圍到戴家橋時,已然是傷亡慘重。

關鍵時候,王直果斷下令,堅守戴家橋,待到天黑時分再行突圍。

當時尚存有戰鬥力的人員已經不足百人,戰士們經歷了連夜奔波,精力疲憊,不少人甚至萎靡不振。

王直攥緊了手裡的武器,站到草堆上高聲呼喊:「我們要抗戰到底!有刀的拿刀,有鋤頭的拿鋤頭,就算用拳頭打、用牙咬,也要和敵人死拼一場!」

在王直鏗鏘有力地鼓舞下,戰士們重振旗鼓,咬緊牙關擊退了日軍一波波進攻,成功地趁著夜色順利突圍。

而在這些戰鬥中,王直將軍始終功不可沒。

朝鮮告急,率軍緊急赴朝

新中國成立後,王直將軍擔任了第9兵團20軍第89師的政委,在朝鮮戰場上再次發揮了力量。

1950年11月,美軍發起了所謂的「聖誕節總攻勢」,揚言要在聖誕節前解決戰鬥。為了實現這一作戰目標,美方指揮麥克阿瑟向前線增調美軍第3師、第25師等部隊,力求速戰速決。

其中,美第3師被派往東線戰場,編入了美第10軍中。

為了集中兵力迎敵,我軍的主力被放置在了西線,東線只有42軍的124師和126師駐守,干擾遲滯美軍的攻勢。

在麥克阿瑟改變策略,瘋狂向前線增兵的同時,我方誌願軍隨即運動起來,向前線增兵。

當時被緊急調往朝鮮前線的是正在華東備戰的第9兵團,也就是王直所在的軍隊。第9兵團當時的演練備戰重點是適應渡海登陸戰,但由於朝鮮戰場戰事吃緊,只得緊急啟用這支王牌軍隊。

只是徵調匆忙,第9兵團在收到命令後積極奔赴朝鮮,隨身攜帶的彈藥補給並不多,絕大多數的山炮和榴彈炮沒能隨同部隊一起入朝,而是通過後續補給輸送的方式運往前線。

而兵力和軍備的脫軌則成為了我軍將士入朝後不得不面臨的一大棘手難題。

饑寒交迫,深陷多重險境

王直所在的第9兵團整軍北上時,裝備的是按照華東地區禦寒標準製作的棉衣,每人配備50式的大檐帽和軍用膠鞋。

按照原定計劃,第9兵團在抵達瀋陽、梅河口時會做短暫停留,在當地補給禦寒物資。

但前線的戰報一封封送到東北,東線戰場形勢的變化已經容不得我軍將士略作停留,他們不得不立刻全力開往朝鮮東線。

東北軍區的副司令在11月5日時緊急動員軍區軍屬,捐出了641件棉大衣送給率先抵達出發的20軍。

11月7日,20軍跨過了鴨綠江。

11月8日,東北軍區調來了之前準備發給西線第13兵團的三萬件棉大衣,先行交付給第9兵團。

儘管多方支援源源不斷地輸送往前線,但那年冬天,朝鮮氣溫最低已經達到了零下40度,即使是棉衣也難以保暖禦寒。

那樣的極寒天氣下,戰士們需要的是絨衣、更厚的棉衣、皮帽棉帽,可這些,都是全速奔往長津湖的第9兵團所沒有的。

而且因為戰事吃緊,為了加速徒步前進的速度,不少將士們為了能夠多攜帶些彈藥,不得不將許多棉衣棉被留在了留守地。

這樣的行動儘管確實加速了行軍步伐,可帶來的卻是戰士們大批因凍傷減員的後果。

沿途路上每天都在下雪,凍傷者與日俱增,手腳受損減員成為了我軍一大痛處。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踏雪冒風奔赴長津湖的第9兵團將士還面臨著食物供給不足的危險。

按照出發前的計算,如果要滿足一個軍的糧食供給,需要出動至少一百五十輛汽車。

當第九兵團開赴朝鮮時,志願軍後勤的補給汽車也隨後出發,但這支軍需車隊卻遭到了敵機的瘋狂襲擊。

後勤給養嚴重不足,千里行軍的戰士們可以依靠的只有隨身攜帶的炒麵、炒黃豆等乾糧,攝入的熱量大幅降低,使得本就衣衫單薄的戰士們更加難以抵擋嚴寒。

在這樣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第9兵團的勇士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走向了長津湖戰場。

力排眾議,保護無數將士

長津湖之戰打響前,20軍89師接到的任務是在柳潭裡一帶牽制美軍,封鎖阻擊他們向南的路線,並且掩護59師肅清美軍補給線上的部隊。

20軍入朝最為倉促,攜帶的棉衣等軍需物資也是極少,89師大部分的將士們都沒有領到冬裝。但戰場形勢千變萬化,他們根本來不及多作停留就要前往另一線陣地作戰。

接到命令後,89師的265、266團晝夜兼程南下,在28日拂曉感到了社倉里,267團則繼續留在柳潭裡配合作戰。

當時的社倉里已經被美軍3師接管,美軍出動了大量的坦克裝甲車,配合之前構建的地面防禦工事,形成了嚴密的環形防禦圈。

在這樣無懼生死的勇氣面前,美軍被打得驚慌失措。

28日深夜的這一仗,我軍89師繳獲了三千多條美軍毛毯,而這批物資,也成為了戰士們的及時雨。

如何分配這批毛毯物資成為了89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美軍的後勤物資一向充實,這批毛毯更是嚴密厚實,比棉衣的禦寒效果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別說是89師,放眼整個第9兵團,這批毛毯都算得上是稀缺物資。

在眾說紛紜面前,89師政委王直果斷拍板。他要求,將28日晚上繳獲的這三千多條美軍毛毯迅速分發給戰士們用作禦寒保暖所需。

按照王直的要求,這批軍毯被剪成能夠捲起包裹住手腳的小塊,儘量滿足全部隊戰士的保暖需要。

這麼稀罕的禦寒物件被剪得細碎,不少人提出了反對意見,覺得有些暴殄天物,但王直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

而王直的這一果斷決策,無疑是極大地保存了89師的戰鬥力。

12月2日,位於社倉里的美3師7團開始組織撤退,當他們疲於奔命夜宿于山谷時,89師發起了衝鋒。

89師部下的幾個團配合默契,265團3營正面進攻,2營則取道懸崖峭壁,繞道美軍側後夾擊。

我軍的雪夜圍攻再次打了美軍個措手不及,趕來支援的美軍戰機還被89師的機槍手擊落了一架。

89師並不是唯一一支在朝鮮戰場立下彪炳戰功的隊伍,但這支隊伍因凍傷減員的人數卻是少之又少,而這一成就的實現,無疑是離不開王直在關鍵時候做出的重要決策的。

在進行戰役總結時,第9兵團的領導還特意表揚了王直政委的做法,直贊他挽救了無數將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