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命運早在暗中就已經安排好,有些擁有可以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有些平平淡淡過完此生,但想要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存活下來,就必須擁有一份好的工作,或者被大眾認可的事,高考也成了決定許多人命運的時刻。梁從誡曾經在高考上只差兩分就考上清華,他的母親林徽因不甘心,選擇重查試卷,卷子上寫著的11個字讓林徽因幡然醒悟,也讓梁從誡如願以償的選擇了一個可以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一、偉大的母親——林徽因
林徽因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是一個要強的女性,儘管如此,她也曾為了兒子寫下「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經典句子,這一句表達的意思過於唯美,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林徽因在描述她的愛情,其實這是她寫給兒子梁從誡的作品。除了在文學界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以外,林徽因同時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建築師。
由於她的身體並不健壯,而她本人又非常熱愛工作,所以在懷上樑從誡這段時期,對於林徽因而言是一段受折磨的經歷。畢竟在那個時期,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是建築界領頭人物,少了任何一個都不行,待梁從誡出生後,林徽因整個人都憔悴了一圈。其他孕婦可能在這個時期會胖一些,林徽因卻是個反例。雖然這些事是梁從誡長大後從別人嘴裡聽說的,但他也為自己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而自豪,哪怕有一天再起戰爭,日本人打進來了,林徽因也會因為自己的傲氣和國家做好共存亡的決心。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梁從誡的童年時期即使國家動盪,他經歷了四處飄零的坎坷,也並未感覺到深刻恐懼,林徽因的堅強讓她像高大的樹木,給梁從誡支起了一片綠蔭。所以對於梁從誡來說,母親林徽因是一個非常特殊且美好的存在,一旦林徽因做了什麼決定,梁從誡都很少去質疑,大多時候,林徽因的話都充滿了智慧,梁從誡只需要去遵從母親的決定就可以了。
二、梁從誡的志向
對於梁從誡這樣的人來說,考大學並非一件難事,再加上他從小成績優異,在同齡人當中也是數一數二,才華更是到了清華北大隨便選的地步,唯一能阻礙他的,就是填哪所學校和以後想要從事的事業。由於梁從誡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但母親林徽因卻認為,梁從誡應該和他們一樣去學習建築,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能繼承自己的衣缽。這樣的想法雖然很好,但她卻忽略了梁從誡自身的感受,她一直認為兒子也應該跟他們一樣對建築學感興趣,所以根本沒有考慮到梁從誡會喜歡歷史。
梁從誡面對母親的期待,也不忍心拒絕,即使到了考試前夕,梁從誡都選擇了妥協,告訴母親想要填報清華的建築專業,林徽因聽完後,從原本的擔憂轉變為如釋重負。但隱隱之中,她又覺得梁從誡於哪裡不對,果然,林徽因的預感成真,成績優異的梁從誡,在高考的時候馬失前蹄,只差了兩分就無緣於清華。這樣的結果在外人看來已經非常好了,但林徽因卻不相信,於是她選擇叫上樑從誡,一起去申請重查試卷。
面對母親的請求,梁從誡對林徽因說「如果不相信這個分數,可以自己去查,我就不去了」,於是林徽因就自己一個人去查了兒子的試卷。在看到錯誤的地方時,林徽因一眼就看出來是兒子故意寫錯,並非他不會,尤其是看到一些簡單的題目,兒子還刻意漏寫,試卷上也有許多空白的地方,算得相當精準,讓最終成績正好卡在差兩分的階段。
在翻看梁從誡的試卷時,最後的一行小字讓林徽因幡然醒悟,這是梁從誡寫下的「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也就是說梁從誡早就預料到自己高考失常發揮後,林徽因會去複查他的試卷,所以才在試卷上這樣寫了。
結語
這短短的11個字,讓林徽因想起了她曾經的經歷,以前她也做過反抗者,卻沒想到她最後成了自己兒子的壓迫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林徽因終於明白,於是,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鬥爭」中,梁從誡贏了,他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到北大歷史系學習,和林徽因的母子關係也恢復到從前溫厚時期。
參考資料: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aa118836de6268159fff2cf26a40561.html