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宋本叢書·山海經》

2023-09-03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續宋本叢書·山海經》

《續宋本叢書·山海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為「續宋本叢書」之一種,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成化四年(1468)北京國子監刻本《山海經》。原書兩冊,第一冊為卷一到卷四:包含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第二冊為卷五到卷十八:包含中山經、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海內經。全書大致分為山、海、荒三中文化體系,每種體系都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所收郭璞序及邢讓、陳監識語俱全。《四部叢刊》初編也錄此本《山海經》。

現存世最早的《山海經》,系南宋尤袤整理、刊刻,即國家圖書館所藏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本《山海經》。但該本尤袤後序已佚,在國家圖書館藏毛扆校跋之明刻本《山海經》得以保存。國家圖書館藏《山海經》明刻毛扆校跋本,行款與上圖本同,但差異明顯。

此次全彩影印,以上海圖書館藏明刻本為底本,校國家圖書館所藏孤本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本,共補定殘缺文字六十餘處,一百三十餘字,校勘記附於出版說明中。另將國家圖書館藏毛扆校跋本中的尤袤跋補收於第十八卷後,以方便讀者使用。

出版說明

《山海經》十八卷,晉郭璞注,明成化六年(一四七〇)北京國子監刻本。版框高二十點六厘米,寬十三點〇厘米。開本高二十八點七厘米,寛十六點二厘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至二十字不等,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全帙二冊。

郭璞(二七六——三二四),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人。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建平太守郭瑗之子。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通古文奇字,長於陰陽、歷算、卜筮之術。東晉初為著作佐郎,後為王敦記室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筮,璞謂其必敗,為敦所殺。王敦平,追贈弘農太守。璞於古文字學、訓詁學造詣頗深,嘗注釋《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楚辭》《穆天子傳》等書。

《郭弘農集》

《山海經》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色彩的地理書,由戰國初至漢初不同時期的作者集體創作而成。是書集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於一身,保存了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中國上古百科全書」之稱。

《漢書·藝文志》著錄劉歆校定《山海經》為十八篇,郭璞增入《大荒經》等數篇,總二十三篇,並作注,增圖,改篇為卷。璞書早佚,現存世最早的《山海經》,系南宋尤袤整理、刊刻的池陽郡齋刻本。

宋紹興辛未(一一五一),尤袤開始搜集、整理散存於世的《山海經》舊本,歷經三十年,於淳熙七年(一一八〇)殺青定稿。此即國家圖書館所藏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本《山海經》(書號八二七二)。

尤袤於書後作序謂:「始予得京都舊印本三卷,頗疏略。繼得道藏本,南山、東山經各自為一卷,西山、北山各分為上、下兩卷,中山為上、中、下三卷,別以中山東北為一卷,海外南、海外東北、海內西南、海內東北、大荒東南、大荒西、大荒北、海內經,總為十八卷。雖編簡號為均一,而篇目錯亂不齊。晚得劉歆所定書,其南、西、北、東及中山,號五藏經,為五篇,其文最多。海內、海外、大荒三經,南、西、北、東各一篇,並海內經一篇,亦總十八篇。多者十餘簡,少者三二簡,雖若卷帙不均,而篇次整比最古,遂為定本。予自紹興辛未至今三十年,所見無慮十數本,參校得失,於是稍無舛訛,可繕寫。……淳熙庚子仲春八日,梁谿尤袤題。」

《尤袤年譜》

今傳郭注《山海經》作十八卷,卷次亦如所述者,即為尤袤所定之本。

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山海經》,尤袤後序已佚,但被國圖藏毛扆校跋之明刻本《山海經》(書號一二二七四)保存了下來。

毛校本《山海經》,版框高二十點五厘米,寬十二點九厘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雙邊。第一、二冊,有題簽雲「從尤延之宋本校正」。第三冊題簽云:「《山海經》,從尤延之宋本校正。影寫尤延之跋,並文三橋跋。」文三橋跋謂:「己亥六月既望,獲觀《山海經》於沈辨之有竹莊。後有尤延之跋尾,敘之甚詳。古書之流傳於世,日漸散落,而新刻又多舛謬,能不為之三嘆!文彭。」

書中毛扆跋曰:「《山海經》向無善本,於泰興季氏見宋刻三冊,系尤延之校刊者,槜李項氏故物也。有文三橋跋。滄葦歿後,其書散為雲煙。後聞歸於崑山徐氏,無由得見。近為郡友所購,隨與借校。板心分上、中、下,其尤序、文跋亦影寫之,行數、葉數皆鉤以識之。他日從此錄出,亦可稱善本矣。」

毛扆所記宋本《山海經》卷次、行款、版式與國圖藏版本相同,但二者並非一書(前者為項元汴、季振宜遞藏,後者先後為汪士鍾、海源閣、周叔弢所藏),國圖本佚失尤袤後序。在國圖藏宋刻《山海經》已成孤帙的情況下,毛校本影寫的尤袤後序,為釐清《山海經》版本的頭緒,立下了汗馬功勞。

《毛扆手校四書集注》

《四部叢刊》初編曾影印《山海經》,底本題「上海涵芬樓借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明成化戊子刊本景印」。一九二〇年商務印書館發布的《四部叢刊》目錄,亦謂《山海經》「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明成化戊子邢讓刊本」,成化戊子即成化四年(一四六八)。影印本牌記同。

然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重印《四部叢刊》,發布的《四部叢刊書錄》(預約),改為「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明成化庚寅刊本」,並解釋說:「序後有成化戊子邢讓刻書識語五行,表後又有成化庚寅陳鑒題云:『國學新刊《山海經》卷葉殽混,行列牽聯,尚多訛舛。今手為編校,以便檢閱。』則此為成化庚寅刊正監學本矣。卷中多重葉,殆校正時所補。」成化庚寅即成化六年(一四七〇)。

經查,《藏園群書經眼錄》、一九五九年版《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中國版刻圖錄》、一九八七年版《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均將該本《山海經》著錄為明成化四年刻本。

究其原因:傅增湘所藏《山海經》一九一八年得於蟫隱廬,書前沒有郭璞之序及邢讓、陳鑑識語,「成化四年刻本」之說,或源於賣家舊目,遂以訛傳訛至今。此書後入藏國家圖書館(書號一一三五四)。

《四部叢刊》本《山海經》

問題是,《四部叢刊》初編所收《山海經》,郭序及邢讓、陳鑑識語俱全,為何對陳鑒成化六年的識語視而不見,仍依傅增湘成化四年之說呢?答案是,影印本面世之前,張元濟得到了該書的全本,補齊了所缺內容,但忘記更改書目和牌記的刊刻時間。此後商務印書館重印時,將牌記中的版本年代更正為成化六年。

此次影印所用底本為上海圖書館藏,書號〇二〇一。潘承弼、顧廷龍編纂,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一年出版的《明代版本圖錄初編》,收錄了此本《山海經》,著錄曰「明成化六年庚寅國子監刊本」,並附卷一卷端及陳鑒成化庚寅識語書影各一幅。鈐「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杭州葉氏藏書」「景葵所得善本」「合眾圖書館藏書印」等印,曾經季振宜、葉景葵遞藏,後入合眾圖書館。

合眾圖書館全稱「上海市私立合眾圖書館」,由葉景葵、張元濟、陳陶遺等聯合創辦。一九五三年六月,合眾圖書館被捐獻給上海市人民政府。後更名為歷史文獻圖書館,併入上海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山海經》時,所缺之葉即用此本配補。

國家圖書館藏《山海經》明刻毛扆校跋本,行款與上圖本同,但差異明顯。例如上圖本序第三葉下半葉第三至九行無欄格,手書上版邢讓題識,毛扆本則欄格齊全,無邢讓題識。上圖本《進書表》第二葉下半葉為陳鑑識語,毛扆本無。上圖本卷四開始為「東經第四」;毛扆本則為「東山經第四」等。

《明代版本圖錄初編》

細審之下,毛扆本當為國子監本的翻刻本。經比對,國圖所藏「明國子監本」《山海經》,目錄前無序及邢讓題識;《進書表》後僅有欄格,亦無陳鑑識語,與毛扆校本相同,究為國子監本或翻刻本,尚且存疑。據此,上圖本《山海經》很可能是明國子監刻本的存世孤帙,具有極高的版本與文獻價值。

此次影印,我們將尤袤跋補印在第十八卷後,以方便讀者使用。

同時我們還對此書進行了校勘工作。由於上圖本來源於另一部宋本,正好可以校補國圖藏宋本的殘缺之字,校勘以上海圖書館藏明刻本為底本,校以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熙七年刻本。現共補定殘缺文字六十餘處,累計一百三十餘個字:

山海經上:

卷一第四葉第八行「佩之冝子孫」,宋本殘缺「子孫」二字。

卷一第五葉第七行「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宋本原無「百」字;下半葉第三行「其中多赤鱬音懦」,宋本殘缺「音懦」二字。

卷一第九葉第二行注「一在頂上一在額上」,宋本殘缺「頂上一」三字;第三行注「好啖棘」,宋本殘缺「棘」字;下半葉第五行注「或作䘮」,宋本「䘮」字殘損不可辨。

卷一第十葉第五行注「雘赤色者或曰雘羙丹也」,宋本殘缺「色者或」「也」四字。

卷二第十二葉第六行「其草多條其狀如葵」,宋本殘缺「如葵」二字;第七行「符禺之水出焉」,宋本殘缺「出焉」二字。

續宋本系列《山海經》正文

卷二第十三葉下半葉第二至三行「名曰毫彘狟豬也」,宋本殘缺「彘狟豬」三字。

卷二第十四葉下半葉第七行「漢水出焉」,宋本殘缺「水出焉」三字;第八行「北流注於湯水」,宋本殘缺「湯」字。

卷二第十六葉第四行「有鳥焉其狀如鴞」,宋本殘缺「鳥焉」二字;第五行注「鸚䳇舌似小兒舌腳 前後各兩」,宋本殘缺「舌似小」「前」五字。

卷二第十七葉第八行「多白蛇」,宋本殘缺「白蛇」二字。

卷二第十八葉下半葉第一至二行「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宋本殘缺「銅有獸」三字。

卷二第十九葉下半葉第五行「七神皆人面牛身」,宋本殘缺「面牛」二字;第六行「其祠之毛用少牢」,宋本殘缺「毛用」二字。

卷二第二十葉下半葉第九行「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宋本殘缺「注於」二字。

卷二第二十一葉第一行「沸沸湯湯」,宋本殘缺「沸湯」二字。

卷二第二十二葉第三行注「赤豹白虎白鳥」,宋本殘缺「虎白鳥」三字。

卷二第二十三葉第七至八行「天帝都邑之在下者也」,宋本殘缺「都邑之」「者」四字。

卷二第二十四葉下半葉第一行「魚」,宋本殘缺「魚」字;第二至三行「神長乘司之」,宋本殘缺「神長乘」三字。

卷二第二十五葉下半葉第七行「萬物無不有焉」,宋本殘缺「有」字。

卷二第二十八葉第二行「其祠之禮」,宋本殘缺「之禮」二字。

卷二第二十九葉第五行「其獸多白狼白虎」,宋本殘缺「獸多」二字。

續宋本系列《山海經》正文

卷二第三十一葉第八行「食之已癉」,宋本殘缺「已癉」二字。

卷三第三十二葉第二行注「機木似榆可燒以糞稻田」,宋本「糞」字殘損不可辨。

卷三第三十三葉第三行「多青雄黃一作多青碧」,宋本殘缺「黃一作多青碧」六字;第四至五行「西流注於河」,宋本殘缺「注於」二字。

卷三第三十五葉下半葉第二行注「說者雲長百尋今蝮蛇」,宋本殘缺「者雲長」「蝮」四字。

卷三第三十六葉下半葉第五行「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宋本殘缺「焉而」二字。

卷三第三十九葉第一行注「狍音咆」,宋本殘缺「狍音」二字。

卷三第四十二葉下半葉第二行注「龍門未辟呂梁未鑿」,宋本殘缺「辟呂梁」三字。

卷三第四十三葉下半葉第四行「其下多竹有鳥焉」,宋本殘缺「鳥焉」二字;第五行「食之不妒」,宋本殘缺「妒」字。

卷三第四十七葉第五至六行「其陰有鐵而無水」,宋本殘缺「鐵而無」三字。

卷四第五十葉下半葉第七行「嶧皋之水出焉」,宋本殘缺「嶧」字。

卷四第五十二葉下半葉第五行「其國多狡客」,宋本「多」字殘損不可辨。

卷四第五十三葉第三行「音婉其鳴自䚯」,宋本殘缺「婉其鳴」三字。

山海經下:

卷五第一葉下半葉第五行「黑青黃堊」,宋本「堊」字殘損不可辨。

卷五第十一葉下半葉第三行「其中多鳴石晉永康元年」,宋本「晉永康」三字殘損不可辨;同行注「色青撞之聲聞七八里」,宋本「撞」字殘損不可辨;同行注「今零泉縣」,宋本「今零」「」四字殘損不可辨識;第四行注「狀如鼓俗因名為石鼓」,宋本「為石」二字殘損不可辨。

續宋本系列《山海經》正文

卷五第二十葉第七行「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宋本「珉」「洗」二字殘損不可辨。

卷五第二十九葉下半葉第四行注「未聞魚脆反」,宋本「未」字殘損不可辨。

卷五第三十葉第三行注「或作磨」,宋本「磨」字殘損不可辨;下半葉第六行「其草多香」,宋本「香」字殘損不可辨。

卷六第三十八葉下半葉第九行注「乆鴝之屬」,宋本「鴝」「屬」二字殘損不可辨。

卷七第四十二葉第六行注「天下有道飛黃伏皂」,宋本殘缺「皂」字。

卷八第四十三葉第八行注「淮南子曰龍身一足」,宋本殘缺「一」字。

卷十二第五十八葉第九行注「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宋本殘缺「箕」字。

卷十五第七十二葉第五行注「射殺之也」,宋本殘缺「之」字。

卷十七第八十二葉下半葉第二行「依姓食黍」,宋本「依」字殘損不可辨。

卷十八第八十八葉第二行「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宋本「照後照是始」五字殘損不可辨;下半葉第六行「有山音芝」,宋本殘缺「芝」字。

卷十八第八十九葉下半葉第二行「有大幽之國即幽民也」,宋本「即幽」二字殘損不可辨。

《山海經箋疏》

由於水平有限,如有不妥及紕漏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本書的編校工作得到了徐蜀先生的大力支持與幫助,謹致謝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文獻出版中心

二〇二三年二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de1aad156b6dda6061b3ad9d1d7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