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死後朱元璋若捨棄建文帝:傳位給朱允熥,也就沒朱棣什麼事了

2023-11-21     八月未完

原標題:朱標死後朱元璋若捨棄建文帝:傳位給朱允熥,也就沒朱棣什麼事了

明朝作為漢族的最後一個皇朝,確鑿的歷史資料頗為稀少,內容也很是混亂。這是由於,以靖難之役奪取天下的朱棣登基後,為了美化自己,將許多歷史資料進行篡改和銷毀。再加之,清朝入關後為打造明朝失德而清朝應天運的輿論印象,對明朝歷史資料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編、塗污和銷毀,使得明朝歷史總是猶如籠罩在迷霧之中。

根據相對比較準確的歷史資料來分析,如果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再次選擇繼承人時,沒有選擇朱允炆(建文帝),而是以朱標的嫡次子朱允熥繼朱標太子位,那麼歷史就會大變樣。也許,朱棣就得從哪裡來回哪去,從此做一個安分守己的王爺,為大明朝戍邊一生了。而之後的土木堡之變、滿清入關等歷史演變線,就會走上另一條路。

一、太子朱標嫡次子朱允熥

僅活到三十九歲的朱允熥(tēng),是朱元璋嫡次孫,明初戰神常遇春的親外孫,大明朝皇位第三順位繼承人(第一是他爹地朱標,第二是他同母大哥朱雄英)。也就是說,如果以封建王朝的嫡庶規則,按照一本正經的順序繼位,朱標死後,朱允熥才應該是下一個順位繼承人(他同母大哥朱雄英9歲的時候夭折了)。

在愛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考慮下一位繼承人時所作的決定,在歷史上是迷霧重重的。從法理上講,按照《明史》中所記載的,朱標的太子常氏(常遇春之女)去世後,呂氏繼配為太子妃(明史記載,常氏薨,呂氏始獨居東宮),好像解決了順位繼承的問題。朱允炆由於母親升為太子妃,由庶次子變為嫡次子,成為皇權的第二順位繼承人。

但是,歷史資料講究孤證不立,除了清朝所撰的《明史》外,對於呂氏繼配為朱標太子妃一事,沒有同時期的其他史料佐證,現在看起來多有不實之處。所以,朱允炆代替朱允熥成為下一任准帝王,朱元璋應該不是以嫡庶規則來考慮的。從個人能力上來看,朱允炆、朱允熥兩人相差一歲,在朱標去世時都是少年,沒有啥大區別。

朱元璋是有名的殺功臣能手,唯恐有人勢力過大危及朱家江山的萬年一統,對當時可能做大的人和家族是能打便打、能殺就殺。朱允熥作為明朝為一位廣澤王,自幼便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父親朱標貴為太子,其母親家族也是當時的勛貴代表,之所以沒有被朱元璋定為繼承人,現在看來可能是被其母族的龐大勢力所牽累了。

二、朱元璋悲催地選擇決策

太子朱標去世時,朱允熥剛剛15歲,尚且不能獨自處理事務,必定會倚靠親人扶持。而朱允熥的母族是開國元勛,他姨父就是在捕魚兒海之戰中消滅北元最後勢力的,鼎鼎大名的大將軍、涼國公藍玉。可以說,朱允熥的母族是家世赫赫,又與勛貴將領等關係密切,加上當時兵為將有的情況,擁有著足以更改朝政的龐大勢力。

明初的藍玉謀反大案,證明了朱元璋對執掌兵權的開國將領們的猜忌和提防太子朱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藍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被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謀反,定死罪,剝皮實草,滅三族,株連者約一萬五千人。如此大案,朱元璋不可能倉促決定,很可能在朱標沒死的時候就開始考慮了,所以也就不可能把皇權交給與勛貴派關係密切的朱允熥。

三、自毀武功給了朱棣機會

通過胡惟庸大案等,朱元璋誅殺宰相、收回朝權,基本上已經成為封建帝王的權勢巔峰之人,開國文官派系的勢力被屢次打壓,在他看來已經基本上無需多慮。選擇朱允炆,就是代表朱元璋選擇文官一派穩定朝政(朱允炆母親呂氏,是當時的鴻儒、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因為打江山的朱元璋相信手中的刀子,比文官的筆桿子更有力量。

朱元璋沒選擇朱允熥而選擇了朱允炆,還要給這個太孫留下,他認為穩定的江山,勛貴武將派系就得極大得削弱,所以才有了牽連頗廣的藍玉大案。這也沒什麼,畢竟家天下是帝王考慮事情的第一核心。但把藍玉等能征善戰的將領都屠戮一空,確實是給了朱棣領兵造反的大好機會。

明朝開國34個功臣元勛,除了小心翼翼遠離中央的信國公湯和、西平侯沐英、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四人,被殺達到30人之多。朱棣起兵造反時,朱允炆(建文帝)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調派的大將來領軍了,只能讓在明初將領中排行二流的耿炳文來掌帥印。而耿炳文需要對付的,則是打仗包攬死士、斗將的一流銳將朱棣,這安得不敗。

如果,朱元璋若捨棄建文帝,傳位給朱允熥,就肯定不再會有藍玉大案,必將剛讓孫子當儲君,就殺他母族一系,也太過沒有道理。那麼,如果以功勳赫赫、有膽有謀、勇敢善戰的藍玉領軍出戰,以他的掌軍能力和征伐能力,也許朱棣連造反的念頭都不敢起,畢竟靖難之役初時,雙方軍力和地盤等相差懸殊,朱棣取勝的希望很渺茫。

靖難之役初時,建文帝方面天時、地利等占優勢,人和基本上不劣勢。這時候,不需要多麼勇猛的將領,甚至只要是文官少插嘴,建文帝多信任些勛貴武將,朱棣早晚就會敗亡的結果。這也正是朱允熥比朱允炆(建文帝)強的地方,因為他可以信任並依靠勛貴中的親人之族,而建文帝只能諮詢和信任文官派系,在戰爭中屢出昏招。

老將耿炳文雖能力不強,但至少經過開國大戰,穩紮穩打地對陣方針,把戰爭拖到拼實力的持久戰中,讓後勤不濟的朱棣頗覺頭痛。建文帝在朝中沒有可靠大將可以諮詢的情況下,無法接受一時被動的戰況,輕易信任李景隆的軍事才能,將耿炳文的前線總兵大權轉交給了李景隆。而有趙括之姿的李景隆,輸掉了這場基本上不會輸的戰爭。

四、總結

靖難之役之後,朱允熥被降為廣澤郡王,被召至京中廢為庶人,禁錮在安徽鳳陽,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暴卒(具體死因不詳)。可以說,朱允熥是個挺悲劇的王爺,有成為帝王的機會,但最後連個善終都沒有混到。

朱元璋把家天下考慮得太重,寧可朝中沒有可用之人,也要把可能的威脅都剷除。如果是朱允熥繼皇位,留下部分軍事人才,就不會在「家賊造反」之時,連個守成之人都找不到了。大家說,如果朱允熥繼位,朱棣還會造反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e74b46b4bfc1148c8350766f70754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