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學生知識的獲取與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課堂內完成的。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是每個老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它是教學過程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結合的結晶。
今日的學校必須為明日的社會造就「探究者」,而不是「記憶者」。學校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改革。改變一所學校,要先從改變課堂做起。
在「新課程,新教材」這一「雙新」教育改革背景下,課堂改革的春風吹進了校園,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教授認為,這種改革不可能是疾風暴雨,而應該是「靜悄悄的革命」。而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正在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地大附中」)上演。
01
深耕課堂改革,由「學科教學」轉向「課程育人」
在課堂改革之前,總是有學生分心、開小差、對學習沒有熱情,課堂上有睡覺的、神遊的、課堂的主角只有老師;老師們面對這樣的局面,敲黑板、大聲提醒、課堂仍然死氣沉沉,放眼望去,課堂多是「滿堂灌」「獨白式的記憶課堂」,老師在講台上一味輸出,學生瘋狂記筆記,一堂課下來,學生全然沒有幸福感可言。
為何老師盡心授課,學生們卻仍然提不起興趣?這背後的教學挑戰是什麼?怎麼做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潛能?
帶著這樣的思考,地大附中自2019年加入教師進修學校教育集團以後,連續四年開展「基於課標·用好教材·設計學」的課堂教學研究,設計並實施了一系列課堂改革活動,探尋「教」與「學」方式的轉型策略,助推高質量課堂建設。
把常態課做紮實
01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課堂教學是教學質量的關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動力依靠改革創新,而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終要回歸到課堂。學校要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抓住課堂教學這一關鍵環節,必須要向課堂四十幾分鐘要質量。
地大附中的教研團隊,經過大量的聽課、收集家長和學生的意見後發現,課堂教學中的癥結在於教學目標的模糊、學習活動設計的不足以及對教材深度研究的缺失。基於此,地大附中全體教師首先從常態課入手,深入開展「依據課標·用好教材·設計學」的課例研究。四年來學校每周組織教研組長、骨幹教師、青年教師及行政幹部聽課百餘節,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始終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掌握程度及解決學習難點的策略,以高品質的課堂教學保障學生在校的幸福與全面成長。
讓教學活動更多樣化
02
地大附中認為深耕課堂的根本價值追求就是要建設師生都幸福的學習場域,力求每節課都能「講得明白、學得清楚,在課堂實現師生的和諧幸福共生」,讓學生開心、老師舒心、家長放心,真正地愛上課堂、享受課堂。
為此,地大附中的教師團隊不斷豐富教學活動。除了常態的聽評課,學校也設計了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骨幹教師引領課、青年教師展示課、全員診斷課、月度公開課等等,這些精心策劃的教學活動不僅提升了教師們的專業素養,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
以月度公開課為例,地大附中的月度公開課全體教師的節日,是為了展示學校教學成果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而開設的課程。全體教師一起深入分析課標、教材,根據學情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觀摩和學習的平台,從而促進個人教學方法的提升,並進一步提高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
鍛造業務過硬的師資隊伍
03
地大附中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把建設一支素質高、專業強、情懷深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十四五」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建設課程、深耕課堂」為抓手不斷地推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學校藉助集團專家的力量培養教師隊伍,並吸納多方人才加入。學校制定了「師帶徒」制度、青年教師培養制度、骨幹教師管理制度等,對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積極幫助。特別是對於青年教師,在有校內教學師傅指導的同時,藉助校外專家的力量對青年教師進行專業引領和指導。
在課堂改革的過程中,很多老師發現自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授者」,而是促進對話的提問,等待學生的表達地「引導人」。在課堂的對話性實踐中,學生彼此相互尊重,傾聽對方的見解,形成彼此的主張,發現各自的困惑,展開互補的討論。地大附中的校長楊寶華告訴我們,「對話」這個方式很重要,他是學生「思考」的外化。我們倡導老師要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聲音,保障課堂作為「多聲」對話的空間,這是深化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契機。
02
打破「應試」藩籬,營造學生們的「幸福課堂」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做實驗,不知化學之奧妙也!」這是地大附中的同學們,在做完化學實驗後的「打油詩」;
「英語朗讀PK賽的開展對我的英語學習有很大幫助,我在一次次的PK中,形成良好的英語聽說習慣。」這是PK賽選手們共同的感受。
在地大附中,課堂成為了學生們的樂園,是學生們獲取知識的基地,隨著課堂的變化,學生們也變得積極起來。用學生自己的話說,現在的課堂太有趣啦,上課必須要全神貫注,生怕漏掉老師講的任何一處有意思的地方。
課程教學中心王小明副校長在彙報中指出,地大附中的課堂就是讓學生們有成就感,什麼是成就感?就是每一位學生在每一節課上,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提高;就是每一節課都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這個結果不僅是知識的獲得,更多的包括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合作交流意識的形成、獨立思維習慣的養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逐漸形成等等。
為了營造幸福課堂,四年來,由楊寶華校長帶領的核心教研團隊,完成了萬餘節的互聽互評課,多種方式的課堂開放和研究,地大附中實現了開門授課,封閉已久的教室大門打開了。課堂教學開放了、真實了,老師們的心也都舒展了、互通了,從此研究真實了、課堂真實了、人也真實了。「磨課、聽課、研課」已經成為了地大附中的常態和文化,不論什麼事情都以「課」為載體,以「課」為終點,實現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明顯提升,學校屢次入圍海淀區高增值學校,連續兩年獲評北京市義務教育優質校,連續三年獲評海淀區課後服務先進校。
03
用「新」做教育,以心築未來
課堂改革到底成果如何?事實說了算。
在2023 年 12 月 21日組織開展的「月度公開課」暨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領導、專家以及家長們走進地大附中的課堂,零距離體驗不同學科的課堂魅力,家長們紛紛表示對課堂改革的認可和感謝,「通過展示課活動,我們深入了解了學校認真辦學的理念,感受到了教師深厚的教育情懷,更看到了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的快樂學習,難怪孩子回來說『我喜歡中學生活和我們班』。感謝地大附中對孩子們的付出,為學校如此用心做教育點贊!」
地大附中課堂改革不僅獲得了家長們的認可,更獲得了來自教育專家的肯定。
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教育部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李雯教授認為,「當前基礎教育的課堂改革面臨著一些必須要改、不得不改的難題,而地大附中無論是在教研、課堂教學、辦學特色都能夠聚焦到基礎教育改革的難題上。地大附中對於改革有系統的思考、有結構化的部署、有紮實的推進,這對於改革成效的取得而言非常重要。「認真」是一種工作態度、也是一種工作狀態、更是一種工作品質,要辦一所認真的學校,要求真務實、要求真致知,地大附中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工作領域都貫穿了這一認真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條落實新課標要求、推動高質量課堂構建的有效道路」。
海淀教育黨校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趙欣表示,「四年來,地大附中堅持深耕課堂、追求真學發生,對尋求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地大附中將人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人的天性,激發人的潛能,將尊重人、理解人、愛護人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海淀進校教育集團與清華附中教育集團正式聯盟,希望地大附中牢牢把握聯盟協作的契機,與兩個集團的其他學校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彰顯本校特色的同時,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再上新台階」。
「最美的旋律是書聲,最好的風景在課堂」,地大附中始終秉持著「認真辦一所學校,辦一所認真的學校」的辦學理念,持續深耕課堂建設,推進指向立德樹人的課程體系建設,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建設校園最美風景線,扛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
文 | 京教君
素材 | 地大附中提供
今日推薦視頻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後,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裡雨里,
京教君在這裡等你!
點分享
點收藏
點在看
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