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撫州紅土地上的100個經典革命故事⑬】童景瑞找紅軍、「宜樂連」的由來

2019-10-09     宜黃組工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推進紅色基因傳承,我們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設《發生在撫州紅土地上的100個經典革命故事》專欄。

全市各級黨組織要組織廣大黨員認真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回望過去守初心,直面未來擔使命,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遙問先烈前輩、敬問人民群眾、叩問內心靈魂,以新擔當新作為汲取新的歷史榮光,推動我市傳承紅色基因走深走實,奮力譜寫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
撫州篇章」。

忠貞不渝

——童景瑞找紅軍

主力紅軍長征以後,童景瑞等300多名紅軍戰士編入閩北第二縱隊,轉戰於浙贛閩邊區。這些戰士大多為江西興國人,當年在中央蘇區受過正規、系統的教育,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因此產生了一些驕傲自滿情緒,加上部隊建制原因,有不少人流露出對閩北的不屑,總想打回老家去。這些本可以加以教育和引導的情緒,在當時「左」的錯誤干擾下,卻被視為「改組派」和「AB 團」傾向,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有的紅軍戰士雖身陷囹圄,仍對黨對紅軍忠貞不渝,保持氣節。

童景瑞是機槍連連長,屢立戰功,被提拔為二縱隊三支隊隊長。1935年9月的一天上午,他在資溪參加饒橋戰鬥後不久,就被懷疑有「改組派」和「AB 團」行為而被反綁雙手,關押在一座竹樓上。竹樓不遠就是竹山。

童景瑞百思不解,我為革命槍林彈雨,捨生忘死,怎麼就成了「AB 團」?一定是紅軍內部有暗藏的敵人,妄圖分裂和削弱紅軍。他想起以往在蘇區時期,有不少紅軍官兵和地方幹部被誣陷為「AB 團」分子, 不是屈打成招,便是最後冤屈而死。他越想越焦急,決定暫時出走,也許日後還能為革命出力。

童景瑞棲身之廟

這天中午,他乘看守人員下樓吃飯的機會,用頭頂開後窗,飛快地跑上後山鑽進莽莽森林中,在一塊大石上,將綁在手上的繩子磨斷。為了擺脫追趕,他在山裡狂跑。可是跑向哪裡?他很迷茫。一個人回家吧,那就是在革命道路上半途而廢,怎麼面對父老鄉親?找游擊隊吧,武器沒了,怎麼說得清?向敵人投降吧,自己壓根兒就不是這種人。

再說紅軍這邊,自童景瑞出走以後,很多人認為他當叛徒去了,趕緊疏散隱蔽,以防敵人反撲,結果等了三天沒動靜,大家才明白冤枉了童景瑞。

童景瑞跑著跑著,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林子裡漸漸暗了下來。他又飢又渴,頭一次感到離開革命隊伍的孤獨。

突然,看到對面半山腰有一座寺廟,白牆黑瓦,蟒樟龍柏。他尋思天也黑了,先進去歇息一宿,再作打算。他叩響緊閉的寺門,不一會走出一個小和尚,問:「什麼人?這麼晚了,求佛事明天再來吧!」說完便要關門。童景瑞央求道:「我是好人,今日落難,求發慈悲,留我住一宿吧。」小和尚沉吟片刻:「稍等一下,待我跟師父稟報一聲。」小和尚去了一會,便把他引到長老跟前。長老仔細端詳著童景瑞,見他渾身質樸,透露出倔強的氣質,便招呼他坐下,叫小和尚端上一碗飯,說:「佛 門以慈悲為懷,你今日有難,沒有不留之理。只是兵荒馬亂,寺中香火不旺,清苦得很。你若不嫌棄,不妨在寺中歇息幾日,再作打算。」就這樣,童景瑞在寺中住了下來。他住了幾日,左思右想,一時也難找去處,不如乾脆在廟裡待一段時間,於是向長老請求容留。因廟裡正缺人手,長老見他耿直肯干,不勝歡喜。從此,廟內農桑洒掃之事全由他一人包了。

童景瑞時刻想念黨、想念紅軍,在資溪山廟裡住了一年多後,聽說國共合作了,紅軍整編為新四軍,他欣喜若狂,連夜告別長老,隻身跑到鉛山石塘,找到自己的隊伍,編入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二營任副官,重新回到了組織的懷抱。

轉戰千里

——「宜樂連」的由來

由於「左」傾路線領導者推行錯誤的軍事路線,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至 1934 年 9 月,崇仁、宜黃蘇區全部淪陷,樂安蘇區除金竹、 竹溪兩區外,大部分亦被敵占領。在此情況下,中共樂安中心縣委將地方幹部軍事化,號召人人拿起武器參加戰鬥。在江西軍區第二分區領導下,樂安、宜黃、崇仁三縣地方武裝和黨團骨幹 2000 多人,合編成樂宜崇挺進隊,下設兩個大隊:樂安縣幹部戰士編為第一大隊;宜黃、 崇仁兩縣幹部戰士編為第二大隊。挺進隊既是游擊隊又是工作隊,除在樂安、宜黃、崇仁地區打擊地主豪紳武裝外,還深入到豐城、永豐、新干邊界開展游擊活動。

1934 年12月16日,國民黨調集5萬重兵包圍樂安中心縣委所在地金竹火嵊。挺進隊在堅守陣地數日後,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於12月24 日,從金竹火嵊轉移到坪坑村,將部隊編為江西軍區新編獨立第2團,下轄三個營,決定向湖南方向突圍。

為不暴露目標,部隊晝伏夜行,每名戰士自備一根5尺長草繩或 繃帶,互相拉著繩子,一路摸索前進。經過帶陂木橋時,有人不慎掉入河裡,驚動碉堡里的敵人。敵人機槍猛烈掃射,將隊伍截為兩段。劉漢雄、羅惟賦率領已過河的第1營大部400餘人繼續向前突圍。經富背嶺敵人封鎖線時,與敵一個團遭遇,劉漢雄、羅惟賦率部隊且戰且退,傷亡40 餘人。

宜樂連的由來

樂安中心縣委書記李福槐和第二分區政治部主任肖明煜,率領未過河的部隊返回山心村,精簡隊伍,安置傷病員和老小隊員。1935年元旦剛過,敵人又包抄而來,戰鬥中,團長曾德恆負傷。部隊撤退到谷崗,向崇仁、豐城方向突圍。1月8日在崇仁東山又遭敵第3師183團一個營襲擊,經激戰部隊撤回登仙橋。從崇仁方向突擊的計劃未能實現,便決定向敵防守薄弱的望仙銀口突圍過河,繞道竹山坑到新干縣渡江,向贛西、湖南方向前進。他們避開大路,翻山越嶺到達銀口渡口,趟過刺骨的河水,來到增田南元,遭敵第88旅一個團阻擊,激戰3小時,部隊傷亡200多人。部隊雖然受挫,但戰士們意志堅定,繼續突圍,在竹山坑遇到數倍於我的敵軍襲擊,部隊且戰且退,突圍到新干縣 大坑,與劉漢雄、羅惟賦的第1營重新會合。

部隊經過休整,決定從峽江縣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渡過贛江。行軍到曾家陂時,又遭敵第53師包圍,部隊再次被打散,劉漢雄、羅惟賦、肖明煜等人去向不明。李福槐帶領六七百人突圍到油茶山駐紮,又遭敵人包圍,部隊又一次被打散。李福槐在新干、樂安交界的野雞坪,集合少部分隊伍,組成精幹的戰鬥隊,堅持游擊活動。至1935年3月底,終因寡不敵眾,多數犧牲或被打散,李福槐帶領警衛員衝出敵人包圍,化裝成難民潛回福建老家。為尋找黨組織,他化名李瑞珊輾轉到宜春樟樹,1947年11月被樟樹警察局查獲,12月16日在南昌被殺。

挺進隊在曾家陂戰鬥中被衝散後,肖明煜帶領一支小部隊,在興國縣崇賢一帶與曾山領導的隊伍會合;劉漢雄、羅惟賦帶領挺進隊100多名戰士從峽江縣渡過贛江,於1935年2月14日終於到達蓮花縣武功山,與湘贛省軍區領導的武裝勝利會師,湘贛省委將他們編入湘贛紅軍獨立第5團1營1連。為表彰和紀念這支英勇的隊伍,命名為「宜樂連」,「宜樂連」在湘贛邊界堅持了三年艱苦的游擊戰爭,抗日戰爭中改編為新四軍。

編輯:徐晴燕、方玉成

審核:王 黎

來源:撫州發布

送你小花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n8sxG0BMH2_cNUgBR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