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無論是王宗貴族還是帝王將相,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都會將身前的榮耀帶入地下。這導致大部分古人的墓中都埋藏著一些珍貴的陪葬品。然而,隨之而來的盜墓風潮使得古人為了防範盜墓賊採取了各種五花八門的防盜措施。這場生死之爭,是「道高一尺」還是「魔高一丈」?古人在防盜上發揮了聰明才智,想出了各種奇葩的防盜措施,其中一些在現代看來簡直是弱智的表現。
在介紹那些死後還在墓碑上哭窮的奇葩墓主人的創意之前,先給大家普及一點小知識。在民間,我們把墓也叫做墳,但在古代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先秦時期,人們把不留地面標誌的才叫「墓」,表示埋到地下就沒有了。這個本是古人死後表達的本意,後來發展成了子孫後代思慕先祖的地方。為了能夠知道是哪個地方,於是就弄起了封土堆,後來就變成了墳。慢慢地,厚葬的風俗也興起了,古代親人過世,都會給死者陪葬一些好吃好用的東西,這在古代的民間叫做「寶物」。發展到最後,陪葬品琳琅滿目,甚至連帝王都有人被拿來做陪葬,這也讓那些貪婪的盜墓賊看到了機會。
回到正題,古人為了防盜採取的墓碑上哭窮的防盜措施,原本是提倡薄葬的本意。在先秦時期,人們將無地面標誌的墓稱為「墓」,表示埋到地下就沒有了,體現了古人死後想要表達的本意。後來演變成了思念的象徵,即朝朝暮暮,把「墓」表達為子孫後代思慕先祖的地方。為了能夠知道是哪個地方,於是就弄起了封土堆,後來就變成了墳。厚葬的風俗也慢慢地起來了。在古代,親人過世時會給死者陪葬一些好吃好用的東西,這在古代的民間叫做「寶物」。發展到最後,陪葬品琳琅滿目,古代帝王甚至拿人來做陪葬,這也讓那些利益薰心的盜墓賊起了貪念。
在盜墓風氣嚴重的時代,為了防盜,古人發揮了聰明才智,想出了各種奇葩的防盜措施。其中一種最為奇葩,在現代人眼裡那就是弱智的行為。古代最有名提倡薄葬的人物之一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他的遺訓要求死後「無藏金玉珍寶」,但這只不過是表面上的話而已,目的是讓市面上的盜墓賊不要惦記他的墳墓。然而,曹操本身是一名摸金校尉,說這番話實際上是為了掩人耳目。最終,他的墓被盜,留下了一個72疑冢。
不過在古代,確實有些人能夠將防盜的理念真正落實到實處。漢魏時期,有一位名將張詹得將軍死後,在墓碑上刻下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文字。白話文表達的意思是:「我用的是最低檔的棺材,沒有穿金縷玉衣,沒有金銀財寶,甚至沒有玉器、鐵器、瓷器。」這位將軍哭窮的手法,實際上是在提倡薄葬,希望能夠阻止盜墓賊的前來。而這位將軍的墓地在兩百年後被盜,裡面卻發現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令人啼笑皆非。
不僅如此,還有一位奇人李世民,即唐太宗。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649年,7月10日駕崩,葬於昭陵。由於唐太宗是皇帝,陪葬品肯定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而且他的陵墓是唐18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除了武則天的陵墓沒有被盜,其他的皇陵群都遭到了盜掘。而罪魁禍首正是盜墓賊溫韜。唐太宗為了防盜,在墓碑上刻下一段大氣磅礴的文字,表示自己用的是最低檔的土木形具,沒有金銀、人馬、器皿。這些話雖然冠冕堂皇,但最後溫韜盜掘的時候,卻帶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字畫和古董。
各位看官,這些歷史上的奇葩防盜措施讓我們不禁感嘆,古人在生死面前也有著不同尋常的聰明才智。你們知道還有哪些比較奇葩的防盜措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