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入股戴姆勒,深度合作布局未來全球競爭

2019-07-26   汽車探索網

戴姆勒要想高效推動電動化技術,並實現規模市場化必須依賴北汽,畢竟北汽在中國新能源(5.320,0.01,0.19%)市場已經站穩腳。所以當2018年戴姆勒投資入股北汽新能源公司時,北汽入股戴姆勒,很可能是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當時提出的一個交換條件。

2019年7月23日,北京汽車集團(以下簡稱:北汽)通過其100%控股子公司investmentGlobal Co. Ltd.購買德國戴姆勒股份公司5%股份,本次交易包含2.48%的直接持股以及獲得額外等同於2.52%股份投票權的權利。 北汽入股戴姆勒,下的是一盤「聯合掌控下一代全球汽車競爭制高點」的大棋。就在北汽宣布入股戴姆勒前一天——7月22日,由北汽新能源斥資20.51億元打造的新能源汽車試驗中心在北京亦莊藍谷開業。戴姆勒於去年入股了北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目前排名中國純電動汽車銷量第一。 按照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的計劃,未來5年北汽自主生產的車型將全面轉向電動化。中國是全球最大電動汽車消費和配套市場,如果這個計劃付諸實施,北汽很可能搖身變為全球最大的量產電動汽車巨頭。 因此北汽收購戴姆勒5%股權,被認為是中國潛在電動汽車巨頭,跟全球最大的傳統豪華汽車企業的鬆散戰略聯盟,北汽-戴姆勒聯盟的業務將橫跨當下和未來兩個市場。 戴姆勒為啥要引入北汽?自2005年起,北京汽車與戴姆勒成立的合資企業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奔馳」),現已成為中國豪華汽車市場的領導企業。此後,北汽集團與戴姆勒就在中國市場進行了多樣、廣泛、長期的戰略合作。 2012年,北汽集團控股的北汽福田汽車(2.19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福田」)與戴姆勒成立合資企業,生產中重型卡車。2016年3月,北汽集團收購福建奔馳汽車有限公司(簡稱「福建奔馳」)35%的股份,完成奔馳品牌在國內的「大一統」。 2013年,戴姆勒斥資收購北汽集團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汽車股份,並自此成為北京汽車董事會成員,目前持股比例為9.55%。此後戴姆勒收購北汽集團旗下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新能源」)部分股份,該公司2018年上市後,更名為北汽藍谷(8.210,0.01,0.12%)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藍谷」),戴姆勒目前持股3.01%。2019年2月戴姆勒與北汽集團宣布投資119億元人民幣收購北汽紳寶工廠,將其打造成北京奔馳第二工廠,未來生產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奔馳品牌汽車。 戴姆勒藉助奔馳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並接二連三對中國進行單向資本輸出,但是2019年北汽對戴姆勒的反向投資開始了。 保守固執的全球第一大豪華車公司戴姆勒,此次為何同意北汽入資?原因很簡單,全球汽車市場的風向變了,汽車市場正在成為一個面向電動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消費的戰場,傳統的戴姆勒更需要已經沖在戰場一線的中國夥伴。 當五年前,中國以舉國之力全面推行汽車電動化時,包括戴姆勒在內的歐洲汽車公司們,依然痴迷於傳統燃油車節能技術。2015年聯合國發起簽署《巴黎協議》後,各國基於碳減排約束,通過能源結構調整影響國際分工體系,慢慢付諸實施。全球汽車企業尤其是保守的歐洲汽車公司,開始全面加速研發電動化技術。 2019年5月,連任戴姆勒集團董事長兼CEO達十三年的蔡澈(Dieter Zetsche)正式退休,瑞典人康林松(Ola Kallenius)成為戴姆勒歷史上第一位非德籍老闆。在汽車行業面臨能源革命的初夜,如何讓一家100多年的巨頭公司順利轉型,甚至帶到一個新高度?是康林松上任唯一的課題。

戴姆勒要想高效推動電動化技術,並迅速實現規模市場化,康林松必須依賴唯一的中國戰略者北汽,畢竟北汽在中國新能源市場已經站穩腳。所以當2018年戴姆勒投資入股北汽新能源公司時,北汽入股戴姆勒,很可能是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當時提出的一個交換條件。 北汽戴姆勒互補短板基於當下全球市場的競爭,目前北汽和戴姆勒實現了交叉持股——戴姆勒旗下的奔馳業務,可以為北汽提供巨量現金;北汽新能源業務,可以為戴姆勒提供基於未來業務的技術支持和消化前期商業化糾錯成本。 一個例子是:奔馳一度在重慶試驗投放電動SMART車型,推行共享出行業務「CAR TOGO」,目前該業務已經失敗。以後類似業務很可能由北汽承擔,隨著7月22日北汽新能源實驗中心投入運營,北汽的新一輪新能源技術升級已經開始。 在2018財年,北汽集團收入達620億歐元(4807億元人民幣,約合700億美元)。北汽集團各分支與合資企業累計全球銷量達240萬輛,雇員12.7萬名。在2019年財富全球500強排名中,北汽集團排名第129位。 北汽新能源試驗中心位於北汽新能源總部——「中國藍谷」,建設面積5萬平方米,共有88個實驗室,擁有各類國際先進的測試設備400餘台套,全面覆蓋電池、電機、電控、智能網聯、輕量化、整車應用六個核心領域。是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新能源汽車試驗驗證平台,將以先進的標準體系、試驗設備、技術人才和創新文化(3.800,0.00,0.00%),滿足面向未來的世界級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開發需求。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市的四大城市發展定位之一。而北汽新能源試驗中心落成為北京市在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建設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當天,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到場講話時,評價「這是推動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 新能源技術研發,需要投入巨大資金。目前,北汽集團和戴姆勒在北京運營著戴姆勒最大的海外研發中心,2018年雙方合資在華生產的乘用車銷量達48.5萬輛。2019年上半年,北京奔馳銷售汽車28.2萬輛,繼續保持高位增長。北汽入股戴姆勒後,相當程度上可以分享奔馳全球銷售的利潤。 反全球化陰霾下的中德經濟互動2018年以來,美國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為由,在全球挑起多邊貿易摩擦後,全球貿易格局正在滋生諸多不確定性。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摩擦後,中國和歐盟、日本等國家地區的經貿關係,已經成為接下來全球經濟走勢的關鍵。 站在中國政府的角度,中國和德國汽車企業的深度雙向戰略合作,正是符合兩國利益的雙贏選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和歐盟最強經濟體德國,越來越意識到「兩大經濟體有必要抱團,捍衛全球多邊貿易平衡」非常有必要。

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表示:「北汽集團與戴姆勒秉承互信、互惠原則,已有十餘年的合作歷史,業績卓著,投資戴姆勒公司將增強我們與戴姆勒公司管理與企業戰略的協同及支持。北汽集團與戴姆勒的合作夥伴關係是中德合作的絕佳範例,也是兩國公司間合作的典範。」 短期來看,中德實體企業正在承擔拯救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色,中國和德國兩大經濟加大互相開放,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中國和歐盟的互相開放,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將相當程度上給了全球經濟反彈的可能。 長期來看,德國汽車工業已經稱霸全球汽車市場100多年,傳統德國技術優勢如果能順利嫁接中國的新能源先發優勢和新商業模式應用的經驗,戴姆勒將可以順利完成技術和商業模式轉型。在下一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全球汽車競爭周期中,依然可以牢牢保住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